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农系列大豆品种介绍
黑土农技网汇编 2009年3月29日
1、绥农10号
品种来源: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农科所以绥农4号为母本,铁7518为父本进行杂交,经选育而成。1994年2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2002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品种特征特性:株高110cm左右,株型收敛,分枝能力强。节间短,结荚密,上下着荚均匀,三四粒荚多,白花、长叶,无限结荚习性。荚成熟时呈草黄色,粒圆形,种皮浅黄色,脐淡黄色。百粒重20-23克,蛋白质含量42.11%,脂肪含量20.6%。高抗灰斑病,秆强不倒伏,喜肥水。生育日数120天左右。活动积温2450左右。
增产效果:1998-1990年所内鉴定试验,平均公顷产量3045公斤,比合丰25增产20.24%。1991-1992年全省两年12点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382公斤,比合丰25增产17.5%,居参试品种首位。1993年全省五点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290.8公斤,比合丰25增产16%,再次夺魁。
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高抗灰斑病、优质、适应性广、耐重迎茬等优点,深受广大农户欢迎。该品种在示范和推广过程中创出大面积高产典型。1994-1995年建三江农场组织品种大比武,绥农10号平均公顷产量3352.5公斤,两年大比武均居第一位。1995年庆安县农民姜玉才在859农场一连队承包900亩,全部种植绥农10号,平均公顷产量3000公斤。1995年省种子公司组织大豆重迎茬试验,绥农10号平均公顷产量2584公斤,比合丰25增产41.2%。至2005年仅黑龙江省累计推广面积1750.08万亩,增产大豆4.1亿公斤,增加社会效益8.3亿元。
适应区及栽培要点:适应黑龙江省第一、二积温带种植。适宜播期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播种,适宜密度每公顷保苗24万株左右,公顷施二铵种肥180公斤。及时铲趟,遇旱灌水,防治病虫害,完熟收获。
2、绥农11号
品种来源: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农科所以绥农4号为母本,铁7518为父本有性杂交育成。
品种特征特性:株高90cm左右,株型收敛,分枝能力强,节短荚密,三四粒荚多,无限结荚习性,白花,尖叶。荚熟呈草黄色,粒黄圆,脐浅黄色,百粒重19克左右。抗灰斑病,秆强不倒伏,适应性强。生育日数110-115天,活动积温2200-2300,为中早熟品种。
品质:1992年化验蛋白质含量42.71%,脂肪含量21.07%,两项之和63.78%,属于双高品种。
品种增产效果:1998-1990年所内鉴定试验,平均公顷产量3105公斤,比丰收19增产21%。1991-1992参加全省9点区试,平均公顷产量2289公斤比丰收19增产11.78%。1993-1994年两年8点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586公斤,比丰收19增产10.6%。
适应区及栽培要点:适应我省第三积温带肥沃土壤种植,适宜5月上旬播种,每公顷保苗23—26万株,每公顷施磷酸二铵种肥175公斤左右。及时铲趟,遇旱灌水,防治病虫害,完熟收获。
推广情况:1995年3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1997年被内蒙古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1997年获绥化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品种示范推广以来,在各地表现高产、稳产、深受农户欢迎。1995年宝泉岭农场十七队机务处藏军种225亩绥农11号,平均公顷产量3022.5公斤,1996年绥棱县后头乡十五井村李如彬种30亩,平均公顷产量3375公斤,1997年宝泉岭农场9队195亩绥农11号,平均公顷产量3021.5公斤。至2005年仅黑龙江省累计推广面积833.5万亩,增产大豆1.3亿公斤,创社会效益2.7亿元。
3、绥农14号
品种来源: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农科所1987年以合丰25为母本,绥农8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选育而成。
品种特征特性:株高100cm左右,繁茂,紫花,长叶,灰毛,褐荚,亚有限结荚习性,节间短,结荚密,三四粒荚多。籽粒圆形,种皮黄色,脐浅黄色。百粒重21~22克。中抗灰斑病,秆强不倒,喜肥水,耐除草剂,病虫粒率低,适应性强。生育日数120天左右,活动积温2450左右,为中熟品种。
