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辽春系列春小麦品种介绍(二)

(2019-01-18 09:18:00)
分类: 植物介绍


      辽春系列春小麦品种介绍(二)
       黑土农技网   2011-5-20
    1、辽春17号(区试代号:辽97鉴30)
    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铁春1号//82-7231/中8354为亲本育成,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20号。
    特征特性:春性,早熟,全生育期83天左右。幼苗直立,叶色浓绿,成株叶片数8片。株高85厘米左右,株形紧凑,剑叶稍宽,稍披散。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硬质,千粒重37克左右。抗倒伏能力强,抗旱性鉴定,抗旱性较好。
    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秆锈病,慢叶锈病,高感白粉病。2003年、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10克/升、818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5.57%、15.67%,湿面筋含量33.4%、36.5%,沉降值46.3毫升、48.2毫升,吸水率55.1%、56.4%,面团稳定时间7.9分钟、9.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630E.U.、650E.U.,拉伸面积152平方厘米、150平方厘米。属强筋品种。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东北春麦早熟旱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77.7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8.9%(不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294.0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13.7%(显著)。2004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06.0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16.7%。
    栽培要点:适时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0万~45万苗。播种前用粉锈宁拌种,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和黑穗病。及时防除杂草、防治蚜虫和粘虫。腊熟末期要及时收获,防止麦穗遇雨发芽、霉变。
编辑本段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辽宁省、吉林省南部和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和通辽市、河北省张家口市旱肥地种植,也适宜在天津市作春麦种植。
    2、辽春18号
   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从辽春10号变异株系选出,2005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07024号。
    特征特性:辽春18号,春性,早熟,生育期75天左右,成熟期比对照辽春9号早3天左右。幼苗直立,叶色浓绿。株高84厘米左右,株形紧凑,叶片较窄,剑叶披散,穗层较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红粒,硬质。平均穗粒数27.1粒,千粒重38.7克。抗倒性较好。熟相较好。
    抗旱性鉴定:抗旱性中等。抗病性鉴定:高抗杆锈病,中抗至中感叶锈病,高感白粉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6克/升、容重801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7.71%、17.83%,湿面筋含量37.7%、39.4%,沉降值55.5毫升、47.3,吸水率60.8%、61.5%,稳定时间9.1分钟、7.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500E.U、635E.U,延伸性17.0厘米、16.8厘米,拉升面积111平方厘米、141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东北春麦早熟旱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60.1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5.4%;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274.1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9.4%。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94.3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10.1%。
    栽培要点:辽春18号每亩适宜基本苗40万苗左右。该品种对农药“阿特拉津”敏感,不适合在前茬喷洒过“阿特拉津”的田块上种植。长到4~5个叶时及时使用除草剂除草。蜡熟末期及时收获,防止麦穗遇雨发芽和籽粒霉变。
    适宜在辽宁沈阳和锦州、内蒙古赤峰和通辽、河北张家口及天津的春麦区种植。
    3、辽春19号 
    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铁春2号母本,86N1545父本,杂交育成, 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审定,编号辽审麦[2005]28号。
    特征特性:春性。在沈阳地区出苗至成熟82天左右,中早熟。株高90厘米左右,幼苗直立,叶色浓绿,叶耳白色,叶鞘和茎秆有腊被,剑叶披散,叶片宽大,成株叶片数为8片。穗纺锤形,穗长10~12厘米左右,有小穗17-18个,小穗着生密度较稀。长芒、白壳、红粒。籽粒椭圆形,硬质,千粒重38-40克左右。粗蛋白含量18.85%,湿面筋33.8%,沉降值52.5ml,稳定时间35.7min,吸水率58.3%,最大抗延阻力758E.U,拉伸面积124厘米2,评价值100,主要品质指标达到国家优质强筋类小麦标准。人工接种:秆锈病免疫,中感叶锈病,感白粉病。 
    产量表现:  2002~2003年参加省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03.9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16.5%。2004年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61.8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12.0%。 
    栽培要点:选择肥力较好的地块种植,3月10~3月25日播种,行距15~20厘米,亩保苗40万株左右,亩施农家肥3000~5000公斤,播种时亩施氮磷钾复合肥20公斤,麦苗长到二叶一心时亩施尿素20公斤,播种前用“粉锈宁”药剂拌种,以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和散黑穗病,小麦蚜虫发生严重时及时打药防治,6月中、下旬粘虫长到三龄时打药防治1~2次,小麦长到腊熟末期时及时收获。 
    适宜地区:辽宁省春麦区中部、北部无灌水条件地区旱作栽培,也适合有灌水条件地区节水栽培。 
     4、辽春20号
  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铁春2号/8452为亲本杂交育成,审定编号,国审麦2007025号。
