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负泥虫识别与防治
2015-12-13
黑土农技网 玄武星
水稻负泥虫俗称背屎虫、猪屎虫。主要分布于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在陕西、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也有发生,在朝鲜和日本也有发生。
寄主有水稻、茭白、粟(谷子)、小麦、玉米、李氏禾、芦苇、碱草等。
一、为害特点
主要发生于水稻幼苗期,以幼虫和成虫取食叶片,沿叶脉取食叶肉,残留叶脉或一层透明膜,使叶片造成许多白色纵痕条纹,禾苗生长黄弱,抽穗不齐,稻谷晚熟减产。受害重的稻苗枯焦、破裂,甚至全株枯死。一般被害叶片上可见背负粪团的头小、背大而粗、多皱纹的乳白色至黄绿色寡足型幼虫。

水稻负泥虫为害状
二、形态特征
水稻负泥虫属鞘翅目,负泥虫科,俗称背屎虫、猪屎虫。成虫体长3.7~4.6毫米,体宽1.6~2.2毫米。头、触角(基部两节橙红色)、小盾片钢蓝色或接近黑色。前胸背板(除前缘与头同色外)、足大部(基节、胫端及跗节黑色)橙红色。鞘翅深蓝并带金属光泽。体腹面一般黑色。背面光洁无毛。头、触角和体腹面被金黄色毛。头具刻点;头顶后方有一纵凹,触角长度几达体长的1/2。前胸背板长大于宽,前后缘接近平直,两侧前部近于平行,中部以后收狭,基横凹不深,正中央有一短纵沟,横凹前微隆;刻点较密,其凹处更为明显,中纵线有2行排列极不规则的刻点;小盾片倒梯形,表面无刻点。鞘翅两侧缘近平直,肩胛内侧有一浅凹;刻点行整齐,基部和末行刻点较粗大,行距平坦;小盾片刻点行整齐,有3~6个刻点。卵长椭圆形,长约0.7毫米,初产时淡黄色,后变黑褐色。幼虫有4龄。初孵幼虫头红色,体淡黄色多皱纹,呈半个洋梨形,老熟幼虫体长4-6毫米,头小,黑褐色;体背呈球形隆起,第5、6节最膨大,全身各节具有6-22个黑色瘤状突起,瘤突均有1根短毛;肛门向上开口,粪便排体背上,幼虫盖于虫粪之下,故称背屎虫、负泥虫。蛹长约4.5毫米,鲜黄色,裸蛹,外有灰白色绵絮状茧。

水稻负泥虫成虫

水稻负泥虫幼虫
负泥虫每年只发生1代,以成虫在稻田附近的背风、向阳的山坡、田埂、沟边的石块下和禾本科杂草间或根际的土块下越冬。越冬成虫出蛰后交尾产卵,多在晴朗的天气下进行,喜隐蔽阴凉潮湿环境,早晨及阴天活动最盛。5月下旬迁入稻田危害,6月上旬产卵,可产卵多次。卵产于叶片正面距尖端约3厘米左右处,间亦产于叶鞘及叶背,每雌每次产数粒至10多粒,约略沿叶脉排成两列,亦有散产的,一生可产卵数十粒至100多粒,最多可产卵400—500粒。卵多在上午孵化。幼虫孵出后,清晨露重时很活泼,不久即可取食,在阳光直射时,则隐蔽在叶背栖息。幼虫除了蜕皮前后外,经常背负粪块。6月中旬至7月下旬为幼虫危害盛期,经15—20天,老熟幼虫除掉背上的粪堆,在叶片上或叶鞘内吐出白色胶状物作丝茧,藏身其中,约经2~4天即化成蛹。蛹7月下旬羽化成虫,多在清晨羽化,经15小时后即可危害。新成虫当年不交尾产卵,稍取食水稻后,8月下旬转移到田边越冬场所,蛰伏越冬,也可借流水飘流迁移。冬春温暖雨,适于越冬成虫生存,基数就大,发生亦提早,受害会加重。4~6月份多雨亦有利其发生为害,而高温则对其有抑制作用。多发生于山区和半山区,特别是山谷阴坡稻田。凡离山较远、阳光充足的稻田,发生就少,平原地区,极少发生,甚至不发生。
四、防治方法
1、清除害虫越冬场所的杂草,减少虫源。一般于秋、春期间铲除稻田附近的杂草,可消灭部分越冬害虫,减轻危害。
2、适时插秧,不可过早插秧,尤其离越冬场所近的稻田更不宜过早插秧,以避免稻田过早受害。
3、清晨有露水时用扫帚扫。
4、药剂防治。插秧后应经常对稻苗进行虫情调查,一旦发现有成虫发生危害,并有加重趋势时,就应进行喷药。此时幼虫有高粱米粒大小,时间大约在6月中旬。可选用90%晶体敌百虫,每公顷1500—2250克,加水喷雾;或80%敌敌畏乳油,每公顷1500—2250毫升,加水喷雾;或50%杀螟硫磷乳油,每公顷1125—1500毫升,加水喷雾;或2.5%敌杀死乳油,每公顷300—450毫升,加水喷雾;或2.5%功夫乳油,每公顷300—450毫升,加水喷雾;或2%阿维因菌素3000—5000倍液;或70%吡虫啉稀释6000—7500倍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