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从孔子开始,传承了两千多年,一相提倡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被奉为“五常”。所谓“五常”,就是人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应该遵守的五项准则,或者说,是人为了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而应该具有的五种德行。
儒家思想很重视人与人关系的处理。因为人在世界上生存,从来都不是以孤立的方式进行的,而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的,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人发生关系。正确的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是每个人、每种思想学说都必须解决的问题。儒家思想用了大量的内容来阐释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方法、态度和准则,这些方法、态度和准则最终成为儒家的道德标准。儒家的先儒们最终用“仁义礼智信”五个字,精准地概括了人应该具有的用来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原则、态度和方法,作为“仁人君子”应该具有的五种基本的德行。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用来缔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而对每个人提出的基本要求。时至今日,提倡仁义礼智信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为了能更好的生活和生存,我们有必要构造、维护一个和谐融洽的社会。为了构造、维护和谐融洽的社会关系,我们就应该大力提倡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在不断发展中确立起来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仁、义、礼”的要求,孟子加入了“智”的要求,到汉代董仲舒加上了“信”,奉为“五常”。再加上宋代朱熹等人的大力提倡,逐渐成为儒家思想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所谓“仁”,就是爱人,就是世人富有爱心,对别人富有同情、怜悯、帮助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人人都有的恻隐之心,是人类“仁德”的发端。一切的横征暴敛,杀戮侵夺,恶意中伤都不是仁者的行为,都是没有仁德之心的人。
所谓“义”,就是天下合宜之理,就是公正合理而应该做的事情。“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应该做而没有做,或不该做的却做了,人因此而产生的羞恶之心,就是“义”的表现。
所谓“礼”,就是礼仪,就是人为了体现“仁义之道”,而应该奉行的表示尊卑长幼的行为规范,是人待人处事的方式,是仁和义的表现形式。“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人人都有的辞让之心,是“礼”的发端。
所谓“智”,“知也”,明白事理为智。“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如果一个人不明白事物的道理,是非都分不清楚,当然就不是“智者”,也就没有办法跟他正常的交流交往了。
所谓“信”,就是诚信,说到做到,言行一致。信即人言,重点就是人说的话可信不可信。如果人总是说了不算,定然是没办法与他交往了。所以,君子之道,重在讲信用。
关于仁义礼智信的具体内涵和现实意义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学者都已经有了很多的讨论和阐述了,在这里我不想多说。我想说的是“利”的问题。孔子罕言利,儒家的鼻祖孔子很少谈论“利”的问题,而且还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样,就等于把义和利对立起来,重视利的就是小人,重视义的才是君子。自此以后,后世的大儒们,对利都闭口不谈。由于回避利的问题,善于争名逐利的现代人提倡起仁义礼智信来,也是心不由中。
利,即利益,是人与人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的部分,不容回避。忽视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是没有认清人与人关系的本质,也就不能正确地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美国人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表明了美国人对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深刻认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交换是人类的基本活动,衣食住行的物质资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离开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交换人就无法生存。既然物质资料如此重要,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就是物质利益的关系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了。在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体现为金钱的关系也不难理解了。对于物质利益的重视,对于金钱的重视,是人的物质需求的体现。所以,要想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就不能不妥善处理人与人的利益关系。
历史上和现实中,人们对利益的追求与争夺是非常激烈的。卖身投靠者有之,巧取豪夺者有之,立地杀伐者有之,铤而走险者有之,凡此种种,人为了利益而疯狂,我们岂可不谈利益而空谈仁义。要想奉行仁义礼智信,就必须首先处理好利益的问题。
我们认为,义和利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义的根本要求和内涵是对别人的合理利益的尊重。对别人的合理的利益要尊重,不侵犯,这就是最高的义。其实,儒家思想的义,本身就包含着尊重、不侵犯别人正当权益的意思,只是没有重点提出来而已。墨家思想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在这个问题上占据了更多的真理。那些无视别人的正当权益,侵害别人利益的行为,是最大的不义。当然,利益不仅包括物质利益,也包括人其他方面的利益,比如,人身权利,政治权利,文化思想权利,都是值得尊重的个人权益。这也是我们的法律和整个社会都贯彻的精神。
解决了利和义的关系问题,就为更好的提倡仁义礼智信扫清了障碍。世界上的人们由于有斗争的存在而怀疑“仁”的思想,由于有利的存在而怀疑“义”的原则,于是这个世上不仁不义的人和事便大量存在。提倡仁义礼智信不仅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我们个人为了能更好的生活生存的需要。试想,一个人如果不怀仁义之心,而是对社会和他人满怀抱怨和仇视之心,不管他取得了多少利益,最终都不会心安理得,享受不到人生的豁达与幸福,也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可;一个人如果不懂的礼,就无法与他人正常交往;一个人如果没有智,不明事理,就不如不来到这个世上;一个人如果没有信,根本就没有人愿意与之交往。仁义礼智信是个人生存与成功的必然条件。
不论是为了社会,还是为了个人,在加强个人修养中,我们都要大力提倡“仁义礼智信”的心性与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