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小麦高产种植技术
2013/2/5
张平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八十四团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新疆博乐833405
摘要:新疆是全国水资源最为匮乏的地区,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新疆的农业生产用水更是十分紧张。冬麦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八十四团的主要农作物,为了缓解水资源的紧张的局面,八十四团2008年开始推广小麦滴灌栽培技术,通过多年的实践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本文从滴灌小麦的栽培技术层面阐述滴灌小麦的种植、管理所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节水灌溉;滴灌;小麦;栽培技术
引言
八十四团位于博乐市以北10公里处,气候温和、适应于冬小麦生长,但是八十四团仅有一条对立的保尔德水系。近年来,随着土地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保尔德的来水量逐年减少,虽有引进的新博哈水和井灌水的补充,任然无法满足全团的作物用水。八十四团种植小麦的土壤质地多为戈壁地、半戈壁地,需水量大,渗漏严重,水资源的利用率低,灌次多达10~14水,灌水间隔期7~10天。小麦返青后与其他作物用水矛盾突出,致使冬小麦666.7产量一直徘徊在350~380kg之间。为了解决这一关系到团场发展的突出矛盾。2008年,团场通过外出考察学习,结合本团实际探索出适合八十四团小麦生产的种植模式——小麦浅埋式滴灌技术,通过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水肥利用率,减少了水土流失,大幅度提高了小麦单产,增加了经济效应。2008年,八十四团试种滴灌春小麦133.3hm2,666.7产量467kg。较常规淹灌春小麦增产18.5%,通过5年的示范推广,到2012年已推广滴灌小麦面积达到3000
hm2,单产503.2kg,较常规灌溉增产15.4%,单产超过600kg的面积有28 hm2,单产超过550kg的有615
hm2,其中2.8 hm2单产达到671.2kg,创当年八十团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1 产量结构
基本苗40万株/亩,收获穗42~48万穗/亩,每穗粒数28~32粒,千粒重48~52g以上,单产550~600kg/亩以上。
2
主要管理措施
2.1
选用良种是实现高产的关键
选用早熟、抗倒、高产、优质的冬小麦品种奎冬5号和石冬8号。其中,奎冬5号穗大容量大,千粒重高、品种好、早熟。石冬8号半矮杆、抗倒伏、穗大粒多、易创高产。良种覆盖率达到100%。选用这两个品种不但实现了冬小麦高产,而且有利于麦茬后复播,以充分利用麦收后秋季的光热资源,实现一年两熟,增加了职工收入,提高了种植小麦的经济效益。
2.2
适期早播、节约用种
近几年,秋季温度偏高,八十四团冬小麦的适宜播期为10/9~25/9,一般要求3天日平均气温16~18,冬前有效积温180~520。冬前有50~60天的生长时间,作为确定冬小麦播期的依据。过早过晚播种都不利于冬小麦形成壮苗,一般播量为30kg/亩。采用滴灌技术后,播量控制在25~26kg/亩,亩节约种植4~5kg,亩节约成本11.2~14元。
2.3
合理铺设滴灌带
机力铺设滴灌带,一播幅3.6m宽,24行小麦一管四行,滴灌带行距60cm,滴灌带铺设位置按20留出,其余的行距13.3。滴灌带浅埋于地表下2~3cm,防止大风刮起滴灌带,播后及时布置好滴灌管网。
2.4
科学控制滴水量,缩短滴水周期
播后2天,及时滴好出苗水,要保证土壤有足够出苗的墒情。一般,返青、起身期滴水1~2次,拔节、抽穗期滴水3~4次,扬花、成熟期滴水3~4次,全生育期滴水7~10次(不包括出苗水和冬灌),总滴水量300~400m3/亩,水产比为1.34~1.79kg/
m3,较淹灌小麦节水30%~40%。
2.5
氮、磷、钾配合,保持养分的有效供给
冬小麦一生中有两个需氮高峰期,一个是拔节、孕穗期,另一个是抽穗、扬花期,苗期需氮较少,扬花后需氮量逐渐减少。冬小麦对磷、钾的吸收规律是苗期吸收量小,后期吸收量大。肥料随水滴施,肥水耦合性好,可均匀、缓慢进入耕层中,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滴肥情况详见表1。
表1 2011年滴灌冬小麦各生育期滴肥量明细表
单位:kg/亩
肥料 播种苗期 返青期
拔节期 孕穗期 抽穗期 扬花期 灌浆期 全生育期
尿素
3
10
10
5
3
2
2
35
三料
5
5
钾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