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俗】汉族民间纪念女娲补天拯救人类的纪念日--正月二十天穿节(珍藏版)
标签:
正月二十天穿节 |
分类: 中国节俗 |

娲皇没有几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宋/李遘《天穿日以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感》)
新上日志《汉族民间纪念女娲补天拯救人类的纪念日-天穿节》一笑堂采编(珍藏版)
天穿节:晋代王嘉所著《拾遗记》载:“江东俗号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系煎饼置物上,谓之‘补天穿’。”宋·范仲淹在《献百花洲图上陈州晏相公》诗中“彩丝穿石节,罗袜踏青期”句中自注曰:“襄郡间旧俗,正月二十二日士女游河,取小石通中者用彩丝穿之,带以为祥。”宋·庄绰《鸡肋编》载:“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之穿天节,云交甫解佩之日。郡中移会汉水之滨,倾城自万山泛绿舟而下。妇女于滩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丝贯之,悬插于首,以为得子之祥。”明·杨慎《词品》,“宋以前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日,言女娲氏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广东地区,多在正月十九日悬蒜于门,以辟邪恶,又“烙糯粉为大圆块,加针线其上,谓之‘补天穿’。”


最早记载天穿节的资料是东晋王嘉所撰《拾遗记》,清代所修类书《渊鉴类函》卷一三《岁时部》记载:“补天穿。《拾遗记》云:‘江东俗称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系煎饼置屋上,曰补天穿。’相传女娲氏以是日补天故也。”由此可知,东晋时正月二十日已有补天穿的习俗。宋代南城(今江西南昌)人李觏《正月二十日俗号天穿日以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感而为诗》说:
娲皇没有几多年,
夏伏冬愆任自然。
只有人间闲妇女,
一枚煎饼补天穿。”
(见赵杏根选编《历代风俗诗选》,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47页)
天穿节为正月二十三日说。清人俞正燮《癸巳类稿》卷一一“天穿节”条记载:“宋葛鲁卿胜仲《蓦山溪词?和朱刑掾〈天穿节〉》云:‘天穿过了,此日名穿地。摸石俯清波,竟追随新年乐事。’明杨慎《词品》引之,云:‘宋以前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日,言女娲氏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今其俗废久矣。”可知宋代天穿的次日为“穿地”日,有水中摸石习俗。根据杨慎的说法,宋代以前已有正月二十三为天穿日的情形,同样也是由女娲补天的神话形成节俗。明代对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节也有记载,正德修陕西《朝邑县志》卷一《风俗》说:“二十三日置煎饼屋上补天,是日仍不得食米。”这条资料还透露出天穿日有不食米的风俗。
民国年间修的陕西《安塞县志》记载:“二十日,家家吃煎饼,名曰补天。
二十三日夜,家家院内打火,又淋搌布水于火上,谓之‘炼干’。”搌布(即抹布)水淋到火上,立即会蒸发,以火克水。虽然与将煎饼放在屋上象征补天方法不同,但异曲同工,目的是相同的。“炼干”之俗属于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交感巫术行为。天穿节融合了女娲补天传说和人们对“雨水”节气的认识。
天穿节形成于何时呢?根据女娲补天的神话见于汉代资料,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代已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节气,秦汉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成为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现存文献对于天穿节的记载是在东晋,且已经成俗,据有人推断,天穿节可能形成于汉代。
陕西临潼是女娲神话的中心流传地区之一,前辈学者杨堃博士多年前早已肯定。


有的地方, 是日客家人家家户户皆采集七样蔬菜,共一锅煮之,并结束了过年留下的鸡碗等食物。习俗还停止参加体力劳动,男女老少都穿着新衣服到各地逛游一天,或去探亲访友。葵坑乡、水口乡每年均在大溪坝迎神赛会。农村组织有舞龙、舞鹤、歌乐队等活动,晚间到村落轮流游神,直至天明,当晚还演戏。拜神后请客宴会,人家极尽丰盛酒肴款待,这是他们定期的社日。传说张琏起义时有18花缸银子埋在乌石埔上,所以妇孺们成群结队到乌石埔去拾银子的习俗。宋以前,以正月廿三日为“天穿日”,相传古时出现山崩地裂,女娲氏乃炼五色石以补天的故事,后人以煎饼置屋顶上,名曰“补天穿”。(《客家人在饶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