六(1)班数学组内公开课《投石问路》教学设计与反思执教人:李菁

分类: 教研活动 |
移植课:投石问路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过程:
一、
昨天看完同学们写给CA的信,我就有了拜施教授为师的想法,借着今天送教授的机会,我就表达出我的愿望,你们猜,CA答应了吗?(学生会有两种答案)NO,很遗憾,施老师只是笑眯眯地什么话也没说。哎!怎么这么叫人琢磨不透呢?就在我准备沮丧地离开校园时,嘀嘀嘀,一条微信,你们知道是谁发给我的吗?想不想知道微信的内容?难道是CA想试探试探我……
二、
台湾国小六年级哎,你们想试试吗?巡视。有答案的举手。
三、
1、
2、
3、
为了能当CA的徒弟,我一连串地回复了8种解题方法,得意地等着他回复。“这道题你的学生会做吗?你打算怎么教?”“怎么教?”我还真的被问倒了。
是不是在暗示我,一道学生没思路的题,老师都可以引导他们自己破解,就会收我为徒。你们要相信,你们一定有这个能力。
四、
1、就从读题找关系开始。题目读不懂好办,我们不是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板书)画数轴,表示出四个时间点。
2、锦囊妙计,CA还发给我4个字“投石问路”。“投石问路”什么意思?谁可以来解释解释。什么时候投?怎么投?
3、老师示范投一组石头
4、独立尝试投
5、四人小组交流,请两组同学汇报
6、比较发现:投石问路的关键是“问”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从不变的地方发现了什么关系?
7.独立完成
五、全课总结
1、说说收获、体会
2、当小明的年龄是小红的两倍时,他正好跟小刚同年,那么当小刚的年龄是小明现在的两倍时,小红会是现在的自己年龄的几倍?
教学反思:最近参加了杭州的“千课万人”活动,加上台湾的施皓耀教授来校给数学教师进行了高容量的培训,其冲击之大,需要好好沉下来消化消化。但是有一点感触最深的就是两次培训,对我的冲击波最大的是华应龙老师和施教授,细细对比,他们实际向我们传递的同样的讯息,眼光不要仅仅聚焦在班级的资优生身上,而要看得见奔跑在后面的孩子,让我们的课堂慢下来。慢,不是一味的等,而是要抓住数学的本质,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教具和教学活动,抓住核心概念,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鉴于我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知识经验,还不足以创新设计教材,至少短期内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我就尽量去学习掌握创新。施教授、华老师的幽默、睿智、豁达,也是我望其项背的,移植课的效果形是有了,但是“神”还不够。这是我上完《投石问路》之后的总体感觉。
这节课,令人满意的地方,结合实际,出示的情境还是蛮贴切、不生硬的。由于教学设计本身的优势,大多数同学在这一节课,还是有了成功的体验和学习的兴趣。课后,很多同学还有了想尝试解决新问题的愿望,并没有因为一开始的束手无策而受到任何挫折。
如果再上一次,我会在教学评价上再多下点功夫,引导解决问题时,暗示再清晰明确一点,可能对教室后面百分之十的孩子有更大的帮助,重塑学习的信心。http://s1/mw690/007iE57lzy7pp2nntoQb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