品质:审定时化验分析蛋白质含量41.72%,脂肪含量20.48%(蛋白质+脂肪含量双项之和62.2%)。2001年全国区域试验,化验分析脂肪含量22.36%,蛋白质含量38.34%。
品种增产效果:1991~1992年在所内二年鉴定试验,平均公顷产量3455.8公斤,比合丰25增产17.39%;1993-1994年两年区试平均公顷产量2430公斤,比合丰25号增产12.3%;1995年全省4点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356.5公斤,比合丰25号增产11.4%。
适应区及栽培要点:适应我省第一、二积温带及三积温带上限大部地区。适宜5月上旬播种,每公顷保苗24—27万株,每公顷施磷酸二铵种肥175公斤左右。及时铲趟,遇旱灌水,防治病虫害,完熟收获。
推广情况:1996年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1999年被评为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后补助品种。2000年8月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经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国家级品种,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获黑龙江省长特别奖(省重大科技效益奖)。1996年在各地示范表现突出。木兰县柳河镇双胜村杨喜德创公顷产量4800公斤,1997年友谊农场二分场二队六号地种植25亩绥农14号,创出平均公顷产量4275公斤,五分场二队四号地种植450亩绥农14号,平均公顷产量3930公斤(以上两块高产地块,经总局专家验收)。1999年国家“九五”大豆大面积示范项目在绥化兴福乡民权村种植20公顷绥农14号,采用带状栽培法,创出平均公顷产量4351.5公斤的高产典型(经省科委组织专家验收)。2004年绥化市双河乡斗胜村七组郑孝江种0.4公顷,平均公顷产量4100公斤。1996年审定以来,推广面积迅速扩大,至2005年仅黑龙江省累计推广面积5145万亩,增产大豆9.1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8.2亿元。连续六年成为全省和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大豆品种,是当前生产应用的最理想品种。
4、绥农14-3
品种来源: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农业科学研究所从绥农14号株行系选而成。2006年2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品种特征特性:株高110厘米左右,略有分枝,主茎结荚型,节短荚密三粒荚多,顶荚丰富。幼苗拱土能力强,根系发达,秆强抗倒,中抗灰斑,耐霜霉病,适应性强。紫花、长叶、灰毛、亚有限结荚习性。籽粒圆形、种皮黄色、脐无色,百粒重21克左右,省品种科两年采样平均脂肪含量22.20%,蛋白质含量38.13%,其脂肪含量比绥农14号提高近2个百分点。生育日数120天左右,需活动积温2400左右。
品种增产效果:2002年所内鉴定试验平均公顷产量3148.67公斤,比对照品种合丰25号增产14.36%,比绥农14号增产6%。2003年全省四区2点预备试验,比对照品种绥农14号平均增产11.3%。六区4点预备试验,比对照品种合丰25号平均增产10.7%。两区6点预备试验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10.9%。2004年全省四区5点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绥农14号平均增产6.4%。
适应区域及栽培要点:适宜我省第二积温带中等以上肥力土壤种植,适宜播期5月上旬,垄作适宜密度25万株/公顷左右,平播适宜密度30万株/公顷左右,每公顷施磷酸二铵种肥180公斤左右。及时铲趟,遇旱灌水,防治病虫害,完熟收获。
5、绥农15号
品种来源: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农科所1988年以黑河7号为母本,(绥85-5064×Ozzle)F1为父本进行三交,经选育而成。
品种特征特性:株高110cm左右,株型收敛,分枝能力较强,节间短,结荚密,三粒荚多,上下着荚均匀。长叶、紫花、灰毛、无限结荚习性,荚成熟时呈褐色。籽粒圆形,种皮黄色,脐浅黄色,百粒重21克左右,蛋白质含量39.16%,脂肪含量20.2%。中抗灰斑病,秆强不倒,适应性强。生育日数115天左右,需活动积温2350左右。
品种增产效果:1992~1994年在所内三年鉴定试验,平均公顷产量3116公斤,比合丰25增产14.5%;1995-1996两年区试平均公顷产量2543公斤,比合丰25号增产12.2%;1997年全省4点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396.5公斤,比合丰35增产11.6%。
适应区及栽培要点:适应我省第二积温带及第三积温带上限较肥沃土壤种植。适宜5月上旬播种,每公顷保苗23—27万株,每公顷施磷酸二铵种肥175公斤左右。及时铲趟,遇旱灌水,防治病虫害,完熟收获。
