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小麦品种介绍(三)
黑土农技网汇编
2009年4月7日
1、东农121号
该品种采用杂交育种技术,后代结合异地选择加代技术选育而成。杂交组合为:东农78-5104/北79-78。根据早熟、优质、高产的育种目标,将母本的早熟、优质、抗秆叶锈病、抗早等特点与父本的分蘖力强、丰产潜力大等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于1985年选出早熟、优质、抗旱力强、丰产潜力大、成熟落黄好的优良新品系--东农85-7125。经3年区域试验和1年生产试验,各试验点的平均产量分别为2854.3kg/hm2和3214.6kg/hm2,分别比对照品种增产10.1%和12.2%。由黑龙江谷物品质测试中心对该品种进行的连续3年的品质测试,其品质的平均结果为:蛋白质含量16.9%,湿面筋含量39.1%,沉降值41.7m1,赖氨酸含量0.41%。各项指标均超过了小麦优质品种的规定指标。该品种株高90cm,穗长方形,长芒,千粒重348;生育期78d,属早熟品种;分蘖力较强,根系发达,前期抗旱,后期耐湿,成熟落黄好;抗秆叶锈病和黑穗病,中抗赤霉病,根腐病轻;丰产潜力可达5500kg/hm2。本品种前期发育快,宜早播延长穗分化的时间,利于形成大穗;宜在中等肥力水平地块种植,化肥施入量7.5kg/亩,N:P=1:1;亩保苗35万。
本品种适用于优质面粉开发、沿江河洪涝废弃地开发和耕作改制等多方面利用。
2、东农124(东农7742)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育成,早熟强筋型品种,2003年审定推广。
特征特性:生育日数83天左右。苗期葡匐,分蘖力强,茎秆韧性好,株高88厘米左右,抗倒伏,根系发达。灌浆快,成熟落黄好,丰产潜力较大。长方型穗,顶部小穗密度较大,中长芒,白壳,赤粒。千粒重可达45克,蛋白质含量16.44%~17.6%,湿面筋含量37.7%~41.3%,沉降值46.7~56.9毫升。对当前流行的秆锈病生理小种表现高抗,高抗赤霉病,中抗根腐病。该品种田间表现抗病性强,前期抗旱性好,后期耐湿。
产量表现:1993~1994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4532.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7%;2001生产示范公顷产量4147.5公斤,较当地主栽品种增产16%以上。
栽培要点:3月20日后即可播种,公顷保苗600万株,按常规方法压青苗及除草措施管理。氮、磷、钾肥比为1:0.8:1,施足底肥、种肥,不要追肥。腊熟后期及时收获。
适应区域:黑龙江省北部干旱地区。
3、东农125小麦
品种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特征
早熟型优质面包麦品种,生育日数80天左右,幼苗直立,株高80厘米左右。长方型穗,中长芒,赤粒。千粒重38克左右,容重809克/升左右。蛋白质含量16.1—17.1%,湿面筋含量33.2—38%,沉降值54.4—62ml,面包体积820—865ml,面包评分84—88。经抗性鉴定对我国当前流行的秆锈病生理小种免疫,中感赤霉病,中抗根腐病。田间无锈病,其它病害极轻。该品种茎叶有蜡质层,分蘖成穗率高,前期抗旱性强,口紧,增产潜力较大。
适栽地区 黑龙江省东部麦区
栽培要点
适时早播,3月下旬播种。适宜稀植,公顷保苗400万株。亩施底肥尿素12.5公斤、磷酸二铵20公斤,亩施种肥磷酸二铵7公斤。适时除草、收获。
4、垦九9号
品种来源
(西引一号×九三80-41123-7-3)F1×多父本,经系谱选育而成的家庭用粉型春小麦新品种。
特征
春性,晚熟,生育期91天左右。苗期匍匐、生长缓慢,叶片浓绿,根系发达,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型结构合理,穗层整齐一致。株高90~100cm,茎秆韧性好、抗倒伏能力强。前期抗旱,后期耐湿,抗逆性强,灌浆速度快,成熟落黄好。穗纺锤型,长芒白壳,大穗多花,穗粒数29~36粒。籽粒红色、圆筒形、角质、饱满,千粒重35~40g,容重770~800g/L。
适栽地区
黑龙江省北部和中部麦区及内蒙古呼盟、兴安盟等地。
栽培要点
实施小麦生育期全程平衡施肥,采取秋施基肥、种肥和叶面追肥三肥接力的施肥方式。要求每公顷施化肥纯量180~200kg,NP2O5K2O为1.1510.5。采取以秋深施基肥为主,种肥、叶面追肥为辅,以满足小麦全程平衡施肥、氮素后移的要求。适时早播(全部播在高产期内)、合理密植,要求播深一致,排种均匀,覆土严密,保证基本苗数在550万~600万株/公顷。三叶期压青苗1~2次,分蘖期及时进行化学除草,三叶期及灌浆期喷施2遍叶面肥(尿素+磷酸二氢钾+增产菌)。后期高温多雨年份,喷施多菌灵或施宝克防治小麦赤霉、叶枯等病害。于小麦蜡熟末期至完熟期采取割晒拾禾与联合收割相结合方式及时机械抢收,及时晾晒,以保证小麦商品品质,增产增收。
5、垦九10号(原名:九三95-41080)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九三84-7251×九三87148)×克85-33
