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花锈病的防治
山东农业信息网 2012-07-03
锈病是月季的主要病害之一,月季锈病菌为害月季的芽、叶片、嫩枝、叶柄、花托、花梗、花和果等部位。以叶和芽上的症状最明显。
一发病症状
锈病能使叶片枯黄早落,直接影响月季的正常生长。春季萌芽期,病芽基部肿大,在1-3层鳞片内长出大量桔红色粉状物,象朵小黄花;有的弯曲呈畸形,15-20天后枯死。嫩叶受害后,先在叶正面上丛生黄色小点状孢子器,后在叶背面生成桔红色孢子堆。秋季腋芽被菌侵染后,经越冬多枯死。
发病初期,叶片背面出现黄色稍隆起的小斑点、逐渐扩大后突破下表皮散出桔红色粉末,即病菌锈孢子堆。直径0.5-1.5毫米,病斑外围往往有褪色环圈。叶片正面则生有橙黄色小疱斑,即病菌性孢子器。随着病情的发展,叶背面又产生稍呈多角形较大的病斑,约3-5毫米,并生有锈色粉状物,即病菌夏孢子堆。秋末后叶背上又产生棕黑色粉状物,即病菌冬孢子堆。嫩枝和果实受侵染,病斑明显地凸起,圆形或长椭圆形。
二病原物
月季锈病是由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柄锈菌科、多孢锈菌属的短尖多胞锈菌和蔷薇多孢锈菌侵染引起的。病菌产生五种类型的孢子,即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和冬孢子,锈孢子器在叶背堆聚成桔红色粉状物,周围有侧丝,裸生。锈孢子串生,夏孢子堆生,周围有棒状铡丝,冬孢子椎黑色,散生裸露。而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子孢子,这些孢子都有不同形态、功能和侵染传播能力。
三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在月季病芽内越冬,次春3月下旬,病芽萌发时即开始发病,产生夏孢子,并向叶面上传播侵染。病叶上的冬孢子也能越冬,次年春萌发产生担孢子,侵染幼叶嫩梢,再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侵染叶又产生夏孢子。夏孢子可多次产生,重复扩大侵染,潜育期最短7天。每年4月下旬叶片开始发病。5月下旬至7月初为发病盛期。8月可旬。平均气温在27度以上,病害不发展,28度以上的气温,夏孢子不萌发。9月可旬以后,仅腋芽发病。雨水多而均匀的年份,发病则重。雨水多而均匀的年份,发病则重。
次年冬孢子萌发出担孢子,侵入植株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再侵染产生夏孢子,夏孢子由气孔侵入,风雨传播,在生长季节进行反复侵染,扩展为害。冬孢子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18摄氏度,锈孢子最适为10-21摄氏度,夏孢子最适为19-27摄氏度。一般秋雨多,春季病芽率高;春雨多,则病叶率高。夏季温度高或冬季温度低。寒冷时间长,病害发生一般不太严重,若四季温暖、多雨、多露雾的年份,夏孢子可终年生长侵染,病害则发生严重。品种间以重瓣红玫瑰,甘肃小叶玫瑰最感病,而北京单瓣红玫瑰、白玫瑰、苏联香水玫瑰等较抗病。
四防治方法
1、结合清理建园和修剪,去掉病枝、病叶和病芽,扫除田间落叶,集中烧毁。注意及时在修剪口涂抹愈伤防腐膜,防腐烂病菌侵染,促进伤口快速愈合。温室注意通风,保持干燥。
2、适当增施钙、钾、磷、镁肥,同时喷施新高脂膜,增强肥效,提高植株抗病力。现蕾后要定期喷洒花朵壮蒂灵,可促使花蕾强壮、花瓣肥大、花色艳丽、花香浓郁、花期延长。
3、及时摘除病芽,在3月下旬至4月可旬检查,发现病芽要立即摘除切毁。一般病芽率不到0.5%,摘除后即可防止孢子扩散。
4、4月上旬和8月下旬两次发病盛期前,喷药1-2次,同时喷施新高脂膜,可控制病害发展。在生长期间,按植保要求喷洒针对性药剂加新高脂膜,每隔两周喷洒一次,连续喷2至3次,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