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原稿、教学反思、教研照片、二次修改稿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以及反思 |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原稿
——泉河头小学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3、能根据注释理解句子,了解课文内容(重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重难点)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提前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往下学习,《杨氏之子》,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杨氏之子
师:通过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杨氏的儿子
师:杨氏是什么意思?
生:杨家的孩子。
师:解释的非常准确。
二、带拼音读生字词。
甚聪慧
三、初读课文,体会这些词与我们现代文章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朗读。
师:回答问题。
生1:语言精练,短小精悍
生2:说话方式不同:古人称“曰”现代人“说”
生3:“孔君平”后面用“孔”代替这个人。
师:大家说的非常准确,这些就是文言文所特有的特色,那么你们是否把文章读好?谁想来试试?其他同学请认真听看看他们读的有什么不同。
生:读
(如果读的很好,询问是如何把文章度这么好的;如果读的不好请其他同学再试读。)
师:比较这几位同学读的有什么不同?
生:断句不同。
师:范读。
生:先自己读,再齐读。
师:通过读课文,你知道课文讲的是杨氏之子与谁的故事吗?
生:孔君平
师:你知道孔君平是谁吗?
生:说
师:补充孔君平介绍(PPT展示)
四、精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找出你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找学生逐句解释,教师在有问题的地方指导、纠正。)
师:哪里有疑问?(个别疑难解决)
生:说
(问题解决:先找学生试着解决,老师补充。)
师:接下来我们从头看看这个小故事,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什么意思。第一句谁想来试试?(PPT展示课文)
生:梁国姓杨的人家有一个九岁的儿子,很聪明。
师:你如何知道他很聪明的?
生:“甚”这个字。
师:什么意思?生:很
师:那么看“惠”这个字(大屏幕展示讲解惠的意思,用法)
师:齐读第一句,注意断句。
生:齐读。
师:请同学读第二句,并翻译。
生:孔君平来拜访杨氏之子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于是就把杨家的儿子叫了出来。
师:你怎么知道是杨氏之子的父亲?
生:联系上下文。
师:你们读的真仔细。那么一个“儿”子表示的是——
生:杨氏之子
师:从这我们 体会到了文言文语言的——生:精炼。
让我再一起读一遍这两句话。
师:那么我们知道借助课下注释、联系上下文都可以解释句子,那么接下来让我们用这种方法翻译剩下的内容。第三句
生:为孔君平摆设了水果,水果里有杨梅。
师:我们看大屏幕补充完整。(
而且通过描述我们知道,摆设的不止一种水果,期中一种是水果是——杨梅。
师:好,我们接着往下翻译。齐读——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师:“君”有哪些意思?(PPT展示)在这里应该取哪个解释?
生:杨家
师:杨氏之子姓杨,杨梅也姓杨,他们是一家吗?
生:不是。
师:同学们可以想一下,孔君平在说这话的时候是怎样的想法?
生:逗弄他。
师:说明了孔君平和杨家的关系怎么样?
生:密切、友好。
师:那你想当时孔君平说这话的语气是什么样的?
生:调侃
师:指名读。(1-2人)比较谁读的更好。
师:如果你听到这样的话,你会感觉如何?
生:不太高兴/气愤。
师;如果你是杨氏之子你会怎么回答(用古代话说说)
生:试说。
师:但杨氏之子是如何回答的?
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杨氏之子立刻回答说:“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呀。”
师:“应”什么意思?(PPT展示)通过这句话,你感觉这个孩子怎么样?
生:聪明/反应快/会说话
师:没有从正面回答他的问题有何言外之意?
生:如果你承认孔雀是你家的鸟,那么我就承认杨梅是我家的水果;如果你不承认孔雀是你家的鸟,那么杨梅也不是我的水果。
师:同学们你们真厉害,看来这个小故事你们都读懂了!那么你可以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吗?
生:试说。
师:你表达的真清晰!那么同学们情回顾我们是如何学习文言文的?
