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俗】正月二十五填仓节(珍藏版)

标签:
填仓节 |
分类: 中国节俗 |
“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新上日志《正月二十五填仓节》一笑堂采编
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载道:“正月二十五,人家市羊彘肉,客至苦留,毕竟而去,名曰填仓。”
“填仓”意即填满谷仓。仓神的原型是仓星,《晋书?天文志》云:’天仓六星,在娄南,谷所藏也。”后来仓神被人格化,也与历史人物附会 , 在民间则有多种传说:
第三种传说是,相传很久以前北方曾连续大旱三年,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可是,皇帝不顾人民死活,照样强征皇粮,以致连年饥荒,饿殍遍野,尤其在年关,穷人走投无路。这样,给皇帝看粮的仓官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并在正月二十五这天放火烧仓自焚。后人为了纪念这名仓官,每年这天清晨,就用草木灰撒成圆圆的囤形的粮仓,有的还镶上花边、吉庆字样,并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来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官的深情厚意。
也有些地方,如陕西千阳县人们管老鼠叫“仓神”。
粮商米贩,致祭仓神。
农民用柴灰洒圆圈于地,内放各种作物种籽,用瓦盖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满仓。
还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填仓填仓、小米干饭杂面汤。”这一天要吃香喷喷的小米饭,细丝滑韧的杂面汤,庆贺节日。
关于填仓有三种说法:
填仓节民俗讲究喜进厌出,这一天,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以便求得一年顺当富足。农民也忌在此日卖粮食,但是粮店却喜欢在这一天收购粮食,为的是讨个喜兆。为了吸引卖粮食的主顾,粮店特意摆酒设宴,对前来卖粮者热情款待。一些被生活所迫的农民,就选择在此日卖粮了,先不管吉利不吉利,反正能赚顿好饭。
填仓节填仓也,民间有许多填仓活动,皆与饮食习惯紧密相连。特别是山西,
全省大部分地区晚间点灯以祀仓神。凡是与饮食有关的地方均要置灯。俗称“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
吕梁地区最为典型。按照家庭人口数,各人属相,用面捏成相应的本命灯。然后再捏上两条狗、一只鸡、一条鱼,以及人口盘子、仓官老爷,酒盅、酒壶、银钱、元宝、驮炭毛驴等等。夜晚,再将这些面灯注油点燃。本命灯置家中炕上,狗置大门口,鸡放院中,鱼浮水缸、驴站畜圈,仓官老爷挂在天窗,其余均在家中。置放面灯时,口中还要高呼相应的吉利发财语言,如“仓官老爷送粮来”!“鸡娃鸡娃多下蛋”等等。

北京有民谚道:“过了年,廿三,填仓米面做灯盏。拿簸帚,扫东墙,捡到昆虫验丰年。”又说:“天仓,天仓,大米干饭杂面汤。”“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
吃饭前要先放鞭炮焚香祭神,饭后把压粮食的砖拿开,任自家的鸡狗等动物去啄吃,表示粮满仓囤不怕鸡狗吃。那时家家粮囤要添些粮,缸里添满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晚间农院里要点满灯烛以祭仓神,并且还打着灯笼或电筒在院屋内外找各种已复苏的小昆虫,发现越多兆头越好,那时称为“填仓虫”,有些人家还剪些彩纸小葫芦,贴在门窗或毡帽上,称此日为太上老君炼丹日,可除百病保一家平安。这个习俗,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仍很盛行。
在老北京的东直门内曾建有很多粮仓,清代时最多达十五座粮仓,至今北京仍保留有禄米仓、海运仓、南新仓、北新仓等地名,
而南新仓的遗址仍像六百年前原样保存着。当年每逢正月廿五这天,粮仓及粮商们都要张灯结彩,设供致祭,焚香叩拜仓神——附会敬仰的韩信神像。清韶公的《燕京旧俗志》云:“相传仓神为西汉开国元勋韩信,俗称之曰韩王爷。”韩信的第一任官职就是仓官,并曾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后来被民间奉为仓神,将韩信定为粮仓的祖师爷。在北京的东岳庙里,就供有韩信的神像供人们拜祭,旧时还曾有过很多民间香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