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和防控措施
南京农学会 (2008-05-15 09:41:34)
钱卫红1 陈立勇2
秦礼宝1 郭锡平1 方连平1
(1.南京市种子站)(2.南京市江宁区种子管理站)
摘要:
由于免耕、直播稻技术的推广应用,杂草稻迅速蔓延,已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本文分析了稻田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及形成原因,提出了合理耕作,破坏杂草稻的生存;及早拔除,降低杂草稻的为害;清洁种源,控制杂草稻的传播等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杂草稻;土壤耕翻;人工拔除
杂草稻是具有杂草特性的水稻,杂草稻又称野稻、穭生稻、杂稻等[1],多数杂草稻因其种皮为棕红色,也称之为红米稻。在早期粗放栽培条件下,江苏稻田存在有与栽培稻伴生的杂草稻,随着栽培水平的提高,精耕细作使得这一类落地自生的杂草稻基本绝迹。但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和轻简栽培新技术的推广,杂草稻的发生又有抬头,并迅速蔓延,近年来我省苏中、苏北等地都有发生,其中轻型栽培面积较大的扬州、泰州、镇江等地区,杂草稻普遍发生[4],严重影响了水稻产量和品质。我市江宁、溧水、栖霞等区县也有发生,由于杂草稻是近年来我市稻田出现的一种新型杂草,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对此认识不足,不少农民误认为是种子质量出现问题,投诉、索赔事件时有发生,干扰了种业公司正常的生产和经营,但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杂草稻发生和蔓延的有效防除,不利于农民增收及和谐社会建设。
1 杂草稻田间发生特点
1.1 杂草稻田间形态特征
苗期杂草稻出叶快,分蘖多。拔节后,杂草稻植株生长迅速,株高明显高出常规粳稻品种,叶片较长、宽,叶色较淡,株型松散。成熟期考察,杂草稻株高比伴生的粳稻品种稍高或相仿,分蘖成穗多,抽穗期早5至7天,上部三张功能叶均比常规粳稻长且宽,功能叶衰老速度快。田间直观印象是叶片宽,叶色淡,繁茂性好,长势类似杂交籼稻,这也是农民认为是种子公司的种子里混入了杂交稻种子的原因。杂草稻的茎秆以绿色为主,有部分呈紫红色,少部分杂草稻出现分离现象,植株有高有矮,穗型有大有小,也出现了大青棵[5]
杂草稻穗型较大,每穗粒数较多,弯穗型,稻粒细而长,有芒,千粒重较低,灌浆速度快,落粒性极强,边成熟边落粒。谷粒黄色或黄褐色,糙米(种皮)呈棕红色或玛瑙色,米质适口性差。据多点调查,杂草稻平均穗长21.94cm,比常规粳稻长7.66cm,每穗总粒数平均为153.9粒,比常规粳稻多50.25粒,千粒重为22.83g,比常规粳稻低3.64g,落粒率73.7-96.5%,比常规粳稻高56.36%[5]。
1.2 杂草稻在田间分布特点
杂草稻田间表现簇生性,田间分布不均匀。由于杂草稻落粒性极强,一进入成熟期即开始落粒,其生育期又早于伴生的常规粳稻,在常规粳稻成熟收获时,杂草稻种子大多数已掉入土中,种子在田间自然越冬,来年杂草稻的发生表现为簇生性,田间分布不均匀,尤其是初发生田块较为明显,严重发生田块则覆盖全田。在移栽田块,杂草稻多数在地势较高,不易淹到水的地方,且杂草稻不在移栽行(穴)内。而由种子质量引起的,则杂株田间分布较均匀,杂株在移栽行(穴)内。
1.3 杂草稻在不同水稻耕作方式下的发生率
杂草稻的发生率与农田耕作方式和水稻栽培方式有较大的关系,杂草稻的发生趋势是免(少)耕田>耕翻田,麦套稻>直播稻>抛秧稻>移栽稻。据孙敬东等调查,其中麦田套播稻田杂草稻发生率平均为59.8%,直播稻为34.5%,抛栽稻田为5.6%,移栽稻田为2.2%[5]。而且多年麦套稻田或直播田重于1-2年的麦套稻或直播田。
2 杂草稻的危害
杂草稻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由于杂草稻前期生长旺盛、繁茂性强早熟,在稻田与栽培争夺阳光、养分、水份,抑制常规粳稻的生长发育,田间杂草稻发生占40%时,水稻成熟期就基本上被杂草稻覆盖,无目标产量的形成[6];杂草稻一般抽穗偏早,粒型小,产量水平低,据郭勋斌等研究,红米稻(杂草稻)理论产量比武运粳7号减产12.3%-14.4%[7],加上杂草稻极易落粒,产量收成更低;部分未落粒的杂草稻与栽培稻一起收获,因其粒型小,果皮有色素沉淀,影响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据统计,黑龙江省仅穞生稻一项因品质下降而造成的损失,每年至少3至4亿人民币[2];由于其具备了休眠性、落粒性、繁殖系数高等杂草特性,生育繁殖已脱离劳作控制范围,一旦发生,将危害多年[3],尤其在直播稻田和套播稻田不翻耕,杂草稻数量可能呈几何级数上升,危害日益严重。
3 稻田杂草稻的发生原因
