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克新系列新品种介绍
黑土农技网汇编 2009年3月20日
1、克新12号
品种来源
黑龙江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用Dorita自交种子选育而成,于1992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
特征特性
株型直立,株高68厘米,分枝中等;茎粗壮绿色,茎横切面三棱形,茎翼直状明显;叶绿色,叶缘平展,复叶中等,顶小叶宽圆形;花序集中,花白色,无天然结实;块茎圆形,黄皮淡黄肉,芽眼浅,表皮光滑,生育期118天(从播种第二天至茎叶枯黄),中晚熟;田间抗晚疫病,轻感花叶病毒;结薯集中,大中薯占80%以上;淀粉含量18.3%(最高年份达20.6%),Vc含量15毫克/100g鲜薯,还原糖含量0.323%,质优食味好、耐贮藏。
栽培要点、适应范围与分布地区
选择肥沃土壤,排水良好地块种植。在黑龙江省4月上旬至5月中旬播种;每公顷施有机肥2万公斤,二胺105公斤,尿素60公斤;每公顷种植4.8~5.6万株;在生育期间要加强田间管理。该品种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
2、优质马铃薯克新13号
马铃薯克新13号,于1983年用米拉(Mira)品种为基础材料经过连续自交选育而成,1999年2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为克新13号。
特征特性
克新13号株型直立,苗期健壮幼苗生长势强,株高65~70cm,中晚熟,生育日数95~100天,复叶大小中等,花冠白色,结实性较强,块茎圆形,黄皮淡黄肉,表皮有网纹,块茎大而整齐,大中薯率90%以上,芽眼较浅。对PVY病毒具有田间抗过敏性,抗PLRV病毒,耐PSTV。轻感烟草花叶病毒(TMV),田间抗晚疫病,抗环腐病。耐贮性强,丰产性好,一般每亩产量为2000
kg左右,结薯集中。1998年11月经农业部谷物分析中心测定:淀粉含量13.3%,食味优良,Vc含量为143.9
mg/kg,还原糖含量为0.43%。
产量表现
该品种在1982~1983年在所内参加鉴定试验,平均每亩产量为1 795.3
kg,比对照品种克新2号平均增产39.3%。1985~1986年参加全省区域试验表现为抗病性好、产量高,平均每亩产量为1
952.4kg,比对照品种克新2号平均增产10.5%。1996~1997年参加国家级东北片品种区域试验,10个点次均表现为增产,平均每亩产量为1392.9
kg,比对照品种克新2号增产28.2%。1998年参加全省生产试验,在前期春旱持续低温、后期长期阴雨的情况下,5个点次均表现为增产,平均每亩产量为1
596.1kg,比对照品种克新2号增产23.9%。
适宜地区及栽培要点
该品种适于在黑龙江省较肥沃的土壤上大面积高产栽培,也适于在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安徽等省、自治区种植,适宜栽培密度为3
667~4
000株/亩。以禾谷类作物茬口为最好,忌重茬。秋后耕翻整平耙细,深施底肥,NPK为211为宜。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土壤表面10cm深处温度稳定通过7~8
时开始播种,播种深度根据各地土壤干湿情况来决定,在干旱地区或土壤很松散的地区播种可深些,深度为10~12cm;在土壤较潮湿的情况下可稍浅些,深度为6~8cm,一般行距70cm,株距30cm。加强田间管理,及时进行中耕培土,防除杂草及病虫害,对于晚疫病发病严重的地区,要在发病初期用58%的瑞毒霉进行药剂防治,及时收获,确保丰产丰收。
3、马铃薯克新14号(原代号克9503-19)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4598.3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2.45%;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2153.96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5.42%。
特征特性:株高60cm,分枝中等,复叶大小中等,叶色浓绿,淡紫花,块茎圆形,黄皮淡黄肉,芽眼浅。块茎较整齐,耐贮性强,结薯集中,商品薯率85%以上。淀粉含量16.4%,Vc含量23.55毫克/100克鲜薯,还原糖0.206%。块茎蒸食品质优,尤其适于马铃薯炸片加工,炸片级数1,加工产品色泽好,不变形。为中晚熟食品加工类型,从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为95天左右。田间抗晚疫病,抗PVX、对PVY田间过敏。
栽培要点:黑龙江省地区,播前半月室内困种,室温保持15左右,10厘米土层温度稳定通过10播种,一般在4月下旬至5上旬。采取垄作点播,公顷保苗54000-57000株为宜。在施肥方面确保磷肥数量足够,亩施肥量30?,N:P:K=1.5:2:1较为合适;该品种喜在疏松肥沃、排水通气良好的地块上种植。田间应铲趟结合,做到二铲二趟,加强培土,及时收获。
适应区域:黑龙江省各地。
4、克新15号
品种来源: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育成。原代号:克9645-l
特征特性:株高60cm,分枝中等,茎绿色,复叶大小中等,排列疏散,白花,天然结实较少,浆果圆形。块墓较整齐,结薯集中,商品薯率85%以上。块茎圆形,黄皮淡黄肉,芽眼法。
