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旅思乡诗专练
(2018-09-07 15:30:42)
标签:
教育 |
分类: 古诗鉴赏 |
羁旅思乡诗专练
方法介绍
1.弄清身份,作者写思乡时是什么身份,不同身份情感侧重点也不相同。
军人边境荒凉孤寂的生活,有建功立业的豪情,也有思乡的情真意切。被贬官员,既有人生失意的悲凉,又有需要亲人慰藉的思乡之情。游子,漂泊天涯孤苦无依,强烈的羁旅之愁和思乡之情。
2.弄清意象
夕阳外,暮霭里,月光明,秋风起,
杨柳色,春草绿,梧桐树,芭蕉雨,
鹧鸪鸣,子规啼,雁南飞,宿鸟归,
倚高楼,浮云飘,凭栏处,萧声咽,
碧云天,黄叶地,暮钟响,流水长,
驿馆里,孤灯下,茅店月,板桥霜,
长亭外,古道边,杨花落,笛声残
登高望乡意象承载情感,不要忽略每一个意象。
3.赏析手法
衬托(侧面描写),用家人思念自己表达对家人的强烈思念。
对比:用秋风大雁,风归鸟归人未归,来表达对渴望回家思念亲人。
细节传情,动作细节心里细节来传递对亲人的挂念。
比喻,用比喻突出景物特点,渲染冷清孤寂氛围,突出思乡。
拟人手法,以自然景物盼归或者是思念自己,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虚实结合,想象家人思念自己或者是梦境突出对家人思念之情。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是主流,也不要忽略直接抒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奉使道中作
欧阳修
客梦方在家,角声已催晓。
匆匆行人起,共怨角声早。
马蹄终日践冰霜,未到思回空断肠。
少贪梦里还家乐,早起前山路正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奉使道中作”总括全篇,下文用梦境、角声、行人、马蹄等意象加以照应。
B.前四句虚实结合,通过虚写梦中凄厉的角声、艰辛的行人,衬托出使的艰难。
C.行人“共怨角声早”,写出了行人匆忙起身,对角声惊梦和路途辛苦的不满。
D.“马蹄终日践冰霜”一句写马蹄整天踩踏着冰霜,表现出了塞外冬天的苦寒。
E.“还家乐”和“路正长”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不愿旅途奔波劳苦的心情。
2.本诗前四句和后四句在情感、声韵上有明显的变化,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望江南·幽州九日
汪元量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和泪捻琵琶。
【注】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汪元量,宋末元初诗人、词人。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词牌后小标题“幽州九日”,将这首小令的写作时间、地点,以及作词的缘由都交待得非常清楚。
B.“官舍悄”写出馆舍的万籁俱寂,渲染了悲凉的氛围;“坐到月西斜”写出作者夜不能寐、望月西沉的情态。
C.“永夜角声悲自语”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写长夜漫漫、角声时起,给人一种绝域苍茫的肃杀感受。
D.“客心愁破正思家”一句中的“家”不仅指自己的小“家”,也指已经沦丧于蒙古铁蹄之下的南宋王朝这个大“家”。
E.“南北各天涯”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故国、对家乡的思念,正是因为路途遥远,这种思念才显得更加沉重。
4.本词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
四时别家庙, 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
【注】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裂帛:指写家信。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C.“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E.“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年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6.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分)
定风波
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注】王定国跟随苏轼学写文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到广西宾州,歌女柔奴同行。三年后王定国北归,让柔奴给苏轼敬酒。苏轼见她眉目娟丽,善于应对,于是写了这首词。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自作清歌”写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流转而出。
B.“风起”“雪飞”驰骋想象,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王定国贬所的艰苦环境。
C.“年愈少”句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直接写出词人历经贬谪后的旷达乐观情怀。
D.“岭梅”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柔奴克服困难的意志,为下文作好铺垫。
E.“试问”的主语是苏轼,试问对方,岭南应该是不好吧!以此引出对方的回答。
8.试简析“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思想内涵。(6分)
见萤火
杜甫
巫山秋夜萤火飞,帘疏巧入坐人衣。
忽惊屋里琴书冷,复乱檐边星宿稀。
却绕井栏添个个,偶经花蕊弄辉辉。
沧江白发愁看汝,来岁如今归未归。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巫山秋夜,萤火纷飞,有的巧穿疏帘,,落在诗人衣上。
B.颔联“琴书冷”写屋内清寂,秋夜微凉,“星宿稀”写星空寥落,星光模糊。
C.颈联写萤火绕井群飞,映水成双,闪过花间,与花互映,生出耀眼的光辉。
D.尾联“沧江”与“白发”,“来岁”与“如今”,为句中自对,,属于正面写“愁”。
E.诗中使用“屋里”“弄辉辉”等口语、叠词,语出自然,增添了流利清新之美。
10.题目中的“见”字有何作用?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1.BE【解析】B应为实写;E是劝告人们不要贪念返乡梦境,而应该“早起”赶路。(答对一个3分,答对两个5分。)
2.(1)情感上,前四句写诗人出使途中思念家乡而梦里还家,却被角声惊醒,只能匆忙起身,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角声惊梦和路途辛苦而产生的埋怨和伤感。(2分)后四句写路途艰难,未到目的地思家只能徒增伤感,劝告人们“早起”赶路,表达了不要贪念返乡梦境,争取早日完成使命的自我劝慰之情。(2分)
(2)用韵上,前四句是仄声韵,有种压抑沉闷的感觉,和前四句的情绪一致。后四句改用平声韵,读起来昂扬向上,和后四句的基调相应。(2分)
(共6分,意思对即可。)
3.BE (B项 2分,E项3分)
4.(6分)“肠断裂”以夸张的手法,写出因思念国家以致肝肠寸断,表达对故国的无限思念之情;“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表达往年南宋宫中那些拥金枕玉的美女们,在重阳节总是开怀畅饮,醉赏菊花,尽情欢笑;而今国破家亡,故国美人陪征服者饮酒赏花,强颜欢笑的伤痛之情;“和泪捻琵琶”,化抽象为具象,表达了词人虽有报国之心,却不能奋战沙场,只能捻动琵琶,弹上一曲曲悲歌的悲愤交加之情。(每点2分)
5.(5分)BE(选对一个得2分,选对两个得5分)【解析】B项,“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应是“暖”和“悲”形成对比。E项,“‘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错,“老”是“总是”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
6.(6分)答案: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异:杜诗描写沦陷后长安的萧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2分)李诗主要是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2分)
7.BC【解析】B项写高超的歌技与美好的心灵;C项写柔奴而非苏轼。
8.赞美说话者身处穷境安之若素的胸襟和有情有义、超然脱俗的品格。
肯定王定国政治上失意后从容乐观的态度。
寄寓着作者自己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情怀。(6分,答出一点给2分)
9.BC【解析】B.“星宿稀”是指萤火虫飞到檐边,闪烁如星,与夜空中几点星宿混在一起,让人眼花缭乱,分辨不清;C.“生出耀眼的光辉”有误;应为萤火忽明忽暗。
10.(1)点明了诗歌的内容,写“我”所见和“我”所感。(2)暗示了抒情主体,呼应尾联 “苍江白发”。(3)贯穿统领全诗,依次写屋内檐前井边花间所见。(4)交代了兴感之由,因见萤而悲秋,叹时光易逝,回乡艰难。(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