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氏之子》原稿、教学反思、教研照片、二次修改稿

(2019-03-21 18:59:41)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设计以及反思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原稿

——泉河头小学  李杨阳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3、能根据注释理解句子,了解课文内容(重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重难点)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提前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往下学习,《杨氏之子》,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杨氏之子

师:通过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杨氏的儿子

师:杨氏是什么意思?

生:杨家的孩子。

师:解释的非常准确。

二、带拼音读生字词。

甚聪慧   父子家禽   诣其父  梁国  为设果   应声答曰

三、初读课文,体会这些词与我们现代文章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朗读。

师:回答问题。

1:语言精练,短小精悍

2:说话方式不同:古人称“曰”现代人“说”

3:“孔君平”后面用“孔”代替这个人。

师:大家说的非常准确,这些就是文言文所特有的特色,那么你们是否把文章读好?谁想来试试?其他同学请认真听看看他们读的有什么不同。

生:读

(如果读的很好,询问是如何把文章度这么好的;如果读的不好请其他同学再试读。)

师:比较这几位同学读的有什么不同?

生:断句不同。

师:范读。

生:先自己读,再齐读。

师:通过读课文,你知道课文讲的是杨氏之子与谁的故事吗?

生:孔君平

师:你知道孔君平是谁吗?

生:说

师:补充孔君平介绍(PPT展示)

四、精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找出你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找学生逐句解释,教师在有问题的地方指导、纠正。)

师:哪里有疑问?(个别疑难解决)

生:说

(问题解决:先找学生试着解决,老师补充。)

师:接下来我们从头看看这个小故事,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什么意思。第一句谁想来试试?(PPT展示课文)

生:梁国姓杨的人家有一个九岁的儿子,很聪明。

师:你如何知道他很聪明的?

生:“甚”这个字。

师:什么意思?生:很

师:那么看“惠”这个字(大屏幕展示讲解惠的意思,用法)

师:齐读第一句,注意断句。

生:齐读。

师:请同学读第二句,并翻译。

生:孔君平来拜访杨氏之子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于是就把杨家的儿子叫了出来。

师:你怎么知道是杨氏之子的父亲?

生:联系上下文。

师:你们读的真仔细。那么一个“儿”子表示的是——

生:杨氏之子

师:从这我们 体会到了文言文语言的——生:精炼。

让我再一起读一遍这两句话。

师:那么我们知道借助课下注释、联系上下文都可以解释句子,那么接下来让我们用这种方法翻译剩下的内容。第三句

生:为孔君平摆设了水果,水果里有杨梅。

师:我们看大屏幕补充完整。(      )为(      )设果。这里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但是我们通过练习上下文能够补充完整。

而且通过描述我们知道,摆设的不止一种水果,期中一种是水果是——杨梅。

师:好,我们接着往下翻译。齐读——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师:“君”有哪些意思?(PPT展示)在这里应该取哪个解释?

生:杨家

师:杨氏之子姓杨,杨梅也姓杨,他们是一家吗?

生:不是。

师:同学们可以想一下,孔君平在说这话的时候是怎样的想法?

生:逗弄他。

师:说明了孔君平和杨家的关系怎么样?

生:密切、友好。

师:那你想当时孔君平说这话的语气是什么样的?

生:调侃

师:指名读。(1-2人)比较谁读的更好。

师:如果你听到这样的话,你会感觉如何?

生:不太高兴/气愤。

;如果你是杨氏之子你会怎么回答(用古代话说说)

生:试说。

师:但杨氏之子是如何回答的?

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杨氏之子立刻回答说:“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呀。”

师:“应”什么意思?(PPT展示)通过这句话,你感觉这个孩子怎么样?

生:聪明/反应快/会说话

师:没有从正面回答他的问题有何言外之意?

生:如果你承认孔雀是你家的鸟,那么我就承认杨梅是我家的水果;如果你不承认孔雀是你家的鸟,那么杨梅也不是我的水果。

师:同学们你们真厉害,看来这个小故事你们都读懂了!那么你可以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吗?

生:试说。

师:你表达的真清晰!那么同学们情回顾我们是如何学习文言文的?

生:先读课文——结合上下文、课下注释理解课文——讲述故事

五、理解重点句子,体会人物特点。

师:请同学们回顾全文想一想,全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生: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师:围绕哪个词来写的?

