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甘蓝菌核病识别与防治

(2022-04-27 06:19:41)
分类: 防治病虫兽害
                     甘蓝菌核病识别与防治
                  2022-4-27      来源:蔬菜网

    甘蓝菌核病是由核盘菌引起的、发生在甘蓝的病害。该病在甘蓝全生育期均可发生,分布较广,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发病率5—10%,重病地块可达30%左右,可明显影响甘蓝产量和质量。 该病原除为害甘蓝外,还危害辣椒、茄子、番茄、豇豆、蚕豆、豌豆、马铃薯、胡萝卜、菠菜、芹菜等多种蔬菜。 
   一、发病症状
    甘蓝菌核病主要危害檀株的茎基部,也可危害叶片、叶球、叶柄、茎及种荚,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苗期染病:在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的病斑而后腐烂或粹倒。 茎染病:主要发生在茎基部或分枝的叉口处,以留种株症状尤为明显,产生水浸状不规则形病斑扩大后环绕茎周,淡褐色,边缘不明显,使植株枯死,终花期湿度高时,茎病部长出一层白色棉絮状菌丝体茎府部组织腐烂而中空,剥开可见白色菌丝体和黑色菌核,菌核鼠粪状,圆形或水规则彤,早期白色,以后外部变为黑色,内部白色。种荚染病:荚表产生一层白色棉絮状菌丝体,荚内产生白色苗丝体和黑色苗枝,使留种抹结荚降低种荚籽粒不饱满,从而影响种于的产量和品质。叶片、叶球或叶柄染病:发病初始产生承浸状,扩大后病斑呈不规则形,淡褐色,边缘不明显,呈湿腐状。田间湿度高时,病部产生一层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黑色鼠粪状菌核。
            甘蓝菌核病识别与防治
                        甘蓝菌核病
 
    二、病原菌
    甘蓝菌核病病原为核盘菌(学名:Sclerotinia scleroriorum (Lib.) de Bary),属子囊菌亚门、柔膜菌目、核盘菌属真菌。菌丝体白色,绵絮状,粗细不一,直径3-4微米,透明,有横隔,内有浓蜜的颗粒状物。子囊盘杯状,浅肉色至褐色,1个至4个从菌核上生出,子囊盘直径0.3-0.8厘米,柄褐色细长,微弯曲,长4厘米左右,由盘基部向下渐细。子囊棍棒状,无色,(108-135)微米×(9-10)微米,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行排列,椭圆形,无色,12微米×4微米;小型分生孢子单胞,无色,3-4微米,密生于分生孢子梗上,形成84微米×77微米的孢子块。侧丝细长,线形,夹生在子囊之间。 
  三、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中间越夏越冬。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出子囊盘,子囊盘上子囊中的子囊孢子成熟后可弹射出来,借气流传播。孢子接触到寄主,首先由生活力衰弱的叶片及花瓣上侵染。发病后病部菌丝扩展或 接触健部使之发病。病部不断扩大,病情加重。 病菌喜较低温度和高湿度。菌丝发育适温20,孢子萌发最适温度5~10。相对湿度85%以上发育良好,低于70%病害扩展受阻。栽培条件对病害发生影响较大,一般排水不良,通透性差,偏施氮肥,或受霜害、冻害和肥害的田块,病害发生重。
  四、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清除混杂在种子中间的菌核,避免将菌核播入田中。简便的方法是播前用10%的盐水选种,除去飘浮在上面的菌核,然后用清水多次冲洗种子,晾干后播种。重病地应与非寄主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有条件最好水旱轮作,1年就可收到极好效果。播前进行20厘米以上深翻土壤,把菌核埋入土壤深层。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25%咪鲜胺乳油1000~1500倍液,或35%菌核光悬浮剂700倍液,或50%菜菌克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5%菌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0%多菌灵盐酸盐可溶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药剂喷雾,每667平方米喷兑好的药液60升,每8~9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