推广情况:1998年2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2002年获绥化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该品种示范推广以来,在各地表现高产、稳产、深受农户欢迎。一般公顷产量2750公斤左右。1998年我所在太平川镇东兴村种植攻关田一公顷,创4453.5公斤/公顷的高产典型。至2005年仅黑龙江省累计推广面积551万亩,增产大豆1亿公斤,创社会效益2亿元。
6、绥农17号
品种来源: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农科所以黑河7号为母本,(绥85-5064×Ozzle)F1为父本进行三交,经选育而成。2001年2月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品种特征特性:株高110cm左右,株型收敛,分枝能力较强,节间短,结荚密,多集中在中下部,三粒荚多。长叶、紫花、灰毛、无限结荚习性,荚成熟时呈草黄色,籽粒圆形,种皮黄色,脐浅黄色,百粒重21克左右,蛋白质含量38.78%,脂肪含量20.64%。中抗灰斑病,秆强不倒,适应性强。生育日数115天左右,需活动积温2350左右。
品种增产效果:1995~1996年在所内两年鉴定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902.6公斤,比合丰25增产15.1%;1997-1998两年区试平均公顷产量2464.7公斤,比北丰14号增产15.2%;1999年全省5点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252.7公斤,比北丰14号增产16%。
一般公顷产量2800公斤左右,2004年绥化市北林区宝山乡新发村四组于信种0.2公顷,平均公顷产量4030公斤。
适应区及栽培要点:适应我省第二积温带及第三积温带上限较肥沃土壤种植。适宜5月上旬播种,每公顷保苗23—27万株,每公顷施磷酸二铵种肥175公斤左右。及时铲趟,遇旱灌水,防治病虫害,完熟收获。
7、绥农18号
品种来源: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农科所以绥90-5088为母本,(北丰9号×吉林27号)F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七个世代选而成。2002年2月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品种特征特性:株高115厘米左右,抗灰斑病,秆强硬,抗倒伏。叶片中下部圆、上部尖,分布错落有致,通风透光性好。紫花、圆叶、灰毛、褐荚、无限结荚习性。三粒荚多,上下着荚均匀。籽粒圆球形,种皮黄色,脐浅黄色,百粒重21克左右。生育日数117天左右,需活动积温2400左右。
品质:2000-2001年三次化验分析分别为蛋白质含量40.30%,脂肪含量21.18%;蛋白质含量39.62%,脂肪含量21.76%;蛋白质含量37.72%,脂肪含量21.26%。三次化验平均蛋白质含量39.21%,脂肪含量21.40%。
品种增产效果:1997~1998两年所内鉴定试验平均公顷产量3271.5公斤,比对照品种垦农4号增产18.3%;
1999~2000两年全省11点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781.9公斤,比对照品种合丰25号增产11.2%;2001年全省六点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844.6公斤,比对照品种合丰25号增产10.6%。
适应区及栽培要点:适应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大部地区种植。适宜5月上旬播种,每公顷保苗24万株左右,每公顷施磷酸二铵种肥175公斤左右。及时铲趟,遇旱灌水,防治病虫害,完熟收获。
8、绥农19号
品种来源:垦农4×(合丰25×公8324—7)F1,95年决选,代号绥植95—5065。
品种特征特性:生育日数115天左右,株高75—100cm,主茎节数15—18节,尖叶白花,无限结荚习性,三、四粒荚多,籽粒金黄,百粒重20克,粗蛋白40.18%,粗脂肪20.67%,抗灰斑病,耐细菌性斑点病,秕荚少、籽粒饱满。
品质:审定时化验分析蛋白质含量41.72%,脂肪含量20.48%(蛋白质+脂肪含量双项之和62.2%)。2001年全国区域试验,化验分析脂肪含量22.36%,蛋白质含量38.34%。
产量结果::1996~1998年在所内三年产量鉴定较合丰25平均增产15.3%;1999年全省区试四点平均较合丰35号增产12.05%,2000年全省第二年区试六点平均较合丰35号增产13.9%,2001年全省生产试验六点平均较合丰35号增产12.68%。2001年名山农场15公顷平均亩产194公斤,公顷产量2900公斤。该品种具有多抗耐性、高产、稳产的特点,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农科所植保室采用抗病方法育成。
栽培要点:适于我省第三积温带及第二积温带下限种植。五月上旬播种,每公顷保苗25万株左右,种肥150公斤左右。
9、绥农20号
