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穗金龟甲识别与防治
2014-6-22 黑土农技网 玄武星
麦穗金龟甲在国外分布于前苏联。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北部之伊犁、塔城和阿勒泰三个地区,以猫纹金龟甲为优势种。
一、为害特点
麦穗金龟甲主要是以成虫咬食冬麦、春麦以及黑麦麦穗上的麦粒。幼虫在地下为害禾谷类的须根及幼苗,有时为害甜菜造成缺苗,甚至需要补种。冬小麦扬花后,成虫飞迁到柔软、正在灌浆的麦穗上取食。取食时用跗节和爪紧紧抓住小穗,将头钻入或咬穿颖壳直达籽粒,同时由于抓爬剥落大量麦粒。随着麦粒黄熟变硬,再迁到临冬播种的小麦和晚熟的春麦上,最后还能集中到玉米的雄穗上为害。晚上成虫大部分从麦穗上落到地面,藏于土块或地下的裂缝中。但在炎热和无风的夜里,也可停留在穗上不动。潜入地下的成虫,到早上8~9时又重新飞出为害。
二、形态特征
麦穗金龟甲已知有三种,即:猫纹麦穗金龟甲(Anisoplia agricola Poda)、方纹麦穗金龟甲(A.
austriaca Hrbst.)、农田麦穗金龟甲(A. segetum
Hrbst.),分别简称为猫纹金龟甲、方纹金龟甲和农田金龟甲,均属鞘翅目,丽金龟甲科。这3种金龟甲头及前胸背板都是黑色而有金属的绿色光泽,鳃叶状触角的片状部分由3片所组成。胸足都是黑色,爪一粗一细,且不等长,都可自由活动。卵白色,球形,直径约2mm。蛹长14~17m。
这3种金龟甲区别在于:猫纹金龟甲成虫体长10.5~13
mm,鞘翅黑色,饰有黄褐色花纹,花纹变化很多,多数是小盾片处一大片黑色,其下有一粗细不一的黑色横纹,鞘翅间缝合处有一条黑色纵线,连同鞘翅外缘和末端的黑纹,共同组成一猫状花纹。幼虫体长28
mm,肛节背板较小,略呈正圆形。肛节腹面圆锥的肛毛排成对称的2列,每排有7~9根所组成。方纹金龟甲成虫体长12.8~16
mm,鞘翅棕褐色,仅在小盾片处有一块方形的黑板,将小盾片包于其中,方形黑板多数为棕褐色。幼虫体长35
mm,肛节背板较小呈圆锥形,但前缘略有凹陷,中央有1条纵行的无毛区,肛毛同前种,偶尔仅有5根。农田金龟甲成虫体长10~12
mm,鞘翅全部黄褐色。幼虫体长30
mm,肛节背板较大,成梯形,前缘中央凹陷为尖形。肛节腹面圆锥形的肛毛排成2行,末端略分开,每行6~8根,被包于钩状刚毛中。
3种麦穗金龟甲的形态特征
三、发生规律
农田麦穗金龟甲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地下越冬。猫纹金龟甲和方纹金龟甲则需两年发生1代,以一年生和二年生幼虫在地下越冬。农田麦穗金龟甲的幼虫比较喜欢栖息在砂土和砂壤土中,猫纹金龟甲幼虫活动的范围较广,在黑壤土,黏壤土和砂地上均有,方纹金龟甲幼虫喜欢生活于黑壤土和砂土中。
在伊犁地区,农田金龟甲发生最早,一般于6月初即羽化出土,其它两种的出现时间约晚一旬。影响出土迟早的原因是温度和雨量。天气干燥时成虫羽化出土较早,反之,在多雨而较凉爽的年份,出土较迟。早期羽化出土的成虫,常停留在地边抽穗较早的黑麦或燕麦上,待冬小麦扬花后,就飞迁到柔软、正在灌浆的麦穗上取食。随着麦粒黄熟变硬,再迁到临冬播种的小麦和晚熟的春麦上,最后还能集中到玉米的雄穗上为害。成虫羽化期持续2~3周,前后为害期约1个月。在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则以6月下旬至7月上旬冬麦抽穗期为害最重,最多时一穗上有虫140头。
中午温度高时,成虫最为活跃,不断在麦穗上飞来飞去。取食时用跗节和爪紧紧抓住小穗,将头钻入或咬穿颖壳直达籽粒,同时由爪剥落大量麦粒。晚上成虫大部分从麦穗上落到地面,藏于土块或地下的裂缝中。但在炎热和无风的夜里,也可停留在穗上不动。潜入地下的成虫,到早上8~9时又重新飞出。
成虫取食后10余天,在麦穗上交尾。每雌产卵50余粒,卵散产,多产于春麦地比较湿润的土层中,身8~20
cm。如果春麦地也较干,还可产在中耕作物地和休闲地中。幼虫孵化后在土中活动的深度随季节和土壤的湿度而定。在干旱时它们下降到20cm甚至30cm深处;遇到雨水时,又重新升到上层。幼虫发育期较长,农田金龟甲约10个半月,其它两种则需22个月。蛹的历期约14~20天。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麦收后立即进行灭茬,并提早进行秋深耕,能消灭大量的卵、幼虫和蛹。
2、人工捕捉。成虫群集在麦穗上,易于捕捉。
3、药剂拌种。用50%辛硫磷、50%对硫磷或20%异柳磷药剂与水和种子按1:30:400~500的比例拌种;用25%辛硫磷胶囊剂或25%对硫磷胶囊剂等有机磷药剂或用种子重量2%的35%克百威种衣剂包衣,还可兼治其它地下害虫。
4、药剂防治。冬麦成虫羽化盛期在植株下,地面上喷洒50%辛硫磷乳油500—800倍液;成虫取食危害时,喷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