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骨干教师磨课经验分享
| 分类: A2:常规工作(B6-B10) |
囊萤聚光如白昼,磨课炼人如重塑——我的磨课小记
分享者:孙菁菁
从来都不擅长记录,所以当接到任务要作这个磨课微叙事的讲述时,内心是焦虑的。但邹名师说过,先做再记录,行到深处自成文,一想,的确,这一路的磨课经历,值得一记,于是就开始了我的磨课小记。
我的磨课故事从课题开始,先来看看我这“神来之手”抽到的课文,没错,就是这篇只有两句,33个字的小古文。看到这,我的心凉了一半,翻开课堂作业本,基本没涉及,可以说透心凉。但还好,还有课后题,于是我便认真研读起教参,开始进行这一课的重难点剖析。除此之外,借助知网、小红书、抖音等渠道,查找了大量关于这则文言文的参考资料,便开始了对这一课的构思。
¯磨其形
于是我的1稿来了。带着忐忑的心情和和这极不成熟的1稿,我们的磨课团队有了第一次讨论。磨课第一就是磨“形”。细看整个1稿,毫无亮点,用作常态课尚可,但比赛,绝对不行。于是便开始了“整形大手术”。
那天,操场上运动会如火如荼,吴老师结束了裁判任务,来到教研室和我一对一地顺整节课的流程。一个一个环节,用一句一句的过渡语进行串联,终于在10:46分顺完整节课。此时,距离之前和磨课班级约定的上课时间还有14分钟。结束运动会回到班级的孩子们满是疲惫,内心也满是躁动,而此刻还要留住他们上一节学习小古文的语文课,我的内心满是歉意也满是担心,尤其是要上一次自己还不那么有把握的一节课。果然,整节课漏洞百出,看着学生心不在焉的样子,看着教室后方团队小伙伴们的神情,站在讲台上的我,甚至变得不敢说话,不知道自己哪一句该讲,哪一句不该多话。每上到一个环节,脑海中都浮现出有细微变化的多个版本,我疯狂的回忆着十几分钟前敲的定稿,似是而非的完成一个又一个学习活动,口中说着什么,自己都已经没有了清晰的判断。终于,熬到了下课,没错,是“熬”。中午吃饭,无心进食,强忍着在眼圈打转的眼泪,想着上课的环节,此时,小伙伴们给了许多安慰,也让我渐渐平复心情,重整旗鼓。下午,大家聚在教研室,从头到尾,逐字逐句的理上课稿,这一理,足足理了近4小时。
到此,课的“形”算是真正落定了。
¯传其神
形神具备,才能好课该有的样子,有了“形”,第二便是磨“神”。如何把各个环节和亮点顺接,整体串联,就是让课开始传“神”的秘诀,过渡语就是这秘诀的关键。在揣摩过渡语时,我们主要就是围绕“引”“读”“聚”“结”来进行。庆幸地是,我们的团队中就有很多过渡语大师。明确比赛时间后,惊喜的发现,那天刚好是谷雨,于是脑洞大开,为了营造“文化味”,就用“谷雨”导入,雨生百谷,生机勃勃,在最美人间四月天,来烘托彼此相遇的美好。用“古文介绍”,将学生带入古文课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学习,“朗读”尤其重要。文言文学习,首先要读正确,再来,通过理解意思,读好停顿,读好停顿再帮助更好地理解文意。最后多形式读,朗读,挖空读,熟读成诵,读出情感。
在初步定稿后还发生了小插曲,由于我成为了次密接,在家等等核酸检测三次阴性再返校,比赛在即,每一天都尤为重要,但我却要因此浪费两天。我很焦虑,小伙伴们也很担心,于是我开始在家理思路。吴老师有很多额外的工作,但还是挂念着我的过渡语,那天晚上很晚了突然在我们的磨课群里分享自己想到的一处过渡语。过渡语大师雪梅在运动会之后更是坐在我旁边一句句的帮我梳理。这样顺,我们就过,一处还有质疑,我们就深究。立新老师和奕辰帮我记录上课稿的最终版,嘉伟和晓珍老师也构思着更多有文化味的表达。
古人读书的苦孩子们没法感同身受,但过渡语能够不断聚焦不断烘托,让学生深入文本。升华情感,升华课堂。
¯立其格
看我的外形,听我的声音,观我的举止,好像和古色古香的文言课堂不太搭边。或许我更适合富有童趣或者关注思维变化的课堂,但这一次,却要教古文。于是,我要改变我的教学风格,要且必须要更加成熟稳重。在无数次说课的练习和磨课的练习过程中,磨课团队的小伙伴们给了许多建议,吴老师更是多次亲身示范,让我明白,举手投足,各个不同时刻的站位,甚至每一个眼神,都需要精细打磨。或许最后的呈现还没有到完全的从容不迫,坚定自信,但和我以往的风格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变化。
磨其形,传其神,立其格,最终,尽自己的努力,呈现了一节还算完美的课堂。每一次成长都是一次历练,回首整个磨课历程,有许多崩溃瞬间,比如磨了几次后后开始自我怀疑,运动会结束后的匆忙磨课上课上到崩溃,一度站在讲台不知自己哪句该讲哪句不该讲……所有的这些历练让我觉得好像整个过程在把自己整个打碎然后再重塑。或许最后的结果并不令人十分满意,但在过程中所学的能让我受益终身。感谢一直陪伴指导的吴老师,感谢过渡语大师雪梅,感谢脑洞大开的嘉伟,感谢做我坚实后盾的海珠老师,奕辰小姐姐,晓珍老师,方燕老师,立新老师,感谢我们整个优秀的磨课团队,感谢中通。
囊萤聚光如白昼,磨课炼人如重塑,以上就是我的磨课小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