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貌劝人”,失之“子羽”
(2023-02-06 19:08:26)
标签:
钩玄 |
分类: 谈艺论术 |
以貌取人的,未必只有凡夫俗子。
《史记》里曰,生前被目为“丧家之犬”、死后被一再封圣的孔子,就曾经“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有意思的是,如果“子羽”不是人名——澹台灭明的字,此评可以原样赠给古希腊三贤之一的柏拉图。
身为西方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此公给人下了“唯貌”的定义,“人是无羽毛的的两足动物”!
即便考虑到柏拉图所处的时代,这个标准也过于粗陋。
毫无意外地,引来了连亚历山大大帝都不甩的第欧根尼。
他拔光一只鸡的毛,特来“踢馆”,“这就是柏拉图的人”!
——不知道柏拉图那一刻是否还认为,“真理是最令人愉快的声音”。
第欧根尼的行为简单、粗暴、有效。
他再一次成功证明,自己是杠精中的顶流,却不足以说服后世摒弃柏拉图的谬误。
直至19世纪,“达尔文的斗犬”——拥蹇进化论的赫胥黎,就是胡适说“教我怎样怀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的那位,还在书里用“无羽毛、能直立的两足动物”指代人。
片言指谬的,是有能耐勾兑数学、哲学、文学的罗素。
他的形式逻辑分析简捷了当:人与“无羽毛的两足走兽”,外延或有一致,内涵决不相同。
无羽毛和两足,并非核心特质——柏拉图的定义,在理论层面褴褛毕现。
开个脑洞,假使赫胥黎遇上罗素......
赫胥黎不妨扯王尔德的俏皮话挽尊:“只有肤浅的人才不会以貌取人!”
不过,罗素恐怕不吝于回怼:“不,只有肤浅的人才会以貌取人的定义!”
PS:两次异地不同时的晤面——第欧根尼与亚历山大大帝、千利休与织田信长,在某种层面上,或可比类。
前一篇:给手机挂号面诊
后一篇:万物春时独为云,冰裂灰天一片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