生:甚聪惠。(板书)

师:哪句话体现他“甚聪惠”?

生:应声答曰,说明他没有经过思考,反应很快。

师:如果去掉“应声”可以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话。(PPT

生:不能去掉,如果去掉不能体现他反应快,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师:还有吗?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想到了“孔雀”而且用“夫子”称呼孔君平很有礼貌。

师:如果我把这句话改一下:

A、孔雀是夫子家禽

B、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可以吗?

生:不可以,语气显生硬而且不礼貌。

师:听到这样的回答,孔君平会怎样回答?

生:试说。

师:此子甚惠,君不如也,此童乃才子也。

师:孔君平对杨氏之子有这样的敬佩你有没有?——有,那让我们读出来!(配乐读整篇课文)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2、找其他《世说新语》里的小故事,与同学们分享。

八、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原稿、教学反思、教研照片、二次修改稿               

应声答曰

甚聪惠       夫子

                        未闻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泉河头小学  李杨阳

(1)问题设置要清晰、目标明确,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倾听、思考问题,也可以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2)要摆正教师的主导地位,树立自信。有些问题老师要明确知识点,像课堂中同学们说的“文言文是《论语》”这种观点肯定是错误的,老师只需及时纠正过来即可。

3)有些问题要细讲,有些问题只需一带而过,否则会显得课堂时间很碎,导致时间被分散,孩子们注意力也可能被分散。

4)提问技巧

有梯度提问,问题由易到难,让学生们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回答问题,根据难度选择合适的人群,可以先从中等生入手,不要开始就从高等生开始,容易给其他学生造成答题依赖,被动思考问题。可让高等生点睛,老师收拢,达到最佳效果。

5)评价要适当

忌用对与错评价,可以说“有出入”“有不同观点”;学习《课标》评价建议

6)预设与课堂生成是不一样的。预设: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自己想象可能出现的情况。而课堂生成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真实情况。相比之下课堂生成更有价值,尤其是中等生和后进生的问题,更有价值。

7)重视师生互动。

充分利用奖励手段,(积分存折)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师生关系要融洽缓和,拉近师生距离。

教研照片

《杨氏之子》原稿、教学反思、教研照片、二次修改稿

上课伊始,引入当堂课题,同学们认真跟着老师学习新知识,解决疑难问题。

《杨氏之子》原稿、教学反思、教研照片、二次修改稿

《杨氏之子》原稿、教学反思、教研照片、二次修改稿

同学们积极的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认真听讲,期待着展现自己的机会。

《杨氏之子》原稿、教学反思、教研照片、二次修改稿
熊校长、裴主任、黄老师在认真听课,抓住每一个细节,关注老师和同学们的一举一动,认真体会教学过程,发现问题,记录问题,指出问题。

《杨氏之子》原稿、教学反思、教研照片、二次修改稿一天忙碌的工作结束,熊校长、裴主任、黄老师,利用晚上放学后的时间在给老师评课,耐心的分析问题、认真讲解问题,如何在今后教学中避免问题出现等。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二次修改稿

——泉河头小学  李杨阳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3、能根据注释理解句子,了解课文内容(重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重难点)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提前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回忆一下我们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什么?——语言的艺术。那么我们学过《打电话》这一节课,我们知道打电话的语言应该是什么样的?——简约/节约时间。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往下学习,《杨氏之子》,看看这篇课文章又能让我们体会到语言的那些魅力。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杨氏之子

师:通过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杨氏的儿子

师:杨氏是什么意思?

生:杨家的孩子。

师:解释的非常准确。

二、带拼音读生字词。

甚聪慧   父子家禽   诣其父  梁国  为设果   应声答曰

三、初读课文,体会这些词与我们现代文章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朗读。

师:回答问题。

1:语言精练,短小精悍

2:说话方式不同:古人称“曰”现代人“说”

3:文言文是《论语》。

师:同学们这有个问题,《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一本书而不是一种文章体裁。

师:大家说的非常准确,这些就是文言文所特有的特色,那么你们是否把文章读好?谁想来试试?其他同学请认真听看看他们读的有什么不同。

生:读

(如果读的很好,询问是如何把文章度这么好的;如果读的不好请其他同学再试读。)

师:比较这几位同学读的有什么不同?

