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秆蝇识别与防治
黑土农技网 玄武星 2013-12-21
麦秆蝇又称燕麦蝇、黑麦杆蝇、钻心虫、麦蛆,主要为害小麦,亦为害大麦、燕麦或黑麦,野生寄主有禾本科和莎草科的碱草、白茅草等杂草。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和内蒙古等地春麦及冬麦区,以山东冬小麦受害较重。中早播小麦一般年分被害株率20—30%,大发生年分被害株率可达40—50%,重者70—80%。小麦受害后可使分蘖减少21.4—83.5%,成穗率降低20.6—52.3%,减产21.8—61.9%。
一、危害特点
以幼虫钻入小麦等寄主茎内蛀食为害,初孵幼虫从叶鞘或茎节间钻入麦茎,或在幼嫩心叶及穗节基部1/5-1/4
处呈螺旋状向下蛀食,形成枯心、白穗、烂穗,不能结实。由于幼虫蛀茎时被害茎的生育期不同,可造成下列4
种被害状:(1)分蘖拔节期受害,形成站心苗.如主茎被害,则促使无效分蘖增多而丛生,群众常称之为“下退”
或“坐罢”;(2)孕穗期受害,因嫩穗组织破坏并有寄生菌寄生而腐烂,造成烂穗;(3)孕穗末期受害,形成坏穗;(4)抽穗初期受害,形成白穗,其中,除坏穗外,在其他被害情况下被害整完全无收。

瑞典麦秆蝇危害
二、形体特征
当前麦秆蝇的种类主要有黄麦秆蝇(Meromyza Saltatrx L.)、宽芒麦秆蝇(Elachiptera insignis
Thoms)、瑞典麦秆蝇(Oscinella Pusilla Meigen)等。
麦秆蝇为双翅目,黄潜蝇科昆虫。成虫体长,雄3.0~3.5 mm,雌 3.7~4.5
mm。体黄绿色。复眼黑色,有青绿色光泽。单眼区褐斑较大,边缘越出单眼之外。下颚须基部黄绿色,腹部2/3
部分膨大成棍棒状,黑色。翅透明,有光泽,翅脉黄色。胸部背面有3
条黑色或深褐色纵纹,中央的纵线前宽后窄直达梭状部的末端,其末端的宽度大于前端宽度的
1/2,两侧纵线各在后端分叉为二。越冬代成虫胸背纵线为深褐至黑色,其它世代成虫则为土黄至黄棕色。腹部背面亦有纵线,其色泽在越冬代成虫与胸背纵线同,其它世代成虫腹背纵线仅中央1
条明显。足黄绿色,附节暗色。后足腿节显著膨大,内侧有黑色刺列,腔节显著弯曲。触角黄色,小腮须黑色,基部黄色。足黄绿色。后足腿节膨大。
长椭圆形,两端瘦削,长lmm 左右。卵壳白色,表面有10 余条纵纹,光泽不显著。 末龄幼虫体长
6.0~6.5mm。体蛆形,细长,呈黄绿或淡黄绿色。口钧黑色。前气门分枝,气门小孔数为6个,多数为7 个。 围蛹。体长雄4.3~4.8
mm,雌5.0~5.3
mm。体色初期较淡,后期黄绿色,通过蛹壳可见复眼、胸部及腹部纵线和下颚须端部的黑色部分。口约色泽及前气门分枝和气门小孔数与幼虫同。
瑞典麦秆蝇成虫体长1.5-2毫米,黑色有光泽,平衡棍黄色,腿节黑色,胫节和跗节棕黄色,后足胫节中部黑色。卵白色,长椭圆形,长约0.5毫米。幼虫黄白色,蛆状,长约4.5毫米,末端有两个短小突起,上有气孔。蛹长约3毫米,棕褐色。

