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提起《中庸》,人们都知道,中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时代发展到今天,特别是经过“文革”和“批林批孔”运动洗礼的大陆人民,提起那个曾经被批判过的思想兴趣更为浓厚,好像是在接触一种新思想。于是,一些所谓的国学大师、专家学者都争先恐后的讲中庸,宣传他们所理解的中庸之道。其实,这些所谓国学大师,根本就跳不出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学者们研究的圈子,根本就不了解中庸思想的精华与糟粕,他们所宣扬的仅仅是中庸思想中迂腐的说教,根本就不理解中庸思想中的精华,不能宣扬中庸之道里的人生智慧。
只有理解了《中庸》思想的精华,理解了《中庸》思想中的智慧,才能真正的发扬光大中庸之道。那么,中庸思想的精华是什么,中庸之道所体现出来的人生智慧是什么?只有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今天,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去认识中庸之道,才能对中庸之道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我经过反复思考,认为《中庸》中的精华主要有三点,最能体现中庸之道的人生智慧。
第一是不偏不倚,处理事情恰到好处。中庸不是首鼠两端,不做决断,两面维持,中间派。中庸之道是要求人正确认识现实,面对问题拿出恰到好处的决断,坚持正确意见。这不就是我们党一向坚持的即反“左”,又反右的方法论吗?我们党,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发展观”,始终坚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即反对“左”倾冒险主义,又反对右倾保守主义,这就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
可是,有些朋友会反问:遍读《中庸》,也不见有反“左”和反右的只言片语呀,你这岂不是胡说吗?《中庸》全文中也不见有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论述啊?
诚然,《中庸》中并没有类似的言论,但其主旨却是这个意思。也许,当时《中庸》的作者也没有完全搞清楚他要说明的主旨,所以,才让后人讨论了很多年 ,众说纷纭。
试看,开篇第一章,《中庸》就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到也”。并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这里,《中庸》是从人的情绪情感方面来阐述中庸概念的。众所周知,情绪情感因素是人性心理中的非理性因素,喜、怒、哀、乐都可能使人做出不理性的、偏激的事情来。偏激的结果就是使人犯“左”或右的错误。所以,《中庸》的作者就是先从情感的角度上解说中庸之道的。
紧接着,《中庸》作者又从施政的角度阐述中庸之道。说,子曰,“舜其大知也矣?舜好问而好查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作者以舜为榜样,提倡“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不就是反对两种倾向的错误,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吗?
作者还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又说,“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小人而无忌惮。”这是中庸与反中庸在人格上的反映。可见,肆无忌惮是反中庸的表现。
综上所述,什么是中庸?作者提倡的中庸之道已经很清楚了,就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不要被情感、利益等因素所左右,做出偏激的事情来。“过”与“不及”都不符合中庸之道的要求。
《中庸》的第二个精华思想是“素其位而行”。素其位而行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提倡的“一切从实际出发”。
《中庸》里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就是说君子从自己的处境、地位出发而决定干什么,不奢求以外的东西。又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还说:“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这些,都是说的“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认为,只要是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不管是“居易以俟命”,还是“行险以侥幸”,都是好的,没有君子小人之分。从实际情况出发的“行险”何曾不是人类进取心的表现呢?
《中庸》的第三点精华是“明哲保身”。《中庸》里说,“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这是真智慧,只有保存自己,才能战胜敌人。我们不反对自我牺牲精神,为了革命事业,为了名节,为了大多数人更好的生存,牺牲自我,取义成仁,没什么不好。但是要看时候,必须取义成仁的时候,贪生怕死,屈膝投降,是值得鄙夷的。当无处可逃的时候,宁可取义成仁。但是,能够保存自己的时候,还是要保存自己,不能为了取义成仁而做无谓的牺牲。在和平年代里,明哲保身尤其重要,因为一般情况下是用不到自我牺牲的。
说起《中庸》的精华与智慧无外乎这三点,还有很多观点,是智慧还是糟粕,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智慧来分析。
比如,《中庸》里说,“中恕违道不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中恕之道。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可是统治者那个不是制定残酷的刑罚来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哪种刑罚又是自己愿意接受的呢?
还有,《中庸》里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忧人。”多么伟大的人格呀!不陵下,不援上,其实很难做到。人是群居动物,等级分明,互相制约,几个人一旦结成一定的联系,援上陵下的事,难免要发生。至于说,“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忧人。”这句话,则是真理,把自己的思想行为端正了,但不要求别人也做到,这样就不会有怨气。没有怨气,就会心境平和,不会怨天尤人。这句话显然是对的,但是只能用作加强个人修养的座右铭。
《中庸》里还说,“诚者,天之道也”,并说,“维天下至诚为能能化”。可见,《中庸》在强调诚心诚意。对于一种理论学说,只有诚心诚意的相信了,才能将他发扬光大。如果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他自己都不能真正的相信,这种理论学说只是一种说教,是骗人的东西。《大学》里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嘴上常说,“为人民服务”,要诚心实意的做到才好。“诚意”这个东西呀,有时候是做得到的,有时候是做不到的。
还有,《中庸》里说,“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不过是一个一般的智慧。还说,“大德者必受命”,听起来像是迷信思想,德行到了,就一定能得到天命的支持,成就一番事业吗?还有,“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这句话,明显是不正确的。处理好家族的关系,就能处理好国家的事情吗?亲亲的原则,让中国人几千年来承受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和“一人获罪、诛族连坐”的残酷命运,这大概就是毛主席“批林”还要“批孔”的真正原因吧?在古代封建社会里,儿子揭露父亲的罪行,妻子揭露丈夫考场舞弊都是有罪的,因为这种行为违反了亲亲的原则。现在好了,我们提倡大义灭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