生:先读课文——结合上下文、课下注释理解课文——讲述故事
五、理解重点句子,体会人物特点。
师:请同学们回顾全文想一想,全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生: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师:围绕哪个词来写的?
生:甚聪惠。(板书)
师:哪句话体现他“甚聪惠”?
生:应声答曰,说明他没有经过思考,反应很快。
师:如果去掉“应声”可以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话。(PPT)
生:不能去掉,如果去掉不能体现他反应快,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师:还有吗?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想到了“孔雀”而且用“夫子”称呼孔君平很有礼貌。
师:如果我把这句话改一下:
A、孔雀是夫子家禽
B、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可以吗?
生:不可以,语气显生硬而且不礼貌。
师:听到这样的回答,孔君平会怎样回答?
生:试说。
师:此子甚惠,君不如也,此童乃才子也。
师:孔君平对杨氏之子有这样的敬佩你有没有?——有,那让我们读出来!(配乐读整篇课文)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2、找其他《世说新语》里的小故事,与同学们分享。
八、板书设计
应声答曰
甚聪惠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泉河头小学
(1)问题设置要清晰、目标明确,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倾听、思考问题,也可以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2)要摆正教师的主导地位,树立自信。有些问题老师要明确知识点,像课堂中同学们说的“文言文是《论语》”这种观点肯定是错误的,老师只需及时纠正过来即可。
(3)有些问题要细讲,有些问题只需一带而过,否则会显得课堂时间很碎,导致时间被分散,孩子们注意力也可能被分散。
(4)提问技巧
有梯度提问,问题由易到难,让学生们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回答问题,根据难度选择合适的人群,可以先从中等生入手,不要开始就从高等生开始,容易给其他学生造成答题依赖,被动思考问题。可让高等生点睛,老师收拢,达到最佳效果。
(5)评价要适当
忌用对与错评价,可以说“有出入”“有不同观点”;学习《课标》评价建议
(6)预设与课堂生成是不一样的。预设: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自己想象可能出现的情况。而课堂生成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真实情况。相比之下课堂生成更有价值,尤其是中等生和后进生的问题,更有价值。
(7)重视师生互动。
充分利用奖励手段,(积分存折)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师生关系要融洽缓和,拉近师生距离。
教研照片
上课伊始,引入当堂课题,同学们认真跟着老师学习新知识,解决疑难问题。
同学们积极的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认真听讲,期待着展现自己的机会。
熊校长、裴主任、黄老师在认真听课,抓住每一个细节,关注老师和同学们的一举一动,认真体会教学过程,发现问题,记录问题,指出问题。
一天忙碌的工作结束,熊校长、裴主任、黄老师,利用晚上放学后的时间在给老师评课,耐心的分析问题、认真讲解问题,如何在今后教学中避免问题出现等。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二次修改稿
——泉河头小学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3、能根据注释理解句子,了解课文内容(重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重难点)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提前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回忆一下我们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什么?——语言的艺术。那么我们学过《打电话》这一节课,我们知道打电话的语言应该是什么样的?——简约/节约时间。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往下学习,《杨氏之子》,看看这篇课文章又能让我们体会到语言的那些魅力。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杨氏之子
师:通过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杨氏的儿子
师:杨氏是什么意思?
生:杨家的孩子。
师:解释的非常准确。
二、带拼音读生字词。
甚聪慧
三、初读课文,体会这些词与我们现代文章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朗读。
师:回答问题。
生1:语言精练,短小精悍
生2:说话方式不同:古人称“曰”现代人“说”
生3:文言文是《论语》。
师:同学们这有个问题,《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一本书而不是一种文章体裁。
师:大家说的非常准确,这些就是文言文所特有的特色,那么你们是否把文章读好?谁想来试试?其他同学请认真听看看他们读的有什么不同。
生:读
(如果读的很好,询问是如何把文章度这么好的;如果读的不好请其他同学再试读。)
师:比较这几位同学读的有什么不同?