    特征特性:春性,较早熟,生育期79天左右,成熟期与对照辽春9号相当。幼苗直立,叶片浓绿。株高86厘米左右。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硬质。平均穗粒数28.5粒,千粒重42.3克。抗倒性好。熟相好。抗旱性鉴定:抗旱性好。
    抗病性鉴定:慢叶锈病,中抗至中感秆锈病,高感白粉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62克/升、787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7.06%、16.88%,湿面筋含量33.0%、36.7%,沉降值37.8毫升、47.3毫升,吸水率59.6%、62.4%,稳定时间11.5分钟、6.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660E.U、670E.U,延伸性16.3厘米、14.4厘米,拉升面积122平方厘米、12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东北春麦早熟旱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67.3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8.4%;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281.0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12.1%。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19.3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19.5%。
    栽培要点:每亩适宜基本苗40万~43万苗。播种前用药剂拌种,以防治小麦白粉病和黑穗病。小麦长到4~5个叶片时,及时使用除草剂除草。蜡熟末期及时收获,防止麦穗遇雨发芽和籽粒霉变。[1]
    适宜在辽宁沈阳、铁岭和锦州,吉林公主岭,内蒙古赤峰和通辽,河北张家口及天津的春麦区种植。
    5、辽春21号
    辽春21号小麦新品种系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1992年用“漯选2-1”作母本,与组合“82015/81025”的F1代复合杂交,1993~1998年经过6个世代的系谱法选择,R代时其主要性状稳定一致,1999年进人品系鉴定试验(代号为“99鉴237”),连续进行了三年试验,表现抗病、抗倒伏,耐高温、高湿、抗干热风,增产幅度大。于2004年参加省区域试验,结果比对照品种辽春9号增产9.4%,2005年继续区试,由于气候原因导致全省小麦区域试验报废,于2006年继续区域试验,结果比对照品种辽春9号增产13.1%。2007年扩繁种子,于2008年参加省生产试验,结果比对照品种辽春9号增产12.8%。
    特征特性:植物学特征,幼苗直立,叶色浓绿,茎上有轻蜡质,叶耳紫色。株型紧凑,叶姿挺拔,剑叶直立。株高90cm 左右,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穗长9 cm左右,有小穗l6个左右,小穗多花性好。籽粒椭圆形,硬质,千粒重36 g左右。小穗着生密度中等,落粒性适中。 生物学特性,春性,在沈阳地区出苗至成熟84天左右,与辽春9号相当。高抗倒伏,耐高温、高湿、抗干热风,生育后期灌浆好。经2007—2008年人工接种鉴定,高抗秆锈病,中感叶锈病,中感白粉病。
    品质好,籽粒粗蛋白含量18.48%,湿面筋含量35%,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各项品质指标均达到了国家优质强筋类小麦标准。
    该品种不仅具有很好的耐旱性,还具有一定的耐密抗倒性,适宜在半湿润地区进行旱作栽培,或节水灌溉栽培。
    6、辽春22号
    辽春22号的原代号为“辽0l鉴250”,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18号。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为了提纯复壮辽春l0号,2001年在田间种植了2000余个穗行。田间调查中发现有2个变异穗行表现与众不同,其中一个行号为250的穗行,株高比辽春l0号高10 cm左右,穗呈纺锤形,小穗数比辽春l0号多l~2个,码变稀。其籽粒饱满,粒质好,与辽春l0号相同;千粒质量比辽春l0号高5g左右;生育期与辽春l0号相似,为特早熟品种。2002年对该品种进行繁种,2003年进行品种预备试验,其代号为“辽01鉴250”。试验结果显示.该品种比辽春9号增产11.2%。2004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该品种比辽春9号增产10.6%。2007—2008年进行区域试验,2008年同时进行生产试验。两年的区域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比对照品种辽春9号平均增产10.7%。2008年的生产试验完成了全部试验程序,该品种比对照品种辽春9号增产8.5%。试验结果表明:辽春22号两年来的平均产量为255.7kg/667m2,比对照增产10.7%,增产效果显著。
   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其籽粒的蛋白含量为15.98%~16%,经过品质分析,辽春22号达到了国家强筋类小麦标准。
    7、辽春23号
    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铁春1号/GI-7为亲本育成。国审麦2010018号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早熟,成熟期与对照辽春17号相同。幼苗直立,叶绿色,叶耳淡紫色。株高81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抗倒性较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角质。2007年、2008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40.2万穗、42.9万穗,穗粒数33.1粒、33.0粒、千粒重30.8克、34.8克。
    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白粉病,中感秆锈病、叶锈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802克/升、814克/升,2008年硬度指数71.4,蛋白质含量16.60%、15.89%;面粉湿面筋含量35.0%、32.4%,沉降值45.0毫升、46.0毫升,吸水率59.4%、63.1%,稳定时间19.8分钟、8.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650E.U、388 E.U,延伸性141毫米、168毫米,拉伸面积122.5平方厘米、86.0平方厘米。品质达到强筋品种审定标准。
    产量表现: 2007年参加东北春麦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00.9kg,比对照辽春17号增产3.0%;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341.3kg,比对照辽春17号增产6.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64.7kg,比对照辽春17号增产9.2%。
    栽培技术要点:地表化冻5cm时顶凌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2万苗左右,施好种肥。播种前用药剂拌种,注意防治白粉病、黑穗病、秆锈病和叶锈病。
    适宜在辽宁沈阳、铁岭和锦州,吉林公主岭,内蒙古赤峰和通辽及天津的春麦区种植。

    品种联系单位: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通讯地址: 辽宁省沈阳市东陵路84号 邮政编码: 110161 联系电话: 024-8841990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