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串珠镰刀菌顶腐病识别与防治
黑土农技网 玄武星 2014-2-3
玉米镰刀菌顶腐病是一种新病害。夏玉米生长到大喇叭口期,出现连日高温高湿气候,易发生镰刀菌顶腐病。该病在山东、河南、河北等省有发生,病原菌是土壤中的串球珠镰刀菌,发生呈上升趋势,发病田一般减产5%~10%,严重地块减产近100%。危害损失重,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发病症状
玉米从苗期到成株期都可发病。病原菌可以造成种腐,以至缺苗断垄,或需毁种。发病轻的苗心叶有黄色,生长缓慢。发病重的苗期病株,茎基部变灰、变褐、变黑,叶片边缘失绿,出现黄色条斑,叶片皱缩、扭曲,重病苗枯萎死亡。根部形成大小、形状不同的褐色病斑,由皮层向内腐烂,直至维管束。茎基部腐烂从基部第一节开始向上发展,多在第二或第三节茎节和节间形成红褐色圆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后发展为淡红色至暗紫色斑块,病部生有白色粉状霉层。病茎髓部变红褐色、淡红色腐烂。由于根部、茎基部腐烂,阻滞水分、养分输导,叶片失水青枯或黄枯,穗部也失去光泽。
植株生长中后期引起顶腐,心叶从叶基部腐烂干枯,紧紧包裹内部心叶,使其不能展开而呈鞭状扭曲;或心叶基部纵向开裂,叶片畸形、皱缩或扭曲。叶基部腐烂后仅存主脉,上部完整但多畸形,呈蒲扇状。以后生出的新叶顶端腐烂,叶片短小,叶尖枯死或残缺不全,叶片边缘常出现刀削状缺刻和黄色条纹。成株期病株多矮小,顶部叶片短小,残缺不全,褶皱扭曲,有时上部叶片不展开,卷曲成牛尾状,雌穗瘦小,多不结实,或籽粒不饱满。

玉米串珠镰刀菌顶腐病1

玉米串珠镰刀菌顶腐病2
二、病原菌
主要由土壤中的串珠镰刀菌引发。病原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分类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瘤座孢目,瘤座孢科,镰刀菌属。该菌培养物,最初为薄膜状,无色,后为淡或深紫色。气生菌丝通常致密、纤细,丛卷毛状至毛毡状,白葡萄酒色至毛毡色。由于小型分生孢子的形成,经常呈粉状外观。小型孢子单出、侧生。锥形的瓶状小梗很少在短的侧枝上成长,大小20-30um,基部2-3um,顶部渐窄,约接近于1.5um。在适宜的条件下,小型分生孢子呈链状排列。小型分生孢子5-12x1.5-2.5um,纺锤形至棍棒形,具有稍平展的基部,偶尔可以具有一个分隔。在许多菌株中,很少形成大型分生孢子。但有时可在菌丝侧枝上的分生孢子梗上形成。分生孢子梗由一个生有2-3个顶生瓶状小梗的单细胞组成,或者可以形成2-3个梗基,依次生成单个的桶形至倒棍棒形的瓶形小梗,大小为20-24x3.5-4um下展的子座,有时呈系列状排列。大型分生孢子为不对称的拟纺锤形,纤细,薄壁,具有伸长的常常是尖而弯曲的顶细胞和具有小柄的基部细胞,3-7个分隔。菌丝与分生孢子不产生厚垣孢子。

玉米串珠镰刀菌
三、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土壤、病残体和带菌种子中越冬,成为下一季玉米发病的初侵染菌源。病原菌一般从伤口或茎节、心叶等幼嫩组织侵入,虫害尤其是蓟马、蚜虫等的危害会加重病害发生。病株产生的病原菌分生孢子还可以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种子带菌还可远距离传播病害,使发病区域不断扩大。不同品种感病程度不同,一般杂交种的抗病性强于自交系。不同栽培条件下的发病程度存在差异,一般来说,低洼地块、土壤黏重地块发病重,特别是水田改旱田的地块发病更重;而山坡地和高岗地块发病轻;种子在土壤中滞留时间长,幼苗长势弱,发病重;在水肥条件较好、栽培密度过大、超量施氮、多年连茬种植的地块,以及播种过早过深的地块发病重;杂草丛生、管理粗放的田块发病较重;高温、高湿、降雨天气有利于其发生及流行。
四、防治方法
1、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排湿提温,消灭杂草,防止田间积水,提高幼苗质量,增强抗病能力。对发病较重地块更要做好及早追肥工作,合理施用化肥,要做好叶面喷施锌肥和生长调节剂,促苗早发,补充养分,提高植株抗逆能力。
2、剪除病叶。对玉米心叶已扭曲腐烂的较重病株,可用剪刀剪去包裹雄穗以上的叶片,以利于雄穗的正常吐穗,并将剪下的病叶带出田外深埋处理。对严重发病难以挽救的地块,要及时毁种。
3、药剂防治。用种子重量的0.2%~0.3%,剂型为75%百菌清可湿性剂,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等广谱内吸性强的杀菌剂拌种。发病初期可选300倍的58%甲霜灵锰锌,或500倍的50%多菌灵加硫酸锌肥,或500倍的75%百菌清加硫酸锌肥(锌肥用量应根据不同商品含量按说明用量的四分之三)喷施,同时将背负式喷雾器喷头拧下,沿茎基部灌入,每病株灌施药液50~100毫升。也可用翠尔(46%多抗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使用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600倍液,心叶喷雾或滴心,也可以混加金盾叶面肥增强植株抗病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