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说很重视修身,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与儒生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联系起来。对于当今世界的芸芸众生来说,治国、平天下是太遥远了,但修身离我们并不遥远。因为,修身可以立命,与我们个人的前途命运有着很大的关系。
理由很简单,立命就是改善确定个人的命运。个人的命运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客观环境因素和主观能动因素。一个人面对客观环境因素,如何的行事,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改变客观因素,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修养。只有有深厚修养的人,才能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情况,做出正确的反应和行为,努力促成个人的命运向好的方向发展。所以,修身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修身的方法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如何修身呢?《大学》里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修身是从格物开始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基本过程。这就是儒家为我们提供的修身之道。
格物就是分析研究事物,致知就是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原理和内在规律。格物致知就是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对事物有了切实的认识,做起事情来就会真心实意,而不是被勉强的。真心实意的做事,整个心思也就端正了。这就是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整个过程中,格物致知是认识,诚意正心是方法。
方法就是人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对待事物的总的态度和行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一个人对于某一事物的基本认识,会直接影响他对这一事物的态度和行为。一个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有深刻认识的人,就会自觉抵制和反对军国主义,一个人对修身之道的重要意义的有深刻认识,就会自觉的加强个人修养,一个人不懂得做事要适可而止的道理,做事就会肆无忌惮。儒家强调修身要从端正自己的认识开始,这一点是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思路的。
历史上,不仅仅是儒家学说重视修身问题,其他的思想学说也都很重视修身问题。比如佛家把修身叫做修行,其实,都是在强调个人修养问题。但是,佛家给出的修行方法却与儒家有所不同。佛家强调烧香、念经、常诵佛号、膜拜、供奉等,认为这样就可以得到神佛的护佑,或者死后可以被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免堕阿鼻地狱,超脱六道轮回。佛教的修行方法虽然在磨练人们的心性,培养人们的虔诚方面也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但在唯物主义看来,却有麻痹人们思想的嫌疑,总不如根植于开启人的认识的儒家修身主张更好。
修身应该包括认识和心智的开发,心性的磨练,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等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而认识则是基础。只有对人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到,修身才会更自觉,更主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概括了加强个人修养的基本过程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