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褐条病识别与防治
2016-1-23
黑土农技网 玄武星
稻细菌性褐条病(Pseudom onas
Panzcz(Elliott)stepp),又称水稻心腐病,因水稻感病后烂心而得名。长江流域和华南水稻产区均有发生。近年来该病的发生逐年加重,北方寒地稻区也发现该病对水稻造成危害。一般发病田块病株率达20—25%;该病发生严重时,有的床面损失秧苗可达60%以上。
一、发病症状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从苗期到穗期都可能发生,最易受害是苗期至分蘖期。该病主要危害叶片,水稻苗期受害,第一叶片或心叶下叶片先出现症状,在叶片中脉或叶鞘上出现褐色小点,以后上下扩展成为褐色或紫褐色条斑,有时与叶片等长,边缘清楚。病苗枯萎或病叶脱落,植株矮小。成株期染病,先在叶片基部叶枕处中脉发病,初见水浸状黄白色或黄褐色小斑点,后沿中脉扩展上达叶尖,下至叶鞘基部,形成褐色或紫褐色长条斑,边缘清晰,病组织质脆易折,病叶停止生长,很快凋萎枯黄,卷曲枯死。叶鞘染病
呈不规则斑块,后变黄褐,扭曲枯死,叶鞘处污烂。发展至全株时,表现为缩蔸死亡,或全株死亡。未枯死病株矮缩,继续分蘖,生育期滞后。虫伤等处产生不规则条斑,病部未见菌脓。心叶发病,不能抽出,死于心苞内,拔出有腐臭味,用手挤压有乳白至淡黄色菌液溢出。剑叶发病,先在剑叶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条斑,后扩展到剑叶,沿中脉形成褐色条斑,并伴有早穗现象,穗颈伸长,穗部小枝梗淡褐色,弯曲畸形,谷粒褐色,多不结实,部分稻穗破叶鞘而出,或裹在叶鞘内成“闷死胎”,茎上倒生须根。孕穗期穗苞受害,穗早枯,或有的穗颈伸长,小穗梗淡褐色,弯曲畸形,谷粒变褐不实。所有病部用手挤压均可见到乳白色至淡黄色混浊菌液流出,病部组织有腥臭味,这是本病的特征。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1病株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2叶片病斑
二、病原菌
病原为燕麦(晕疫)假单胞菌,分类归假单胞杆菌属细菌。1978年后又改称为P.syringae pv. panici (Elliott)
Young et
al.。菌体单细胞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1.5-2.5×0.5-0.8(μm),极生鞭毛1-5根,多为1-2根,能游动,好气性,无芽孢,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在肉汁胨琼脂平板培养基上菌落圆形,平滑有光泽,灰白色隆起,不产生褐色素和荧光素。水稻和稗可自然感病,人工接种还可侵染黍、粟、大麦、游草和狗牙根。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3燕麦假单胞菌
三、发病规律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病原细菌主要在稻种和稻草上越冬,以种子带菌传病为主。在稻草上、病株残体、病田土壤均可带菌越冬,而成为初侵染来源。水稻播种出苗后,病菌通过稻株的气孔、伤口侵入为害。旱秧肥床易发病,移栽时将病菌带入田间,造成传播扩散。床面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床面保水及秧苗淹水时间较长易发生水稻褐条病,发病高峰期一般在秧苗长出三片叶以后。稻田淹水、高湿和偏低的温度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受洪水浸淹过的稻田,极易发生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福鼎市2006年遭受强台风等洪涝灾害侵袭,台风带来强降雨,又遇到天文大潮,造成沿海大片稻区严重受淹。由于受淹时间长,稻苗损伤严重,极有利于病菌直接从伤口侵入,导致沿海稻区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爆发流行,同时也引发白叶枯病、细条病、基腐病等其它细菌性病害发生。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之间的抗病性不同,苗期和孕穗末期易于感病。
四、防治方法
1、建立合理排灌系统,防止大水淹没稻田,及时排水。
2、增施有机肥,氮、磷、钾肥合理配合施用,增强植株抗病力。
3、种子消毒:稻种在药剂消毒处理前,先晒种1~3天,可促进种子发芽和病菌萌动,以利杀菌,以后用风、筛、簸、泥水、盐水选种,然后消毒。
4、药剂防治。应用45%福酮可湿性粉剂,或1.5%噻霉酮水剂,或45%代森铵水剂对病原细菌有直接抑制作用。秧田和本田初见病株,每亩用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 100克,或每亩可用20%龙克菌胶悬剂100~120克,或50%消菌王(杀菌王)可溶性粉剂40~50克,或每亩用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00克,或用90%克菌壮可溶性粉剂75克,或用77%氢氧化铜可湿粉剂120克,或用25%叶枯灵可湿性粉剂300克,或用12%水稻力量乳油70毫升,或用45%代森铵水剂50毫升,或用30%苯噻硫氰(倍生、苯噻清)乳油50毫升,或用24%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5克,均兑水60~70千克,细雾均匀喷雾于稻株上部叶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