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事一点通——黑木耳棚室挂袋栽培技术要点
(2020-04-28 07:15:29)| 分类: 栽培技术 |
黑木耳棚室挂袋栽培能够满足黑木耳对温度、湿度、光照的要求,而且省地、省水、省工,并能有效的抵御自然灾害。春耳挂袋栽培要充分利用塑料大棚增温保湿的特点,实现抢早低温季节采收,延长采收期,提高木耳品质、产量和规避雨季流耳风险。
一、菌包入棚及复壮菌丝
1.菌包入棚的季节安排。春季挂袋栽培既要抢早,也要注意防止冻害。待棚内地面化冻60厘米以上、最低气温稳定在零下3以上时,地面铺草帘等防寒物防冻,可将菌袋移到棚里垛放,袋上盖草帘防寒遮阳,夜晚上覆塑料防冻。
2.复壮菌丝。通过倒菌、增温等物理性诱导复壮菌丝。菌包入棚4—5天将菌袋上下对倒一次,待菌丝复壮变白后方可刺孔。
二、刺孔和菌丝封闭小孔
1.刺孔。大棚挂袋栽培每个菌袋为200±30个孔,以园钉孔为好,孔径4±1毫米,孔深8±2毫米。
2.菌丝封闭小孔。刺孔后5天左右在遮光条件下菌丝可基本封闭刺孔处,不能封严小孔。这阶段不需浇水,只需草帘覆盖保湿即可。菌丝基本封闭小孔为好,将菌袋上下对倒一次,增湿70—80%,再过4—5天一般即可挂袋。
3.垛袋复壮、催芽。待刀口变白近封闭孔眼时进行倒垛,通过光照、温差、干湿变化诱导菌丝扭结,通过喷雾状水和地面潮湿来保湿,通过开门通风达到增氧降温。刺孔后袋温控制22以下,湿度保持70—80%,即保持菌袋表面有一层薄薄的水渍。
4.拖后进棚技术要点。黑木耳春耳棚室挂袋的优点是抢早出耳,抢早采收。稍晚拖后进棚可先刺孔,散放控温复壮,防止高温伤菌。3—5天待刀口变白近封闭孔眼时可直接挂袋进行增湿催芽。菌包进棚拖后较严重时,大棚不要盖塑料膜或将棚膜卷至棚肩以上,如上进行管理。
三、挂袋
1.季节安排。挂袋栽培在我省大部分地区可实现一年两季,大兴安岭等高寒地区一年一季。大部分地区春耳4月份挂袋,7月初采收结束。
2.挂袋方式。菌袋刺口后当孔眼被菌丝封闭时即可进行挂袋,挂袋方式主要有 “单钩双线”和“三线脚扣” 两种。 “单钩双线”是将两根细尼龙绳拴在吊梁上,另一头系死扣,挂袋时先将一个菌袋放在两股绳之间,袋的上面放一个用细铁丝做的钩,钩的形状如手指锁喉状,长4厘米,用钩将绳向里拉,束紧菌袋。上面再放菌袋,菌袋上再放钩子,以此进行,每串挂6—8袋。
“三线脚扣”是用三股尼龙绳拴在吊梁上,另一头也系死扣,挂袋前先放置4—7个等边三角形塑料脚扣,作用也是束紧尼龙绳固定菌袋,挂袋时先将一个菌袋放在三股绳之间,袋的上面放下一个脚扣,再放一个或两个菌袋后放下脚扣,以此每串挂7—8袋。
3.挂袋标准。相邻两窜间距20—22厘米,最底部菌袋应距离地面40±5厘米,挂袋密度平均每平方米60±5袋。
四、催芽期管理
1.原基形成期。以保湿为主、通风为辅、早晨利用阳光增温。
(1)增温。每天清晨将迎着阳光的遮阳网向上拉,增加光照,提高棚室温度,8点后再盖上。
(2)保湿。催芽期应将地面浇透水,结合喷雾状水保持棚内昼夜湿度70—80%,使菌袋表面有一层薄而不滴的“露水”,保证又齐又快形成原基。
(3)通风。不需要大通风,每天通风一次0.5小时,或每次浇水时通风,正常10天左右形成木耳原基。
(4)注意事项。挂袋后前期最好喷雾状水,可防止水进入菌袋产生青苔;挂袋前几天,棚温低于10可不浇水,利于复壮菌丝,慢慢分化原基;要减少通风时间和次数,保持湿度为主。