生:断句不同。

师:范读。

生:先自己读,再齐读。

师:通过读课文,你知道课文讲的是杨氏之子与谁的故事吗?

生:孔君平

师:你知道孔君平是谁吗?

生:说

师:补充孔君平介绍(PPT展示)

四、精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找出你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找学生逐句解释,教师在有问题的地方指导、纠正。)

师:哪里有疑问?(个别疑难解决)

生:说

(问题解决:先找学生试着解决,老师补充。)

师:接下来我们从头看看这个小故事,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什么意思。第一句谁想来试试?(PPT展示课文)

生:梁国姓杨的人家有一个九岁的儿子,很聪明。

师:你如何知道他很聪明的?

生:“甚”这个字。

师:什么意思?生:很

师:那么看“惠”这个字(大屏幕展示讲解惠的意思,用法)

师:齐读第一句,注意断句。

生:齐读。

师:请同学读第二句,并翻译。

生:孔君平来拜访杨氏之子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于是就把杨家的儿子叫了出来。

师:你怎么知道是杨氏之子的父亲?

生:联系上下文。

师:你们读的真仔细。那么一个“儿”子表示的是——

生:杨氏之子

师:从这我们 体会到了文言文语言的——生:精炼。

让我再一起读一遍这两句话。

师:那么我们知道借助课下注释、联系上下文都可以解释句子,那么接下来让我们用这种方法翻译剩下的内容。第三句

生:为孔君平摆设了水果,水果里有杨梅。

师:我们看大屏幕补充完整。(      )为(      )设果。这里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但是我们通过练习上下文能够补充完整。

而且通过描述我们知道,摆设的不止一种水果,期中一种是水果是——杨梅。

师:好,我们接着往下翻译。齐读——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师:“君”有哪些意思?(PPT展示)在这里应该取哪个解释?

生:杨家

师:杨氏之子姓杨,杨梅也姓杨,他们是一家吗?

生:不是。

师:同学们可以想一下,孔君平在说这话的时候是怎样的想法?

生:逗弄他。

师:说明了孔君平和杨家的关系怎么样?

生:密切、友好。

师:那你想当时孔君平说这话的语气是什么样的?

生:调侃

师:指名读。(1-2人)比较谁读的更好。

师:如果你听到这样的话,你会感觉如何?

生:不太高兴/气愤。

;如果你是杨氏之子你会怎么回答(用古代话说说)

生:试说。

师:但杨氏之子是如何回答的?

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杨氏之子立刻回答说:“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呀。”

师:“应”什么意思?(PPT展示)通过这句话,你感觉这个孩子怎么样?

生:聪明/反应快/会说话

师:没有从正面回答他的问题有何言外之意?

生:如果你承认孔雀是你家的鸟,那么我就承认杨梅是我家的水果;如果你不承认孔雀是你家的鸟,那么杨梅也不是我的水果。

师:同学们你们真厉害,看来这个小故事你们都读懂了!那么你可以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吗?

生:试说。

师:你表达的真清晰!那么同学们情回顾我们是如何学习文言文的?

生:先读课文——结合上下文、插图、课下注释理解课文——讲述故事

五、理解重点句子,体会人物特点。

师:请同学们回顾全文想一想,全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生: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师:围绕哪个词来写的?

生:甚聪惠。(板书)

师:哪句话体现他“甚聪惠”?

生:应声答曰,说明他没有经过思考,反应很快。

师:如果去掉“应声”可以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话。(PPT

生:不能去掉,如果去掉不能体现他反应快,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师:还有吗?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想到了“孔雀”而且用“夫子”称呼孔君平很有礼貌。

师:如果我把这句话改一下:

A、孔雀是夫子家禽

B、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可以吗?

生:不可以,语气显生硬而且不礼貌。

师:听到这样的回答,孔君平会怎样回答?

生:试说。

师:此子甚惠,君不如也,此童乃才子也。

师:孔君平对杨氏之子有这样的敬佩你有没有?——有,那让我们读出来!(配乐读整篇课文)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找其他《世说新语》里的小故事,与同学们分享。

八、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原稿、教学反思、教研照片、二次修改稿                

应声答曰

甚聪惠            夫子

 

                        未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