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玉米灰斑病识别与防治

(2019-03-04 07:19:43)
分类: 防治病虫兽害

 
         玉米灰斑病识别与防治
    黑土农技网  玄武星  2013-12-29

      玉米灰斑病又称尾孢叶斑病、玉米霉斑病,在我国玉米各产区均有发生,近年发病呈上升趋势,危害严重。
  一、发病症状
  玉米灰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先侵染每株玉米的脚叶,由下往上发生为害和蔓延。发病初期病斑椭圆形至矩圆形,无明显边缘,灰色至浅褐色病斑,后期变为褐色。病斑多限于平行叶脉之间,大小(4-20)毫米×(2-5)毫米。湿度大时,病斑背面长出灰色霉状物。发病重时,叶片大部变黄枯焦,果穗下垂,籽粒松脱干瘪,百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玉米灰斑病识别与防治

         玉米灰斑病1

     玉米灰斑病识别与防治
          玉米灰斑病2

     玉米灰斑病识别与防治
         玉米灰斑病3

     玉米灰斑病识别与防治
         玉米灰斑病4

    二、病原物
    玉米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rghi Ell. Et Ev.)属真菌半知菌亚门,丝孢目,尾孢属,高梁尾孢。子实体生于叶背,无子座或具球形、暗褐色、直径12-32微米的子座。分生孢子梗5-12根,束生,榄褐色,顶端色淡,不分枝,直或有1-3个膝状节,0-7个隔膜,孢痕显著,顶端稍狭,近截形,16-96×4-6微米。分生孢子倒棒形,少数圆柱形,无色,直或微弯,基部截形或倒圆锥截形,顶端微尖,具3-9个隔膜,大小29-112×4-6微米,极少数可达300×5-5.5微米。

    玉米灰斑病识别与防治
     玉米灰斑病菌
  三、发病规律
  该病由真菌引起,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玉米尾孢和高粱尾孢。病原菌随病残体越冬,为初侵染源,进行重复侵染。7-8月份多雨的年份易发病,个别地块可引起大量叶片干枯。病原菌在干燥的条件下能够在病残体上安全越冬,但在潮湿的地表层下的病残体不能越冬。地势和种植形式对其发生有较大影响,而播期、种植密度、地势、肥料对玉米灰斑病的影响不大。
  四、防治方法
  1、选用对灰斑病有较好抗性的品种。
    2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通过秋翻春耙、轮作,压低田间的初侵染源。
    3采用间作种植形式来改善田间小气候,合理浇水施肥,促使健壮生长,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加强田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的相对湿度,从而达到控制病害发生和流行的目的。
  4、药剂防治。主要在玉米大喇叭期、抽雄穗期和灌浆初期等3个关键时期进行药剂防治,在喷药时最好先从玉米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喷施,以每个叶片喷湿为准。发病初期喷药,常用药剂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9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选用80%代森锰锌粉剂500倍液喷雾;70%代森锌粉剂800倍液喷雾;50%福美双粉剂500倍液喷雾;25%丙环唑1500倍液喷雾;25%戊唑醇1500倍液喷雾;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喷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