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铃薯粉痂病识别与防治

(2019-01-19 09:14:50)
分类: 防治病虫兽害

 

 
             马铃薯粉痂病识别与防治
             黑土农技网  玄武星 2011-6-8

      马铃薯粉痂病在部分市县发病比较重,严重影响马铃薯的品质和商品性。应注意采取综合措施,及时防治。
   一、发病症状
   主要危害块茎及根部,有时茎也可染病。块茎染病,初在表皮上呈现针头大的褐色小斑,外围有半透明晕环,后来小斑逐渐隆起、膨大,成为直径3-5mm不等的“疱斑”,其表皮尚未破裂,为粉痂的“封闭疱”阶段。后随病情的发展,“疱斑”表皮破裂、反卷,皮下组织现橘红色,散出大量深褐色粉状物(孢子囊球),“疱斑”下陷呈火山口状,外围有木栓质晕环,为粉痂的“开放疱”阶段。根部染病时,于根的一侧长出豆粒大小单生或聚生的瘤状物,严重时幼株萎蔫和死亡。地上茎部染病,病斑特点似受害块茎。已形成粉痂的薯块,在贮藏期间可因表皮破裂失水,或被其他病菌侵染形成干腐、皱缩。

    马铃薯粉痂病识别与防治

           马铃薯粉痂病1

    马铃薯粉痂病识别与防治
               马铃薯粉痂病2
    二、病原物
    马铃薯粉痂病病原是粉痂菌(拉丁学名:Spongospora subterranea(Wallr.)Lagerh.),分类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寄主有马铃薯、龙葵和黄花烟,主要危害马铃薯块茎及根部。粉痂病“疱斑”破裂散出的褐色粉状物为病菌的休眠孢子囊球(休眠孢子团)。孢子囊团大小不一,由许多近球形的黄色至黄绿色的休眠孢子囊集结而成,外观如海绵状球体,直径19~33um,内中空腔穴状,外观如海绵状球体,镜下可见有孔口状结构。单个休眠孢子囊球形至多角形,直径3.5~4.5um,壁不太厚,平滑,萌发时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近球形,无胞壁,顶生不等长的双鞭毛,在水中能游动,静止后成为变形体,从根毛或皮孔侵入寄主内致病。游动孢子及其静止后所形成的变形体,成为本病初侵染源。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球在种薯内或随病残物遗落在土壤中越冬,病薯和病土成为翌年本病的初侵染源。病害的远距离传播靠种薯的调运。田间近距离传播则靠病土、病肥、灌溉水等。休眠孢子囊在土中可存活4~6年,当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静止后成为变形体,从根及根毛、葡匐茎表皮细胞,或皮孔、伤口侵入寄主。变形体在寄主细胞内发育,分裂为多核的原生质团;到生长后期,原生质团又分化为单核的休眠孢子囊,并集结为海绵状的休眠孢子囊球,充满寄主细胞内。病组织崩解后,休眠孢子囊球又落入土中越冬或越夏。土壤湿度90%左右,土温18~20,土壤pH4.7~5.4,适于病菌发育,因而发病也重。一般雨量多、夏季较凉爽的年份易发病。本病发生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初侵染及初侵染病原菌的数量,田间再侵染即使发生也不重要。
    四、防治方法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对病区种薯严加封锁,禁止外调。
    2、马铃薯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播种时最好选用抗病品种,最好选褐色、厚皮品种。选留无病种薯,把好收获、贮藏、播种关,剔除病薯。播前用2%盐酸溶液或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5分钟或用40%福尔马林200倍液将种薯浸湿,再用塑料布盖严闷2小时,晾干播种。或选用72%农用链霉素220ppm浸种30分钟后播种,对马铃薯粉痂病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病区实行5年以上轮作。轮作时避开茄科作物,与豆科、百合科、葫芦科轮作较好。
    4、多施腐熟后的有机肥,可抑制发病。增施基肥或磷钾肥,多施石灰或草木灰,改变土壤ph值。加强田间管理,提倡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防止病菌传播蔓延。不用染病薯块喂养动物粪便作肥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