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生花

















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一曲音乐”。
1、读出结构美
对结构的欣赏,一般的理解常常是结构是否整齐,是否符合于平衡对称的要求,实不尽然。平衡对称固然是一个基本要求,但结构美更注重平衡对称中又有变化,而且其变化是否有所创新,不落俗套。成功的草书艺术结构,既合乎平衡对称,各部份对比照应;又有长短、大小、阔狭、疏密、横直……种种富有新意的变化,从而形成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
草字的不同形态,有稳重敦实,有开张游走,有刚劲挺拔,有婀娜飞逸,有的以“险绝取胜”,也有的于“平正”中见奇姿。草书的结构美正是通过笔画的基本线条(粗、细、长、短、俯、仰、伸、缩)和偏旁的(上、下、高、低、宽、窄、欹、正)配置得当而取得的艺术效果。这种搭配的技巧,就是寻求结构美的方法。
2、读出章法美
章法就是一幅作品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是否疏密得当,大小相宜。一幅章法讲究的草书作品,则能表现顾盼有情、精神飞动、全章贯气的艺术效果。
知书者“观章见阵”。章即章法,是欣赏书法艺术的总体表现;阵是布白,即书写以外的空白之处。就章法而言,一点乃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通篇结构,引领管带,首尾相应,一气呵成。布白则是翰墨尘点的反衬,构成整幅作品的有机组成部份。巧妙的布白能使通篇产生游龙出水,云烟飘动的效果。
我们欣赏品评《自叙帖》的章法运用时,宜注重以下三点:(1)参差变化。每行字数不一,字间疏密错落,一行多则有八个字,少则只有两个字(即第一百零五行的“戴公”二字)。线条粗细浓淡多变,中间飞白频现,带有强烈的飞动感和弹性感。(2)牵丝映带。这幅狂草常见或两三字、或五六字、甚至整行连串为一组。字的单体结构被打破了,几个字或整行联属组成一个新的整体。(3)欹侧救正。帖中常见数行字向一个方向渐渐偏离中线,而在不知不觉中又开始拉回来,得以救正,欣赏者并不感觉突兀。
3、读出墨韵美
草书艺术主要以水墨线条表现其美。一幅作品有无神采,要看运墨是否灵活:即整行、全篇墨色之浓淡、轻重、枯润、明暗、薄厚、清浊等不宜完全一样。
墨色应随用笔的变化而变化,墨色多变给观者以视觉上的调节,使人感到笔墨似被赋予了生命,充满欢乐,生机盎然,欣赏者从而感到心胸畅快,情绪陶然。反之,一幅作品如若由毫无生气的一团“死墨”组成,则生命不复存在,欣赏者也只能感到郁闷、沉寂、静止。所谓“墨活”,是凭借用笔的变化,墨以笔为寄托,笔以墨来显现。笔中必须有墨,无墨则无神采;墨中必须有笔,无笔则无筋骨。
明董其昌的《试墨帖》可以说是欣赏者品评草书用墨的一幅佳作。全帖共四十六字,作者用墨之璀璨生辉,变幻莫测,堪令人啧啧称奇
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一曲音乐”。
1、读出结构美
对结构的欣赏,一般的理解常常是结构是否整齐,是否符合于平衡对称的要求,实不尽然。平衡对称固然是一个基本要求,但结构美更注重平衡对称中又有变化,而且其变化是否有所创新,不落俗套。成功的草书艺术结构,既合乎平衡对称,各部份对比照应;又有长短、大小、阔狭、疏密、横直……种种富有新意的变化,从而形成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
草字的不同形态,有稳重敦实,有开张游走,有刚劲挺拔,有婀娜飞逸,有的以“险绝取胜”,也有的于“平正”中见奇姿。草书的结构美正是通过笔画的基本线条(粗、细、长、短、俯、仰、伸、缩)和偏旁的(上、下、高、低、宽、窄、欹、正)配置得当而取得的艺术效果。这种搭配的技巧,就是寻求结构美的方法。
2、读出章法美
章法就是一幅作品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是否疏密得当,大小相宜。一幅章法讲究的草书作品,则能表现顾盼有情、精神飞动、全章贯气的艺术效果。
知书者“观章见阵”。章即章法,是欣赏书法艺术的总体表现;阵是布白,即书写以外的空白之处。就章法而言,一点乃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通篇结构,引领管带,首尾相应,一气呵成。布白则是翰墨尘点的反衬,构成整幅作品的有机组成部份。巧妙的布白能使通篇产生游龙出水,云烟飘动的效果。
我们欣赏品评《自叙帖》的章法运用时,宜注重以下三点:(1)参差变化。每行字数不一,字间疏密错落,一行多则有八个字,少则只有两个字(即第一百零五行的“戴公”二字)。线条粗细浓淡多变,中间飞白频现,带有强烈的飞动感和弹性感。(2)牵丝映带。这幅狂草常见或两三字、或五六字、甚至整行连串为一组。字的单体结构被打破了,几个字或整行联属组成一个新的整体。(3)欹侧救正。帖中常见数行字向一个方向渐渐偏离中线,而在不知不觉中又开始拉回来,得以救正,欣赏者并不感觉突兀。
3、读出墨韵美
草书艺术主要以水墨线条表现其美。一幅作品有无神采,要看运墨是否灵活:即整行、全篇墨色之浓淡、轻重、枯润、明暗、薄厚、清浊等不宜完全一样。
墨色应随用笔的变化而变化,墨色多变给观者以视觉上的调节,使人感到笔墨似被赋予了生命,充满欢乐,生机盎然,欣赏者从而感到心胸畅快,情绪陶然。反之,一幅作品如若由毫无生气的一团“死墨”组成,则生命不复存在,欣赏者也只能感到郁闷、沉寂、静止。所谓“墨活”,是凭借用笔的变化,墨以笔为寄托,笔以墨来显现。笔中必须有墨,无墨则无神采;墨中必须有笔,无笔则无筋骨。
明董其昌的《试墨帖》可以说是欣赏者品评草书用墨的一幅佳作。全帖共四十六字,作者用墨之璀璨生辉,变幻莫测,堪令人啧啧称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