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识别与防治
黑土农技网
玄武星光灿烂2013-12-3
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是由小麦土传花叶病毒(WSBMV)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冬小麦的叶片。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四川、陕西等省均有发病报道,山东沿海、河南南部及淮河流域发生重,减产10%~70%。
一、发病症状
主要为害冬小麦,多发生在生长前期。冬前小麦土传花叶病毒侵染麦苗,表现斑驳退绿症状不明显。早春麦苗返青起身时,,新生叶片便出现很多长短和宽窄不一的退绿条状斑纹,或深绿和浅绿相间的条状斑块,表现为黄色花叶,少数新叶扭曲畸形,有的条纹延伸到叶鞘或颖壳上。病株一般较正常植株稍矮,病株穗小粒少。后期病斑扩散增多,可导致整个病叶发黄、枯死,发病严重者植株矮化、黄化,分蘖成穗少。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症状与小麦梭条斑花叶病相近,需镜检病毒粒体或用血清学方法区分。

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1

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2

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3
二、病原物
病原是小麦土传花叶病毒(Wheatsoil—bornemosaicvirus简称WSBMV),属病毒。病毒粒体为直棒状二分体,长粒体300nm,短粒体92~160nm,病毒粒体直径约22nm。小麦土传花叶病毒形态明显别于弯曲的线条状的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致死温度60~65,稀释限点100~1000倍。在低温干燥的组织中可存活10个月左右。
三、发病规律
小麦土传花叶病毒存在于病土、病根茬、病残体中,病毒习惯居于土中禾谷多粘菌(Po匆myxagraminisLed.)休眠孢子中越冬。通过平整土地,或灌溉流水使带毒介体孢子传播蔓延。小麦土传花叶病毒不能经种子及昆虫媒介传播,种子中若夹带病残体,也能传播病毒。当根部寄生的多粘菌侵入麦苗幼根时,将病毒带入寄主体内,使根部细胞中带有大量病毒粒体。一般先出现小面积病区,以后面积逐渐增大。侵染温度12.2~15.6,侵入后气温20~25病毒增殖迅速,经14天潜育即显症。
四、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或耐病的品种,如四川的繁6、绵阳19、山东的6596—33、石家庄的小红麦等。
2、与豆科、薯类、花生等进行2年以上轮作。调节播种期,适期晚播。
3、提倡高畦或起垄种植,施用农家肥要充分腐熟,增施基肥,发病初期早施速效氮肥、磷肥等。
4、加强管理,严禁大水漫灌,禁止用带菌水灌麦,防止病土、病残体、病田水流入无病田。雨后及时排水,造成不利多粘菌侵入的传病条件。
5、药剂防治。零星病区或重病地块,可采用土壤灭菌法,在小麦播种前采用焦木酸原液或1:4的稀释液处理土壤。或用40~60高温处理15cm深土壤数分钟。发病初期可用20%吗啉胍加芸苔素加多元微肥防治,7天一次,连续2-3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