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立枯病识别与防治
2022-4-10
来源:百度百科
在羽衣甘蓝科研、育种和生产实践中,立枯病是羽衣甘蓝苗期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又称黑根病。
一、发病症状
主要在苗期为害羽衣甘蓝,病菌主要侵染幼苗根茎部,致病部缢缩和变灰白(黑),潮湿时其上生白色霉状物,初期叶、根系较正常,植株感病数天后即见叶萎蔫,干枯(青枯),继而植株死亡。定植后受害较轻,极少量植株继续死亡,一般停止扩展。此外,该病还表现为猝倒状或叶腐。
二、病原菌
病原称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ühnAG-4),AG-4菌丝融合群,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该菌群是一种不产孢的丝状真菌,其菌丝形态与一些子囊菌、担子菌非常接近,该菌有菌丝融合现象。菌丝在融合前常相互诱引,形成完全融合或不完全融合及接触融合三种融合状态。我国已发现并建立了十多个菌丝融合群,其中AG一4是引起黄瓜、冬瓜等立枯病和玉米纹枯病的优势菌群,是个重要菌群。寄主广泛,引致多种作物病害。AG一4菌丝融合群的菌株根据菌核形态及去氧核糖核酸的氮盐基序列同源性又分为AG一4
HG—I、AG一4
HG—两亚群,前者在PDA培养基上形成菌核为暗褐色,后者有1/3~1/2形成灰色至白棕色菌核。立枯丝核菌分为三大群,一群是多核的立枯丝核菌,具3个或以上的细胞核,菌丝较大型,直径约6~10微米,其有性态为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Donk称瓜亡革菌。在土壤中形成薄层蜡质状或白粉色网状至网膜状子实层,产生的担子桶形至亚圆筒形,比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一些,担子具3~5个小梗,其上着生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基部较宽,大小7.5~12×4.5~5.5微米,担孢子能重复萌发,在担子上形成2次担子。立枯丝核菌是由单一菌丝尖端的分枝密集而形成或是由尖端紧密地和菌丝密集而形成菌丝结。菌丝融合群不同,在形态、病理、生理和生态方面也不完全相同。至于各融合群的致病特异性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
三、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传播和繁殖。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中越冬,且可在土中腐生2~3年。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传播。病菌发育适温24,最高40~42,最低13~15,适宜pH3~9.5。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易诱发本病。其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4左右,最高40至42,最低13至15。
四、防治方法
1、首先选用抗病品种如冬春系列羽衣甘蓝新品种。
2、苗床选择2~3年以上未种过十字花科作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壤土田块。
3、苗床营养土处理:用五福合剂或3.2%恶甲水剂,每平方米取9至10克,混入3至4公斤细土中拌匀,播前把药土的1/3撒在浇过水的畦面上,播后再将余下的2/3药土覆在种子上,做到上覆下垫,使种子夹在药土中间。
4、播种不宜过密,覆土不宜过厚。
5、加强苗床管理,夏秋季高温时期采用防虫网和遮阳网。这样既防虫害又遮阳降温与通风。水分补充宜少量多次,浇水后注意通风换气。
6、使用充分腐熟肥料。
7、药剂防治: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及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拌种;在发病初期拔除病株后喷洒75%百菌清或7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也可用60%多福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3.2%恶甲水剂300倍液,隔7至10天施1次,视病情防治2至3次。
8、种植结束,清洁田园,以免菌丝或菌核随病残体在农具、器皿(盆钵)以及土壤中成为侵染源。
9、再次使用的营养钵可采用75%百菌清或7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处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