生:断句不同。
师:范读。
生:先自己读,再齐读。
师:通过读课文,你知道课文讲的是杨氏之子与谁的故事吗?
生:孔君平
师:你知道孔君平是谁吗?
生:说
师:补充孔君平介绍(PPT展示)
四、精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找出你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找学生逐句解释,教师在有问题的地方指导、纠正。)
师:哪里有疑问?(个别疑难解决)
生:说
(问题解决:先找学生试着解决,老师补充。)
师:接下来我们从头看看这个小故事,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什么意思。第一句谁想来试试?(PPT展示课文)
生:梁国姓杨的人家有一个九岁的儿子,很聪明。
师:你如何知道他很聪明的?
生:“甚”这个字。
师:什么意思?生:很
师:那么看“惠”这个字(大屏幕展示讲解惠的意思,用法)
师:齐读第一句,注意断句。
生:齐读。
师:请同学读第二句,并翻译。
生:孔君平来拜访杨氏之子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于是就把杨家的儿子叫了出来。
师:你怎么知道是杨氏之子的父亲?
生:联系上下文。
师:你们读的真仔细。那么一个“儿”子表示的是——
生:杨氏之子
师:从这我们 体会到了文言文语言的——生:精炼。
让我再一起读一遍这两句话。
师:那么我们知道借助课下注释、联系上下文都可以解释句子,那么接下来让我们用这种方法翻译剩下的内容。第三句
生:为孔君平摆设了水果,水果里有杨梅。
师:我们看大屏幕补充完整。(
而且通过描述我们知道,摆设的不止一种水果,期中一种是水果是——杨梅。
师:好,我们接着往下翻译。齐读——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师:“君”有哪些意思?(PPT展示)在这里应该取哪个解释?
生:杨家
师:杨氏之子姓杨,杨梅也姓杨,他们是一家吗?
生:不是。
师:同学们可以想一下,孔君平在说这话的时候是怎样的想法?
生:逗弄他。
师:说明了孔君平和杨家的关系怎么样?
生:密切、友好。
师:那你想当时孔君平说这话的语气是什么样的?
生:调侃
师:指名读。(1-2人)比较谁读的更好。
师:如果你听到这样的话,你会感觉如何?
生:不太高兴/气愤。
师;如果你是杨氏之子你会怎么回答(用古代话说说)
生:试说。
师:但杨氏之子是如何回答的?
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杨氏之子立刻回答说:“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呀。”
师:“应”什么意思?(PPT展示)通过这句话,你感觉这个孩子怎么样?
生:聪明/反应快/会说话
师:没有从正面回答他的问题有何言外之意?
生:如果你承认孔雀是你家的鸟,那么我就承认杨梅是我家的水果;如果你不承认孔雀是你家的鸟,那么杨梅也不是我的水果。
师:同学们你们真厉害,看来这个小故事你们都读懂了!那么你可以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吗?
生:试说。
师:你表达的真清晰!那么同学们情回顾我们是如何学习文言文的?
生:先读课文——结合上下文、插图、课下注释理解课文——讲述故事
五、理解重点句子,体会人物特点。
师:请同学们回顾全文想一想,全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生: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师:围绕哪个词来写的?
生:甚聪惠。(板书)
师:哪句话体现他“甚聪惠”?
生:应声答曰,说明他没有经过思考,反应很快。
师:如果去掉“应声”可以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话。(PPT)
生:不能去掉,如果去掉不能体现他反应快,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师:还有吗?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想到了“孔雀”而且用“夫子”称呼孔君平很有礼貌。
师:如果我把这句话改一下:
A、孔雀是夫子家禽
B、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可以吗?
生:不可以,语气显生硬而且不礼貌。
师:听到这样的回答,孔君平会怎样回答?
生:试说。
师:此子甚惠,君不如也,此童乃才子也。
师:孔君平对杨氏之子有这样的敬佩你有没有?——有,那让我们读出来!(配乐读整篇课文)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找其他《世说新语》里的小故事,与同学们分享。
八、板书设计
应声答曰
甚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