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第九次读书笔记

(2018-12-04 21:22:09)

本周阅读的内容是《确定性的寻求》最后两章:善的构成和哥白尼式的革命。本次读书笔记首先对最后两章的内容进行阐述,最后针对全书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小结。

一、价值理论和价值判断http://s15/mw690/007iE1aWzy7pHHDWhEq8e&690


哲学的中心问题是:由自然科学所产生的关于事物本性的信仰和我们关于价值的信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这里的价值一词指一切被认为在指导行为中具有正当权威的东西)[1] 。在传统哲学中,人们不相信经验能够发展它自己的具有调节作用的标准而诉之以“永恒的价值”来保证人们的信仰和行动得到调节。哲学家认为永恒的价值通过理性而被认知,普通的大众则认为永恒的价值是来自于神明的启示。但是,随着世俗兴趣的不断扩张,人们对于超验价值的感觉逐渐衰退,在遇到实际的罪恶时总是倾向于利用自然和经验去进行补救,旧有的学说仍旧被保留。人们的行动和思想是相冲突的,这也是近代思想中冲突的主要来源之一。

为化解或者说调节这样的冲突,杜威认为,不应该采用经验主义的价值论,而应该采用实验主义的价值论。在经验中偶然遇到的享受并非价值本身,而是应该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和确认进行价值判断,在善恶观念的领域内有一种实验的经验主义。价值固然是内在地和爱好联系着的,但是它不是跟一切爱好联系着的,而它所联系的喜爱乃是在检验过所爱好的对象所依赖的关系之后曾经为判断所许可的爱好。凡偶然的喜爱是自然发生的一种爱好,人们既不知它是怎样产生的,也不是它将产生什么结果。在这种偶然的爱好和因为人们判断它是值得人们所具有而加以追求的爱好之间的差别证实偶然的享受和有价值因为要求人们采取一定的态度与行为的享受之间的差别。

二、善http://s11/mw690/007iE1aWzy7pHHETR2O2a&690


二元论观点导致的低级的实有领域和高级的实有领域的区分,同样,艺术价值中同样存在低级和高级的艺术价值之分。前者是在有明确的操作性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占有和享受的,人们可以根据努力及控制其发生的条件的程度加以衡量;后者是不能怀疑的和清晰无疑的。杜威认为,前者是在适当的控制之下产生的,而有着是服从于冲动、习俗和武断权威的摆布的[2] 。同样,二元,善的划分与艺术价值的二元划分类似,分为物理的与物质的善以及理想的与精神的善。从我个人的理解上来说,是否存在单独的物质的善和精神的善是值得商榷的,物质的善是善的行动,但是如果没有精神的善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如何能够界定这个行动就是善的呢?同样,精神的善没有实际行动作为验证,虚无的精神的善是否有其存在的价值呢?在这本书的内容中,杜威并未大加贬斥或褒扬哪一种善,而是透过两种善的表面,提出了更加深层次的说法——目的和手段。他认为没有必要严格去区分物质的善和精神的,因为这样会使得理想的善丧失它对人类行为的有效支持[3]

三、实验法http://s12/mw690/007iE1aWzy7pHHG12Ij3b&690


在杜威的思想中,实验法是十分重要的将目的和手段放在同等地位的重要方法。其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提出用观念和知识去指导行动的观点;第二,铲除了主观主义或者说自我主义的根源;第三,铲除了独断主义的根源,将原本的标准、原则、规范以及关于善的一切信条、信念等都当成假设,认为它们不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将之看作有待实施、验证、肯定(或改变)的理智的工具。在这样的实验思维之中,方法和手段的地位与目的的地位是同等的。正如文中的关于政治、艺术和经济的例子所揭示的一样,人们认为经济学是比道德学或政治学低一等的,但是人类所过的生活、所遭遇的机会、所享受到的价值、他们的教育、他们在一切艺术和科学事物中所分享到的东西等主要的是受经济条件所决定的。由此他得出结论,一个忽视经济条件的道德体系只能是一个遥远空洞的道德体系[4] 。当读到这个结论的时候,我个人感觉是十分震撼的,确实,经济是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且避无可避的东西,如果我们避开经济仅仅谈论道德,这样脱离实际生活的道德体系还有意义吗?

