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粘虫识别与防治
2012-12-24
黑土农技网 玄武星
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又称剃枝虫、行军虫,在我国是一种南北迁飞,间歇性暴发的害虫。为害水稻、小麦、玉米、甘蔗等禾本科作物及牧草。
一为害特点
水稻粘虫是多发型害虫,粘虫幼虫白天多潜伏在稻丛基部或稻田土壤缝隙中,夜晚或阴天出来为害,主要以幼虫咬食水稻叶片,1~2龄幼虫仅食叶肉形成小孔,3龄后才形成缺刻,5~6龄达暴食期,严重时将叶片吃成光秆,乳熟期、黄熟期咬断小枝梗,往往1~2昼夜内落粒满田,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水稻粘虫为害状
二形态特征
粘虫属鳞翅目,夜蛾科。成虫体长17~20毫米,体翅黄褐色。前翅中央近前缘有2个淡黄色圆斑,外侧圆斑较大,其下方有一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一个小黑点;在顶角有一褐色斜纹伸向后缘,外缘有7个小黑点。卵馒头形,大小约0.5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呈黑褐色,表面有网状脊纹。老熟幼虫体长36~40毫米,体色变化较大,一般为黄褐色或墨绿色。头部黄褐色,头部中央有黑褐色八字纹,体背有纵纹多条,亚背线内侧各节具黑斑,气门线通过全部气门,气门过滤器黑色。被蛹红褐色,第5~7腹节背面前缘有由粗大刻点组成的横纹。

水稻粘虫成虫

水稻粘虫幼虫
三发生规律
水稻粘虫发生数量与为害程度,取决于外来虫源的数量,并受当地气象条件、食物营养、耕作制度、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天敌等因素的制约,如在多雨、高湿、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发生较严重;反之,为害减轻。南方夏季高温使粘虫向北迁飞,北方秋季低温干燥则使粘虫向南回迁。水稻粘虫一年发生的代数和发生期各地不一致,世代重叠,为季节性南北往返迁飞危害的害虫,越冬分界线在北纬33度线附近,在此界线以北地区不能越冬,以南地区可越冬。在云南稻区基本都可越冬,其发生规律是,春夏季向全省扩张,秋冬季逐渐收缩至西南低海拔地带越冬,6~8月份是主要危害期。水稻粘虫发生程度和降雨量的多少有关,雨水多的年份粘虫往往大发生。高温干旱天气对成虫寿命,产卵、孵化及低龄幼虫的成活不利。其最适温度为19~25、相对湿度为90%左右。粘虫成虫趋光性弱,夜出,白天静伏于枯叶丛中,具远距离迁飞性,喜产卵于枯黄叶片的卷曲处。粘虫成虫要取食花蜜才能正常发育产卵,蜜源丰富,取食麦芽糖多时,产卵量大。幼虫取食禾本科植物发育较快,取食苜蓿发育较慢。一些寄主植物如鸡脚草、芦苇等有利于粘虫幼虫的发育,成活率高。水稻生长好、植株茂密的田块,虫口密度大,水稻生长差、植株矮小、稀疏的田块虫口密度小。农田湿度大适宜粘虫生长发育。密植多肥水稻田粘虫发生数量多。粘虫天敌种类很多,如寄生蜂、绒茧蜂等,大多寄生在4~6龄幼虫上,对粘虫大发生有抑制作用,步甲、蜘蛛等可以捕食幼虫。及时勤翻耕、整畦、收割及清除田边杂草,可以消除稻田里粘虫的部分幼虫和蛹,能有效减少粘虫的种群数量。
四、防治方法
1、诱杀成虫。成虫对糖、醋和发酵的糖浆趋性很强,夜出活动,趋光性强。可利用黑光灯、糖浆液诱杀。黑光灯诱虫可在成虫发生期,每45~75亩地块设40瓦黑光灯一支,高于苗株30厘米,灯下放一水盆,再加煤油漂浮水面,晚上开灯诱集,清晨捞出死虫并扑打没落水中的活虫;糖醋液诱杀成虫,诱液中酒、水、糖、醋按1:2:3:4的比例,再加入少量敌百虫,将诱液放入盆内,每天傍晚置于田间距地面l米处,次日早晨取回诱盆并加盖,以防诱液蒸发。2~3天加一次诱液,5天换一次诱液。
2、草把诱卵。把稻草松散地捆成2市尺长,直径3市寸的小把,插于玉米或水稻田间,高于植株。5~7天换一次,换下的草把要烧掉,把糖醋液喷在草把上效果更好。凡是诱蛾、诱卵的糖醋盆、草把附近,每隔7天喷一次药,把产出的卵所孵化出的幼虫杀死。
3、药剂防治。在大发生时,可在傍晚用敌百虫加细土或草木灰拌成毒土撒施;一般发生年份,在三龄幼虫高峰期,每亩用90%品体敌百虫25~50克 ,加水50公斤喷雾。或每亩喷洒50%辛硫磷乳油1000一1500倍液50公斤,或20%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50~75公斤。或5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50公斤。另外,还可以使用25%灭幼脲胶悬剂30~40克,加水50公斤喷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