2.耳片分化期管理。原基形成至耳片形成阶段,一般需要10天左右。技术要点:控温、增湿、常通风。
(1)严格控温。这一阶段棚内温度最好控制在22以下,可允许短时间超过此温度,但当棚温升至24要采取降温措施;气温过高时降温困难的应不浇水,加大通风,避免高温高湿共存。
降温具体措施:在棚顶设置1至2根微喷管,棚内温度高于24时,如棚内采用浇水能控制袋内温度在22以内时最好,加快耳片分化;否则采取棚外浇水降温,打开通风窗,棚顶开缝,用棍将遮阳网支起,利于排除热气。
(2)保持湿度。这一阶段增加浇水次数和时间,尽量在气温高时浇水,气温低时不浇或少浇。湿度始终保持在80%左右。尽量减少干湿交替,防止耳片边缘变干后,造成只有子实体根部湿润,强化原基分化,产生憋芽和连片,影响木耳品质。
应急措施:出现畸形或严重憋芽现象时,可撤掉塑料和遮阳网,晒3—5天,可将耳根晒干,定型耳片,防止畸形耳发生。将原基晒干后,再采取常规管理。
(3)重视通风。这一阶段通风尤为重要,通风不足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易产生畸形耳。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高,木耳不呈小碗状,耳片呈上翘状或边缘呈锯齿状,甚至呈漏斗状,严重影响木耳品质和经济效益。
具体措施:温度低时,通风要柔风,要长通风,全天通风,重点是通底风。温度高时可上部开较大的缝进行通风和降温,可结合浇水将门全部打开,塑料也要随着木耳的分化逐渐掀起,达到通风和保湿两不误的效果。
五、展片采摘期管理
1.技术要点。既耳片生长至采收期管理,这一阶段浇水和采收是主要工作。技术要点:开放管理、及时采收、控制生长、干湿交替。
2.开放管理。子实体进入耳片分化的后期随着棚内温度升高,将棚膜逐渐上卷至棚肩直至棚顶,棚膜只有遇到连阴天时用于防雨。遮阳网应间歇性遮盖,不需要浇水保湿时,应将遮阳网卷至棚顶,气温高于28以上时中午盖几小时遮阳网起到降温效果。
展片期应全天通风。挂袋栽培前期保持封闭或半开放状态,中后期一定要开放管理。
3.及时采收。当木耳七成熟,即耳片自根部至边缘的直线距离3—4厘米应及时采收。采摘时可把晒网或地膜铺在地面上,用手或木棍触碰木耳即可。采收前盖遮阳网不浇水,阴干一天,木耳颜色更好。要采用网架晾晒,注意防雨。
4.控制生长。 早春温度低白天浇晒温和的蓄水池里的水夜晚少或不浇水,入夏后应在下午落日后至次日1点前浇凉一些的水。浇水时应先预浇3分钟左右,待耳片舒展,耳根膨胀封闭小孔后再将木耳全部浇湿透,然后每小时浇水10—20分钟,控制棚内湿度在90%左右。夜晚低温时浇水,适当控制耳片生长速度,以保证耳片长的黑厚边圆,提高木耳品质和产量。
5.干干湿湿。挂袋木耳也应采取干干湿湿的方法进行管理。一般,采收两茬木耳应将木耳晒干,然后再重复浇水管理。整个采收阶段要实现木耳干2—3次,干干湿湿是减少病虫害发生最有效的措施。棚室栽培挂袋前要倒2—3次菌包,复壮菌丝;采收期要干2—3次,保证木耳健康生长。所以挂袋木耳栽培有“两倒两干”或“3倒3干”的说法。
六、晾晒
棚室木耳的晾晒技术与地栽木耳相同,只是采收前盖上遮阳网阴干1—2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