但是,在这里我有一个问题是:在杜威的思想中,是否将实验主义和实验法的地位放的过高了?实验法真的适合每一个问题吗?在尤根.哈根马斯为《确定性的寻求》写的序言中指出:杜威对把实验活动运用与每一个实践问题是期望得太多了,如果他以为道德的或政治的价值也要根据一个实现价值的工具性实践而得到辩护的话[5]

四、哥白尼式的革命

哥白尼革命原意是指,以前大家以为地球是宇宙中心,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了传统的看法,不再以地球为中心,而是以太阳为中心,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为角度,来计算星球的运行。在康德之前,哲学家认识世界都是从外在世界入手,而康德则发现,人类的理性有自身的局限,在认识外在世界之前,首先要对自己认识世界的工具——理性本身进行研究。也就是在去认识世界之前,首先问问,我们的认识能力如何,我们能认识什么,不能认识什么。康德哲学被誉为哲学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因为康德为近代西方整个哲学是由两大核心「绝对主义-实在论-唯理论」和「相对主义-唯名论-经验论」两千多年的哲学纷争画下了句点。杜威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写道:哥白尼式的变革的意义就在于我们并不把知识当作是唯一能够把握实在的东西;我们所经验到的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实在的世界;但是我们所经验到的这个世界在它的原始状态上并不是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世界,而且从理智上讲来,并不是融贯而可靠的[6]。在确定性的寻求中,中心发生了转变,从心灵为中心转变为自然进程中的交互作用为中心,从旁观者知识观到参与者知识观。

四、总结

经过九周的时间,我们终于完成了《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一书的阅读和学习。总的来说,这本书讲的是杜威的哲学,其论述并未直接联系到教育理论,因此感觉这本书相对教育名著来说更多了一些晦涩,在理解上可能并不是非常的深入,但是在历经两个月时间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想在这次的读书笔记最后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我们小组即将做这本书的汇报,但是在讨论的时候总是觉得不知道从何说起。因为在第一次读书笔记中我们都说到了,因为本书是杜威的讲稿整理而来,每一章里面没有一级二级三级标题,整体来说,没有一个非常完整地论证框架。但是整本书读下来,我们到底读到了什么呢?我们小组尝试关上书,说出我们自己认为的读完这本书印象最深刻地东西。确定性探究实验主义经验理性智慧的行动旁观者参与者等等词语被相继提出,我们想要尝试使用这种头脑风暴的方式找出这本书最关键的内容。其实,这本书最重要的观点——“从旁观者知识观到参与者知识观”,在刘老师推荐这本书的时候已经告诉我们了。所以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会有意去寻求这方面的信息,但在读完整体书之后,我们会发现,其实杜威直接提到旁观者知识观参与者知识观的地方寥寥无几,他通过大量的篇幅和各种角度去论证了我们为什么要旁观者知识观到参与者知识观。在前三章是本书的导言,论述了传统哲学中的二元对立、自然科学与传统哲学的冲突,以此导入了杜威个人的哲学思想,也就是对先验论和经验论的超越,他想要建立一元论。在本书后面八章节中,“实验主义”、“智慧的行动”、人与自然的交互等观点被反复提及,由此论证杜威的观点:人是处于自然之内的,必然与自然发生交互作用,因此不变的确定性是不存在的,人要采取智慧的行动(也就是在知识指导下的行动)寻求实际生活中的安全性,而不是理性上绝对的确定性。

不可否认,杜威实现了对传统认识论科学化、实践化的改造,将“实验性的探究”置于认识论的内核,构建了“探究认识论”,从而扭转了传统认识论的“知识旁观者”困局[7] 。通过与自然的交互作用进行探究,在知识的指导下进行智慧的行动,寻求现实世界中的确定性。但是,人真的只需要追求现实的安全性就够了吗?在苏格拉底那里表现为一种完全的道德动机的价值,在柏拉图那里表现为卓越的灵魂,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表现为人类不易触摸到的高级幸福状态的理智静观的幸福[8] ,是否被低估甚至否认了?道德的价值是否真的能够由实验主义检验?

以上是我本周的读书笔记,请老师批评指正!



[1] []约翰•杜威. 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 傅统先,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197.

[2] []约翰•杜威. 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 傅统先,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208.

[3] []约翰•杜威. 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 傅统先,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209.

[4] []约翰•杜威. 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 傅统先,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218.

[5] []约翰•杜威. 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 傅统先,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4.

[6] []约翰•杜威. 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 傅统先,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227.

[7] 邹红军, 柳海民. 杜威的“探究认识论”与探究学习[J]. 全球教育展望, 2018(5).

[8] 王绪堂, 曹永国. 确定性的寻求及其超越——杜威《确定性的寻求》的再审思[J]. 教育学术月刊, 2015(9):20-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