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菌核病识别与防治
2022-4-5
来原:百度百科
甘蓝菌核病是甘蓝的一种重要病害,是由核盘菌引起的、发生在甘蓝的病害。该病在甘蓝全生育期均可发生,分布较广,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发病率5—10%,重病地块可达30%左右,可明显影响甘蓝产量和质量。该病原除为害甘蓝外,还危害辣椒、茄子、番茄、豇豆、蚕豆、豌豆、马铃薯、胡萝卜、菠菜、芹菜等多种蔬菜。
一、发病症状
甘蓝菌核病主要危害檀株的茎基部,也可危害叶片、叶球、叶柄、茎及种荚,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苗期染病:在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的病斑而后腐烂或粹倒。茎染病:主要发生在茎基部或分枝的叉口处,以留种株症状尤为明显,产生水浸状不规则形病斑扩大后环绕茎周,淡褐色,边缘不明显,使植株枯死,终花期湿度高时,茎病部长出一层白色棉絮状菌丝体茎府部组织腐烂而中空,剥开可见白色菌丝体和黑色菌核,菌核鼠粪状,圆形或水规则彤,早期白色,以后外部变为黑色,内部白色。种荚染病:荚表产生一层白色棉絮状菌丝体,荚内产生白色苗丝体和黑色苗枝,使留种抹结荚降低种荚籽粒不饱满,从而影响种于的产量和品质。叶片、叶球或叶柄染病:发病初始产生承浸状,扩大后病斑呈不规则形,淡褐色,边缘不明显,呈湿腐状。田间湿度高时,病部产生一层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黑色鼠粪状菌核

甘蓝菌核病1
甘蓝菌核病2
二、病原菌
甘蓝菌核病病原为核盘菌(学名:Sclerotinia scleroriorum (Lib.) de
Bary),属子囊菌亚门、柔膜菌目、核盘菌属真菌。菌丝体白色,绵絮状,粗细不一,直径3-4微米,透明,有横隔,内有浓蜜的颗粒状物。子囊盘杯状,浅肉色至褐色,1个至4个从菌核上生出,子囊盘直径0.3-0.8厘米,柄褐色细长,微弯曲,长4厘米左右,由盘基部向下渐细。子囊棍棒状,无色,(108-135)微米×(9-10)微米,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行排列,椭圆形,无色,12微米×4微米;小型分生孢子单胞,无色,3-4微米,密生于分生孢子梗上,形成84微米×77微米的孢子块。侧丝细长,线形,夹生在子囊之间。
病菌喜温暖高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0-30,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90%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成株期至开花座果期。发病潜育期5-8天。子囊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5-10,菌核萌发适温15。

核盘菌
三、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和病株残余组织内及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盘散放出的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侵染衰老叶片或未脱落的花瓣,穿过角质层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侵入后病菌破坏寄主的细胞和组织,扩散和破坏邻近未被病原物侵染的组织,并通过病、健株间的接触,进行重复侵染。气候条件是影响菌核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在降雨和高湿环境下极易引发菌核病。此外,连作、偏施氮肥、种植密度过大、排水不良等条件下,菌核病也容易发生。
四、防治方法
1、选用良种:精选无菌良种,清除混杂在种子间的菌核及带病残屑,从根本上去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并因地制宜选育抗(耐)病性品种。
2、水旱轮作:核盘菌菌核在土壤中可以存活4—5年,连作地发生严重,但在淹水状态下存活时间大大缩短,因此建议实行水旱轮作。
3、科学施肥:甘蓝对
N:P2O5:K2O需求比为1.0:0.3:1.1。氮肥能够促进甘蓝短暂性过旺生长,然而偏施氮肥会破坏土壤,造成板结,而且使甘蓝生长异常,抗性下降,易感染病害,后期减产比较明显。在甘蓝生产过程中,要控制氮肥施用,积极提倡测土配方施肥,采取有机肥与化学肥(包括大量元素肥和中微量元素肥)相结合的平衡施肥方式。
4、加强田间管理:甘蓝后期封行,环境密闭,适宜核盘菌繁殖,因此应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相对湿度,以减少病原物的接触传播,并结合中耕松土、清沟排渍等农事操作,以减轻菌核病的发生。甘蓝收获时,菌核大多遗落于土壤和根茬内,因此,必须做好清园工作,及时将发病植株或叶片清理出园。
5、化学药剂是控制甘蓝菌核病为害的主要手段。常用的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等。
6、生物防治。作为新型的病害防治手段,生物防治能够有效减少病原物的数量和削弱其致病性,减轻甘蓝菌核病的发生,如盾壳霉、哈茨木霉、假单胞杆菌和真菌病毒已被证明对核盘菌的发生起到了很好的抑制效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