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在厄第二十》(2)原文·注解·译文
(2020-02-22 18:55:19)
标签:
国学教育文化 |
【原文】
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子曰:“无也。君子之 修行也,其未得之,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注释】
修行:修身实践。
治:有所作为。
【译文】
子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忧愁吗?”孔子说:“没有。君子在修身实践中,当他修为未有所得时,就会因为有这修为的意识而感到快乐;当他修为有所得时,又会因为自己有所作为而快乐。因此,君子终生都会感到快乐,却没有一天感到忧愁。小人就不是这样,当他想得到却没有得到的时候,他害怕得不到;已经得到了,他又害怕失去。因此,小人终生充满着忧愁,却感到没有一天是快乐的。”
【原文】
【注释】
修行:修身实践。
治:有所作为。
【译文】
【原文】
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或曰:“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辞也?”曾子曰:“吾闻受人施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吾岂能勿畏乎?”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注释】
致邑:赠送食邑、封地。
【译文】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在鲁国从事耕作,鲁国国君听说这件事之后,就想赠送给他食邑,曾子坚决推辞,不予接受。有人说:“不是您的请求,是国君自己想赠送食邑给你,为什么坚决推辞不受呢?”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施舍的人,常常畏惧别人,施与的人,常常傲视被施与的人,纵使国君给我赏赐,就是他不傲视我,我怎能不畏惧他呢?”孔子听说这事,说道:“曾参的这番话,用来保全他的节操足够了。”
【注释】
致邑:赠送食邑、封地。
【译文】
【原文】
【注释】
告籴:请求兑换粮食。籴,dí,买入粮食。籴与“粜(tiào)”相对。
埃墨:烟熏的黑土。
畴昔:往昔,从前。畴,chóu,此处语助词,无意义。
进:祭的音记。
【译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