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稻小球菌核病识别与防治

(2019-03-27 10:36:59)
分类: 防治病虫兽害


          水稻小球菌核病识别与防治
       2015-12-30   黑土农技网    玄武星

    水稻小球菌核病为南方稻区的常见病害之一。北方发生较少,1997年在辽宁省普兰店市杨树镇李屯村和沈阳市新城子区发现水稻小球菌核病,受害水稻表现为早衰、软秆倒伏、秕谷增多、千粒重下降,一般减产10~20%,重则减产40%以上。2002年黑龙江省勃利县吉星乡、青山乡、倭肯镇等发生水稻小球菌核病366.7公顷,轻则应响产量和米质,重则绝产143.3公顷。
    一、发病症状
    该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一般多在分蘖盛期开始发病,抽穗期大量发生,乳熟期以后病情迅速加剧。多发生在稻株下部的叶鞘和茎秆上。初期在近水面叶鞘表面上产生黑褐色小斑,逐渐向上扩展成黑色细条状、纺锤状或椭圆形病斑,可扩大至整个叶鞘,侵入内层叶鞘和茎秆。病斑表面常生一层灰色霜状物,为病菌的小孢子。茎秆上的病斑,一般发生在基部离水面10cm处,形成黑褐色线条状病斑,严重时茎秆基部整段变黑腐朽,仅留维管束,组织软化,很容易拔断,出现早枯或倒伏。剖开叶鞘和茎秆的腐朽组织,可见灰白色菌丝和黑褐色球形小菌核。在叶鞘病斑上或水面浮游的菌核表面往往产生一层灰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水稻小球菌核病识别与防治
      水稻小球菌核病田间症状

水稻小球菌核病识别与防治
      水稻叶鞘茎秆病斑

水稻小球菌核病识别与防治
      水稻叶鞘茎秆病斑和菌核  
    二、病原菌
    水稻小球菌核病菌,属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暗色菌科长蠕孢属真菌,其有性世代为小球腔菌属。菌核球形或近球形,大小为0.20mm-0.39mm。在显微镜下观察表面光滑,剖面呈内外两层,内层淡褐色,外层黑褐色。病斑和菌核表面产生的分生孢子纺锤形或弯月形,大小为(41-63)μm ×(11-15)μm,顶端无卷须,具有3个隔膜,一般为3隔4孢,中间两个细胞暗褐色,两端细胞色淡或无色。水稻小球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35 ,最适温度为30 ;菌核的形成与菌丝生长呈正相关。菌丝生长的pH值范围为2.40~12.85,最适pH值为4.50~5.50.光照和通气条件对菌丝生长无明显影响。菌丝致死温度为50 时10 分钟,菌核致死温度为60 时10分钟。
    三、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核在稻桩、稻草或散落于土壤中越冬,可存活多年。第二年春季耕耙灌水时,菌核浮于水面,粘附于秧田或叶鞘基部。当日平均温度升至17以上,菌核萌发产生菌丝接触水稻,菌丝侵入叶鞘组织或伤口,并蔓延至茎秆,逐渐扩散到达髓部组织,在茎秆及叶鞘内形成菌核。有时病斑表面生浅灰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病斑和菌核表面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水流或昆虫(叶蝉)传播,引起再侵染。但主要以病健株接触短距离再侵染为主。菌核数量是次年发病的主要因素。 病菌发育温限11-35,适温为25-30。雨日多,日照少利于菌核病发生。深灌、排水不好田块发病重,中期烤田过度或后期脱水早或过旱发病重。施氮过多、过迟,水稻贪青病重。单季晚稻较早稻病重。高秆较矮秆抗病,抗病性糯稻大于籼稻大于粳稻。抽穗后易发病,虫害重伤口多发病重。
  四、防治方法
  1、减少病原 重病田提倡齐泥割稻,稻桩稻草尽早处理,并把稻渣及菌核打捞干净。
    2、加强肥水管理 分蘖末期适当晒田,孕穗期保持水层,后期保持四面湿润,防止断水过早。多用有机肥作基肥,增施钾肥。
    3、注意及时防治叶蝉,以减轻病害发生。
    4、药剂防治。在圆秆拔节和孕穗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0%苯来特可湿粉剂500倍液,各喷药1次。也可用25%施保克(咪鲜胺)乳油60-80ml/亩,或40%富士1号可湿性粉剂60-70克/亩,兑水60-75公斤喷雾,在拔节期和孕穗期各喷药1次。应注意将药液喷到植株基部的叶鞘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