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黑胫病识别与防治

分类: 防治病虫兽害 |
马铃薯黑胫病只在局部地区有发生,发病早,发病快,死亡率高,防治困难。发病重时导致马铃薯减产,并造成品质和商品率下降,经济损失严重。
病菌是细菌,分类属欧氏杆菌属马铃薯黑胫亚种(拉丁学名: Erwinia carotovora
subsp.atroseptica(Van
Hall)Dye)。寄主范围极广,除危害马铃薯茎或薯块外,还能侵染茄科、葫芦科、豆科和藜科等100多种植物。菌体短杆状,单细胞,极少双连,周生鞭毛,具荚膜,大小为(1.3~1.9)μm×(0.53~0.60)μm,,革兰氏染色阴性,能发酵葡萄糖产出气体,菌落微凸乳白色,边缘齐整圆形,半透明反光,质粘稠。病菌适宜温度10~38,最适为25~27,低于0或高于45即失去活力。
土壤一般不带菌,带菌种薯和田间未完全腐烂的病薯是病害的初侵染源,用刀切种薯是病害扩大传播的主要途径。病菌先通过切薯块扩大传染,引起更多种薯发病,再经维管束或髓部进入植株,引起地上部发病。随着植株生长,侵入根、茎、匍匐茎和新结块茎,并从维管束向四周扩展,侵入附近薄壁组织的细胞间隙,分泌果胶酶溶解细胞壁的中胶层,使细胞离析,组织解体,呈腐烂状。田间病菌还可通过灌溉水、雨水或昆虫传播,经伤口侵入致病。无伤口的植株或已木栓化的块茎不受侵染。贮藏期病菌通过病健薯接触经伤口或皮孔侵入使健薯染病。窖内通风不好或湿度大、温度高,利于病情扩展。带菌率高,黏重土壤利于细菌繁殖,或多雨、低洼地块发病重。
1、选用抗病品种,不从病区引种。目前克新3号、克新4号、东农303、紫花85等抗病性较强,可在黏重土壤和低洼地等土壤条件较差地块种植。某些地区选用的抗疫1号、胜利1号、反帝2号、渭会2号、渭会4号、渭薯2号等品种也比较抗病。
5、提倡大垄栽植,及时培土1~2次,防止薯块外露。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施足基肥,减少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特别是留种田更要细心挖除,穴内撒少许熟石灰灭菌。后期病株薯块要提前收获隔离,病害传播给健株。
7、种薯入窖前要严格挑选,入窖后加强管理,窖温控制在1~4,防止窖温过高,湿度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