品种来源: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农科所以绥农3号为母本,以美国品种阿诺卡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选而成。于2003年2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特征特性:株高85cm左右,分枝力强,株型收敛,节间短,结荚密,三四粒荚多,上下结荚均匀,长叶,白花,灰毛、褐荚、无限结荚习性,籽粒略扁圆,种皮鲜黄色,有光泽,脐浅黄色,百粒重21克左右。中抗灰斑病,秆强抗倒,喜肥水,适应性强,生育日数115天左右,需要活动积温2300左右(全省两年区试平均为2213.2)。
品质: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结果,1999年检验脂肪含量23.06%,2000年检验脂肪含量23.25%,蛋白质含量38.58%,2001年检验脂肪含量23.04%,蛋白质含量37.81%,及省种子工程组织送样检验脂肪含量23.34%,蛋白质含量36.94%,2002年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技术室取样编号检验脂肪含量22.91%,蛋白质含量37.54%。脂肪含量四年5次检验平均23.12%,蛋白质含量三年4次检验平均37.72%。
产量表现:1999-2000年所内鉴定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903.2公斤,比北丰9、宝丰7增产11.4%。2001-200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299.0公斤,比宝丰7增产8.0%。2002年全省7点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362.7公斤,比宝丰7增产7.7%。
适应区域及栽培要点:适应我省第三积温带种植,适宜播期4月末至5月上旬,适宜垄作不宜平播,适宜密度20-25万株/公顷,每公顷施磷酸二铵种肥120公斤左右,尿素40公斤,钾肥80公斤。及时铲趟,遇旱灌水,防治病虫害,完熟收获。
10、绥农21号
品种来源:该品种是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农科所以绥87-5603为母本,以绥95-2915{[东农42×(绥91-8837×吉林27)F1]F1×扁茎大豆}F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选育而成。2004年2月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特征特性:株高100厘米左右,有分枝,抗灰斑病,抗倒伏,上下着荚均匀,节多荚多,三四粒荚多。白花、长叶、灰毛、无限结荚习性,籽粒圆型,种皮黄色,脐淡黄色,百粒重20克左右,蛋白质含量38.19%,脂肪含量21.26%。生育日数118天左右,需活动积温2400左右。
产量结果:1999—2000所内两年鉴定试验,平均公顷产量3366.1公斤,比对照品种合丰25号增产15.9%;2001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811.7公斤,比对照品种合丰25增产11.2%;2002年全省六点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604.2公斤,比绥农14号增产11.2%。全省两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708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11.2%。2003年参加全省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675.4公斤,比绥农14号增产15.52%。2004年在所内展览田平均公顷产量3529公斤,比绥农10号增产13.2%,比绥农14号增产18.2%。名山农场10队南宫壮垄三栽培法种15公顷,平均公顷产量3000公斤。
适应区域及栽培要点:适应我省第二积温带种植,适宜五月上旬播种,适宜密度每公顷保苗22万株左右,每公顷施种肥180公斤左右。
11、绥农22号
品种来源: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农业科学研究所用绥农15号为母本,以绥96-81029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五个世代系谱选育而成。2005年2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特征特性:株高80cm左右,有分枝,幼苗拱土能力强,根系发达,秆强抗倒,株型收敛。抗灰斑病,中抗霜霉病、病毒病和细菌性斑点病,抗大豆食心虫,中抗豆荚螟。紫花,长叶、叶片浓绿,灰毛,无限结荚习性。节短荚密,荚成熟时呈深褐色、不炸荚。种子圆形,种皮黄色、略有光泽、不裂皮,种脐浅黄色,子叶黄色,百粒重22克左右。粗蛋白含量39.66%,粗脂肪含量20.06%。生育日数118天左右,需活动积温2400左右。
