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国土壤肥力现状

(2018-12-05 09:41:11)
分类: 土壤肥料


                     我国土壤肥力现状 
                       周天似锦的空间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无法取代的第一产业。只有农业的发展,才能保证人类生产的延续,才能有其他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化肥应用于农业生产之前,我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园肥来促进作物增产。化肥问世以后,由于其养分含量高,使用方便,从而使农业形成偏施化学肥料的习惯,导致对土壤和作物的危害日趋严重,局部地区已造成土壤板结、质量退化,有机质含量不足,保水保肥透气性能下降,中低产田日渐扩大,江河湖泊水域富营养化,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超标。农田氮素向大气迁移,破坏了臭氧层,引起自然灾害频发。硝酸盐随食物进入人体,可形成致癌和致突变的亚硝基化合物,据日本调查,日本因摄入人体的硝酸盐比美国高4-7倍,其患胃癌和肝癌死亡率约为美国的608倍。据中国国家计划生育研究所张树成研究员1981-1996年期间的256份报告结果表明,我国男性精子质量呈下降之势,其原因是大量施用单纯化肥所致。水体富营养化,不仅破坏了水生态系统和水功能,还直接影响人畜饮水安全,威胁人类健康和水产养殖以及工业供水。除此以外,偏施单质化肥,其危害还表现为:
    1、单质化肥当季利用率低,并呈下降趋势。全国化肥网实验结果分析,我国化肥当季利用率,氮肥为30%-35%、磷肥为10%-20%、钾肥为35%-50%。从各地资料看,化肥肥效从每kg增产粮食15-25kg,降为5-8kg。
    2、长期单纯施用单质化肥,使土壤微生物被抑制,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造成土壤板结,透水性、透气性和吸光性变差,保肥能力降低。
    3、单质化肥利用率低和易造成土壤板结的缺点,淋溶、挥发、径流和农产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不仅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污染,而且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4、单纯施用化肥,其增产效果已近极限,致使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加重了农民负担。
    中国传统的有机农业曾有3000年的悠久历史,哺育了炎黄子孙,创造了中华文化,在人口剧增的压力下,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的诸多需要。由西方传入中国的石油农业(有机农业)是在石油廉价时代产生的,确实为农业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但盲目地大量单用、连用、乱用,已是后患无穷。联合国粮食组织已把“生物-有机-无机”作为最佳肥料结构加以肯定下来,国务院把“高产-优产-高效”做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并制定了“有机无机相结合,用地养地相结合”的肥料工作方针。
    我国有几千年的有机农业基础,完全能够以有机无机相结合的生态型农业,回避西方石油农业的弊端,把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走自己特色的农业道路,是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美国的Brown先生及西方的一些专家对21世纪中国能否自己养活自己提出了质疑。这是基于中国在工业化开始前已有庞大的人口压力,而耕地面积又随工业的进程在逐年减少,土壤质量随掠夺式的耕作在不断退化提出来的。到205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16亿,按人均消耗粮食450kg计,届时约需提供7.2亿吨。21世纪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已引起上至中央下至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解决的办法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已不太现实,唯一可走的路,就是改良土壤,有机无机配合施肥,保持和提高地力。
    农业,作为人类的第一产业,其发展是一具漫长、曲折、复杂的过程,到现在已有数千上万年的历史。从远古时代到十九世纪,由于当时科学技术落后,农业产量的提升主要依赖于耕地面积的扩大。从十九世纪开始,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农业生产发生了质的变化,对农田开始投入大量的外源化学物质,如化肥、农药等,一方面成倍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另一方面加深了农业生态系统对外源物质和能量的依存关系,导致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土壤、水体和农产品受到污染,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健康和子孙后代的生存。二十世纪70年代,人类农业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既继承传统有机农业的精华,又赋予其现代科技的内涵,成为各国政府和农业专家的共识,应运而生是生物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合肥料和生物农药的广泛应用,推广测土平衡配方施肥技术,以提供优质、安全、营养、卫生、健康的有机绿色食品,满足人类第一需要,今天人类正在创造一种有别于“传统农业”和“石油农业”,达到人与自然协调,生态与经济共同繁荣的“生态农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