特征特性:春性,生育期88天,比对照品种新克旱9号早熟2天。幼苗直立。株高93厘米。穗纺缍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硬质。平均亩穗数36万穗,穗粒数27粒,千粒重31克。对叶锈病免疫,高感条锈病、赤霉病和根腐病。容重为812克/升,粗蛋白含量16.4%,湿面筋含量36%,沉降值45.5毫升,吸水率64.9%,面团稳定时间5.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32E.U,延伸性20.9厘米,拉伸面积40.1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东北春麦区晚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29.8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6.8%;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214.3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减产0.7%。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68.5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5.9%。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早播,每亩基本苗40万株。亩施化肥20公斤,氮、磷、钾的比例1:1.2:0.3。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省中北部和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等地中等以上肥力地种植。
6、辽春14号小麦
品种来源
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早在1985年用“铁春10号”做母本,以"81008"为父本选育而成。
特征
幼苗直立,叶片绿色,叶耳淡紫色。成株根系发达,茎秆健壮,叶片数8个,叶片绿色,叶鞘和穗茎有蜡被。剑叶直立,株型紧凑,株高90厘米。穗纺锤形,穗长8—9厘米,每穗有16-17个小穗。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卵圆形、硬质、饱满,千粒重37-
39克。该品种苗期耐旱,灌浆期耐湿,生育后期既耐旱又耐干热风,秆强抗倒,成熟时落黄好。虽轻感叶枯病和白粉病,但对叶锈病生理小种免疫。在沈阳地区从出苗到成熟约需80天。
适栽地区
适应地区辽春14号小麦具有较强的耐旱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在我国水资源匮乏的“三北”地区和西部地区湿润无灌水条件的地块都可用于旱作栽培。
7、辽春15号小麦
品种来源
由辽宁省农科院作物所在1985年以79069为母本,用代186/6508做父本,经过7个世代育成的。
特征
该品种幼苗直立,叶色浓绿,叶片宽大,叶耳紫色,剑叶披散。株高90cm左右,成株叶片数8个,叶鞘和穗茎均有蜡被,株型紧凑。穗纺锤形,穗长8~9cm,小穗数16~17个,着生密度中等。长芒,白壳,红粒。籽粒椭圆形,腹沟较深,硬质,千粒重37g;高抗秆锈病,中抗叶锈病,轻感白粉病、叶枯病和根腐病。抗旱能力很强,并耐干热风,生育后期灌浆好。茎秆强壮,较抗倒伏。适合在旱作条件下实行清种或套种。在沈阳地区从出苗到成熟约80d。
适栽地区
我国水资源匮乏的“三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半湿润无灌水条件的地块都可用于旱作,清种或套种均可,若是在水浇地栽培效果更好。
栽培要点
要选择保水保肥、土质肥沃、地力均匀、地势平坦和灌水方便的地块种植。在沈阳地区通常应于3月10日至25日播种,行距15cm,播幅5~8cm,播种深度3~4cm。要坚持配方施肥、全层施肥、分期施肥与平稳促进的施肥原则,在整地前每667平方米施用充分腐熟的优质农肥5000kg做底肥,在播种时每667平方米施用含有氮磷钾的复合肥20kg做种肥,在麦苗长到二叶一心的时候每667平方米尚需追施尿素20kg做穗肥。一般应在5月下旬和6月中下旬分别防治蚜虫和粘虫。要做到适时收获,在7月上旬当小麦进入蜡熟期的时候就应收获,收获过早必然导致减产,收获过晚则易遭受风雨袭击而造成植株倒伏和籽粒霉变。
8、小麦新品种东农024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邮编:150030,电话:0451-55190897)佟明耀教授前不久选育成功冬小麦新品种“东农024”,这是第一个能在黑龙江省安全越冬的冬小麦新品种。
该品种为中早熟类型,出苗至成熟期约为145天。分蘖力强,分蘖成穗率高,根系发达;小穗数20个左右,穗粒数40粒,粒长圆形,千粒重35克左右,茎秆弹性好,不易倒伏;生育后期耐湿性较强,表现成熟落黄好;抗多种病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