产量表现:2000年所内鉴定试验平均公顷产量3894.7公斤,比合丰25增产17.7%;2002-200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551.9公斤,比对照品种绥农14号增产8.8%;2004年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绥农14号平均增产12%。2004年在所内展览田平均公顷产量3549公斤,比绥农10号增产13.8%,比绥农14号增产18.9%。2005年绥化市北林区兴福乡张大山种1公顷采用35cm小垄密植播法,平均公顷产量3200公斤;名山农场6队曹务本垄三栽培法种3.5公顷,平均公顷产量2800公斤。审定推广当年仅黑龙江省推广面积就达2.4万亩,增产大豆33.1万公斤,增加社会效益79.5万元。
适应区域和栽培要点: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以及吉林、内蒙等省区相应的积温区域种植。适宜播期5月上旬,垄作适宜密度24万株/公顷左右,小垄密植适宜密度30万株/公顷左右。每公顷施磷酸二铵种肥180公斤左右。及时铲趟,遇旱灌水,防治病虫害,完熟收获。
12、绥农23号
品种来源: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农业科学研究所大豆育种室1995年以绥农4号为母本,以(绥93-681×吉林27)F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五个世代系谱选育而成。2006年2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品种特征特性:株高90厘米左右,有分枝,直立植株生长习性,秆强抗倒,株型收敛,无限结荚习性。中抗灰斑病、霜霉病,中抗病毒病和细菌性斑点病,抗大豆食心虫,中抗豆荚螟。紫花,长叶、叶色浓绿,灰毛。单株荚数多,荚微弯镰形、成熟时呈褐色、不炸荚。种子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不裂皮,种脐浅黄色,子叶黄色,百粒重21克左右。粗蛋白含量40.08%,粗脂肪含量20.07%。生育日数120天左右,需活动积温2450左右。
品种增产效果:1999-2000年所内鉴定试验平均公顷产量3585.4公斤,比黑农37增产10.3%。2001年省里预备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951.21公斤,比绥农10号增产14.55%;2002-2004全省三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753.1公斤,比对照品种绥农10号增产9.3%;2005年省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699.3公斤,比对照品种绥农10号增产8.7%。
适应区域及栽培要点:适应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大部地区。适宜播期5月上旬,垄作适宜密度24万株/公顷左右,每公顷施磷酸二铵种肥180公斤左右。及时铲趟,遇旱灌水,防治病虫害,完熟收获。
13、早熟高产大豆新品种绥农24号(绥00-1036)
品系来源: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农业科学研究所大豆育种室1997年以黑河19号为母本,以绥96-81053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五个世代选育而成。2007年1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特征特性:株高100左右,秆强抗倒伏,抗灰斑病、霜霉病、细菌斑点病,主茎结荚型,二、三粒荚多。紫花、长叶、灰毛、亚有限结荚习性。籽粒圆形,种皮黄色,脐无色,百粒重18克左右,蛋白质含量42.06%,脂肪含量18.72%。生育日数113天左右,需活动积温2280左右。
产量表现:2001-2002两年所内鉴定试验平均公顷产量3178.63公斤,比对照品种北丰9号增产10.63%。2003年省里3点预备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039公斤,比北丰9号增产4%。2004-200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581.3公斤,比对照品种北丰9号增产10%;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1939.1公斤,比对照品种北丰9号增产18.6%,居第1位。
适应区域及栽培要点:适宜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以及吉林、内蒙等省区相应的积温区域种植。适宜播期5月上旬,垄作适宜密度23万株/公顷左右,每公顷施磷酸二铵种肥120公斤左右,尿素40公斤,钾肥8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