潘学彪等认为江苏省稻田现在的杂草稻是籼稻与粳稻杂交,通过基因重组或回复突变产生的返祖遗传,或者是栽培稻与残存极少的杂草稻经过天然杂交产生的后代[8]。杂草稻早熟易落粒,成熟时种子落于田中,第二年条件适宜时萌发成苗,这样年复一年,繁殖蔓延。但是,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在自然条件下,通过远缘杂交或回复突变产生后代的概率很低,而在一个后代个体中同时获得休眠性强和易落粒等适于野生习性的概率更小,杂草稻能迅速蔓延,与近年来栽培技术体系的改革是分不开的。随着稻麦免、少耕技术的推广应用,土壤耕翻次数明显减少,耕翻深度也越来越浅,使掉落在田间的极少量种子能够生存繁衍,而麦套稻田和直播稻田则给常规粳稻和杂草稻提供了同样的适宜环境,使杂草稻的出苗率和成活率大大提高。而跨区机械作业和种子调运过程中混入的极少量杂草稻种子,是杂草稻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精耕细作的移栽稻田,通过耕翻、耘田、人工除草,使上年落入田间的杂草稻种子,多数被翻埋入深层,加之移栽后建立的浅水层,不利于杂草稻种子发芽,因此成苗率很低,即使有少量成苗的也被农民在田间管理时拔除。
4 杂草稻的防控措施
目前,稻田杂草基本以化学防除为主,但杂草稻和栽培稻的生理生化特征相似,限制了选择性化学除草剂的有效性。因此,需针对杂草稻的发生规律,采取综合防治方法,有效控制杂草稻的蔓延和危害。
4.1 加大宣传,正视杂草稻的存在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利用各种途径,加大宣传和培训,使农民科学地认识杂草稻发生的特点和原因,消除对种子质量的误解,引导农民积极采用技术对策,将杂草稻的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4.2 及早拔除,降低杂草稻的为害
及早人工拔除是目前杂草稻防治的主要措施。杂草稻与栽培稻混合生长在水稻田中,目前为止尚无可选择的除草剂可用,主要防治措施是尽早进行严格的人工拔除,并清理出田间,妥善处理。杂草稻是由上年稻田里落下的杂草稻种子生长而成,这种稻的特点是分蘖期株型偏高,株型松散,叶片长而披,叶色偏淡,抽穗期早于常规粳稻,穗大而下弯,类似于杂交籼稻。根据这些特点,可区分杂草稻和常规粳稻,及早进行人工拔除,要尽量做到“拔早、拔小、拔了”,降低杂草稻的为害。拔除时要连根拔起,带出田间。在杂草稻抽穗时,一定要拔除干净,避免杂草稻灌浆落粒,影响来年。
4.3 合理耕作,破坏杂草稻的生存
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是消除杂草稻危害的关键措施。一是改变稻作方式:对已有杂草稻发生的麦套稻、直播稻田,应及时改用抛栽稻、移栽稻或机插稻等栽培方式,利用栽后建立的浅水层,控制杂草稻种子的萌发。若仍进行直播,应采取先耕翻后直播的方式,春播时进行两次耕翻,以控制杂草稻的发生和蔓延;二是适度耕翻:杂草稻发生比较严重的田块,在上茬收获后必须进行耕翻,耕翻深度在10厘米以上,把散落在地表的杂草稻种子埋到下层,使其不能正常出芽成苗;三是合理轮作:杂草稻发生特别严重的田块,建议改种1~2年的旱作物,在旱作条件下对杂草稻进行化除或工人拔除。
4.4 清洁种源,控制杂草稻的传播
种子的生产经营单位和种子管理部门要加强种子生产、销售流程质量控制,防止杂草稻随种子直接流向农田。首先育种、种子生产等单位要杜绝受杂草稻“污染”的田块作为原种田、良种繁殖田,不用“旱直播”、“麦套稻”,浅旋水直播和抛秧等稻作方式作为种子繁殖田,一旦发现种子田有杂草稻的发生,种子田应作报废处理。其次在种子入库或调运前,做好抽样检查,凡有杂草稻的种子批,一律不得作为种用。不去病区调种,防止杂草稻随种传入。同时,种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种子田、种子批的检查和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扬杰,仲维功,等.江苏省扬中杂草稻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J].杂草科学,2007(3):13-15.
[2]孟英,魏永海,等.寒地穞生稻发生原因及防御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5(2):55-56.
[3]仲维功,杨杰,等.江苏扬中“杂草稻”的籼粳分类[J].江苏农业学报,2006(3):238-242.
[4]王金宝,肖跃成,等.麦套稻田杂稻发生特点及控制技术[J].中国稻米,2005(3):30-31.
[5]孙敬东,肖跃成,等.中粳稻田杂草稻发生特点及控制技术初探[J].杂草科学,2005(2):21-23.
[6]王世林,陈德辉,等.稻田杂草稻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探讨[J].耕作与栽培,2006(6):16-17.
[7]郭勋斌,田文科,等.越冬红米稻的发生、危害与防治初探[J].垦殖与稻作,2006(5):48-50.
[8]潘学彪,陈宗祥,等.江苏省杂草稻成因及防控措施[J].江苏农业科学,2007(4):52-5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