麦秆蝇成虫

麦秆蝇幼虫

麦秆蝇虫态
三、生活习性
在华北春麦区,内蒙古等春麦区年生 2 代,冬麦区年生 3—4
代,以第一代幼虫为害春麦,第二代幼虫在寄主根茎部或土缝中或杂草上越冬。各代各虫态发生期依地区而异。在内蒙古西部,越冬代成虫一般干5
月下旬米至6 月上旬开始大量发生,盛发期延续到6 月中旬。越冬代成虫产卵前期为1~19 天。平均5.5 天,产卵期间1~ 22
天,平均11.l 天,每雌平均产卵11.8 粒,最高41 粒,卵均散产,大多产在叶面基部。卵经4~5~7 天孵化,盛孵期在 6
月上、中旬。幼虫经20 余天成熟化蛹。第一代蛹期为3~12 天,平均9.9 天,7 月中旬为化蛹盛期。第一代成虫子7
月下旬羽化,一般在麦收时已大部羽化离开麦田,转移到野生寄主上产卵害十,以至越冬。 在晋南冬麦区,麦秆绳年生4
代,以幼虫在麦苗或野生育主内越冬。以越冬代(即第四代)及第一代幼虫为害冬麦。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为4
月中、下旬,在返青的冬麦上产卵孵化寄生为害。第一代成虫羽化时,冬麦已达生育后期,第二、三代幼虫寄生于冬麦的无效分蘖、春小麦、落粒麦苗或野生寄主上,不影响产量。第三代成虫羽化后,在秋播麦苗上或野生寄主主产卵孵化寄生至越冬,在冬季较暖之日仍能活动取食。
冬麦区越冬代及第一代幼虫对冬麦为害的相对重要性,据在京郊丰台区调查,越冬代幼虫为害率较第一代幼虫为高,而在山西及陕西等地,越冬代幼虫只在过于早播的麦田内发生为害,为害面比较集中。在秋季麦苗更小,幼虫亦能转株为害。虽主茎被害,但冬前分蘖,仍可抽穗结实,对产量的影响一般不太显著。第一代幼虫则为害生育期较晚的小麦,早播冬麦由于生育期相对提前,被害较轻。而晚播麦田正处于拔节或孕穗期,被害较重,造成烂白穗,影响产量较大。拔节、孕穗期是小麦易受麦秆蝇为害的危险生育期,进入抽穗后着卵显著减少,而且幼虫入茎后也不能成活。一般早、中熟品种比晚熟品种受害轻,同一品种适期早播等措施前期生长快的受害较轻。一般小麦生长茂密的麦田,通风透光较差,湿、温系数较高,不适于麦秆蝇生活,诱导麦株产生抗虫能力,成虫密度较低,着卵较少,受害较轻。生长稀疏的麦地则相反。
四、发生规律
环境条件对麦秆蝇发生为害程度有很重要的影响,当年4月份平均气温高于多年平均值者则开始盛发早,低于平均值者则晚,与平均值相近者则属中间类型。麦秆蝇越冬代成虫发生量决定于越冬基数的大小。在内蒙古8月份降雨量小,则翌年麦秆蝇越冬代成虫发生量大,相反,则发生量较少。一般春季回寒早,土温剧降,延迟化蛹及羽化。越冬幼虫化蛹最适温度为
8.5~9,最适 5 cm 上温在2 月间为3~4,3
月间为10,如在化蛹阶段上温较此为低,即将显著推迟化蛹。而化蛹、羽化的延迟,一般会减轻为害,因越冬代戍虫盛发期时小麦已进入较后的生育阶段。内蒙古春麦区农家品种“红小麦”属中早熟品种,叶面具有较密的茸毛,着卵较少,能抗麦秆蝇,原不存在麦秆蝇为害的问题。推广萨县长芒麦和甘肃96
号这两个丰产、抗锈、晚熟,且叶面光滑无毛,着卵较多,适于麦秆蝇寄生为害的品种,导致麦秆蝇猖极为害。
一般适期早播,合理密植,水肥条件好,生长发育快,拔节早,茂密旺盛的麦田受麦秆蝇害较轻;土壤盐碱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施肥不足,迟播及播种过深,麦苗生长不良的麦田则受害较重。冬麦区麦秆蝇越冬代幼虫被寄生蜂(姬蜂和小峰)寄生率高于30%,为害就轻,若低于10%则为害重。
五、防治方法
1、选用抗虫品种。使用穗形紧密、芒长而带刺的小麦品种可减轻麦秆蝇的危害。
2、适时播种,适当晚播以避开成虫产卵为害。精耕细作,增施肥料,合理密植,及时灌排,促进小麦生长发育,避开危险期,减轻受害。
3、麦收后浅耕灭茬,使落粒入土发芽,诱使成蝇产卵,然后秋翻消灭越冬虫。
4、加强麦秆蝇预测预报,冬麦区在3 月中下旬,春麦区在5 月中旬开始查虫,每隔2 —3 天于10 时前后在麦苗顶端扫网200
次,当200 网有虫2—3 头时,约在15 天后即为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是第一次药剂防治适期。冬麦区平均百网有虫25
头,即需防治。
5、药剂防治。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40%乙酰甲胺磷乳油2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与40%乐果乳油按1:1混合后1000倍液,或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药剂在小麦幼苗2-3片叶时成虫处于盛发期喷药,间隔6-7天再喷1次。也可每亩用2.5%敌百虫粉或0.04%除虫晶粉均匀喷粉,也可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如麦秆蝇已大量产卵,及时喷洒36%克螨蝇乳油1000—1500 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与40%乐果乳油1:1混合后对水1000
倍液或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3000 倍液、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每亩喷对好的药液50—75L,把卵控制在孵化之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