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煤霉病识别与防治
黑土农技网 玄武星 2010-8-30
豇豆煤霉病又称叶霉病、叶斑病,分布广泛,在夏秋季节常普遍发生,为害严重。病重时病叶逐渐干枯脱落,病株叶片瘦小,植株早衰,采收期缩短,鲜荚产量降低。病菌除侵染豇豆外,还为害菜豆、毛豆(大豆)、蚕豆、扁豆、绿豆、红小豆、豌豆及刀豆等多种豆科作物。
一、发病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病害严重时藤蔓、叶柄及豆荚也能被害。幼苗期与成株期的嫩叶不易发病,成熟叶易被感染,田间病害自下向上扩展蔓延。病斑初起为不明显的近圆形黄绿色斑,由少到多,在叶的两面产生赤色或紫褐色斑点,以后扩大为直径1~2厘米的近圆形至多边形淡褐色或深褐色斑,边缘不明显。在变黄的叶上,病斑周围仍可保持绿色。湿度大时,病斑表面密生暗灰色或灰黑色煤烟状霉,尤以叶背密集。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病势严重时在一张叶片上许多病斑相连成片,使叶片早期枯死脱落,仅残留顶端嫩叶。本病病斑不产生轮纹及在相同的条件下霉较密集,据此,可与豇豆轮纹病相区分。

豇豆煤霉病1

豇豆煤霉病2
二、病原物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豇豆尾孢菌(Cercospora
vignae)侵染引起。病斑上暗灰至灰黑色霉,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豇豆煤霉病3尾孢菌
三、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块随病残组织遗落在土中越冬;在周年都有豇豆生长的南部温暖地区,病菌可辗转为害,无明显越冬现象。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从气孔侵入。被侵染的部位发病后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不断进行再侵染,从而导致病害的流行。病菌生长温度范围为7~35,最适30。而25~28为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
田间高湿或高温多雨有利于发病,故各地的雨季往往是煤霉病的为害盛期。病情轻重亦随播期不同而有差异,春播豇豆比夏播的发病重,尤以晚春播豇豆受害最重。凡套种、连作,发病早而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长势弱的地块发病也较重。豇豆不同品种间对煤霉病的抗病性差异较明显。在植株个体生长过程中,幼嫩叶片较成熟叶片的抗病性强,田间一般表现为苗期较少感病,多在现蕾开花后开始发病;成株期的上部叶片及顶端嫩叶受害轻或不发病。
四、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豇豆不同品种间对煤霉病的抗病性差异较明显。据报道,鄂豇豆2号,湘豇1号、2号、4号,白豇2号、穗郊101青豆,秋红512,张塘豇豆,之青3号及之豇矮蔓等较抗病。
2、与非豆科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注意清洁田园,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可减轻病害蔓延。
3、实行深沟窄畦栽培,以利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施用有机肥及磷钾肥,促使生长健壮,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合理密植,以利田间通风透光。
4、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90%疫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克霉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2%克抗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安克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每7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