品质指标:淀粉含量20.16%左右,Vc含量22.92毫克/100克鲜薯,还原糖含量0.58%块茎蒸食品质优。为中晚熟淀粉加工类型,从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为100天左右。田间抗晚疫病,抗PVX、PVY,中抗PLRV。
产量分析:2001-2002年区域试验块茎平均公顷产量22168.6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54%;淀粉平均公顷产量4330.32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30.57%。2002年生产试验块茎平均公顷产量19788.9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7%;淀粉平均公顷产量375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20.1%。
适应地区:黑龙江省各地。
栽培要点:黑龙江省地区,播前半月室内困种,室温保持15左右,10厘米土层温度稳定通过10C播种,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采取垄作点播,公顷保苗54000-57000株为宜。在施肥方面确保磷肥数量足够,亩施肥量30公斤,N:P:K=1.5:2:l较为合适;该品种喜在疏松肥沃、排水通气良好的地块上种植。田间应铲趟结合,做到二铲二趟,加强培土,及时收获。
5、克新16号
品种来源: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于1996年用北方红与克BP9601(系4X-2X杂种四倍体)有性杂交育成,系统编号为克97G10-4,2005年春经黑龙江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生物学特性:中晚熟品种,生育日数90d左右(出苗至茎叶枯黄)。株型开展,株高70cm左右,分枝较多。茎叶绿色,叶缘平展,复叶较大,排列疏散。开花正常,花冠淡紫色,花药橙黄色,天然结实强。块茎圆形,麻皮白肉,芽眼浅,耐贮性较强,结薯集中。商品薯率90%以上,块茎大而整齐。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分析,结果平均为:淀粉含量14.41%,Vc含量182.9毫克/100克鲜薯,还原糖0.14%。块茎蒸食品质好,尤其适于炸片。一般公顷产量为37500Kg,高产可达50000Kg。田间中抗晚疫病,较抗病毒病。
栽培要点及适应范围:该品种喜肥水,应选择土质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在施肥方面确保磷、钾肥数量充足,公顷施肥量以600Kg为宜,N:P:K=4:3:4较为适宜,增施有机肥,适宜浅翻深松宽垄(90厘米)栽培,要求点播,栽培密度为每公顷55000株。做到二铲三耥。
6、克新17号
品种来源:克新17号是黑龙江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用F81109做母本,B5141-6做父本杂交育成,1997年配置杂交组合,1998~2000年在本所内育种试验地进行无性系选择鉴定,已完成育种程序,系统编号克200001-49。2005年经黑龙江省品种委员会审定为克新17号。
特征特性:克新17号为中晚熟品种,生育日数90天左右(由出苗到茎叶枯黄)。株型直立,株高60厘米左右,分枝较少。茎绿色,复叶中等大小,花白色,开花正常。花粉可孕。块茎长筒形,整齐,白皮白肉,芽眼浅。耐贮性强,结薯集中。商品薯率85%以上,该品系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分析,干物质含量23.37%左右,Vc含量20.43毫克/100克鲜薯,还原糖0.213%。一般块茎公顷产量24000公斤左右,田间中抗晚疫病,抗PVX
、中抗PVY、感PLRV。
主要栽培要点及适应范围:适宜在黑龙江省各生态区种植,种植时在中等肥力土壤上,每公顷施有机肥20000千克,二铵150千克、尿素120千克、硫酸钾150千克混均后,与播种开沟作种肥一次施入,适宜90?宽垄栽培,栽植密度为每公顷40000株左右。
7、克新18号
黑龙江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选育的马铃薯新品种。该品种属中晚熟品种生育日数90天左右可收获(从出苗到茎叶枯黄期),株型直立,株高65厘米左右,株丛繁茂、茎粗壮、分枝多、茎绿色带淡紫褐色斑纹,叶绿色,花冠深紫红色、开花期长,结实性差,可天然结实。单株结薯6-8个,薯块大而整齐,结薯集中,大薯率90%以上丰产性好。薯块圆形至扁圆形,薯皮黄色、光滑,薯肉淡黄色,芽眼较浅。块茎休眠期长,耐贮藏,食用品质优良,干物质含量21%左右,淀粉含量15.26%,还原糖含量0.33%。该品种抗旱、高抗晚疫病和花叶病,轻感卷叶病病毒。
8、马铃薯品种克新19号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
品种来源:克新2号×KPS92-1后代系统选育而成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中晚熟品种,出苗后生育期95天,常温条件下块茎休眠期60天。植株直立,生长势中等,株高53厘米,分枝中等,茎粗壮,绿色、有淡褐色斑纹,叶深绿色,复叶肥大,花冠淡紫色,能天然结实,匍匐茎中等,结薯较集中,块茎椭圆形,薯皮光滑,白皮、白肉,芽眼中等深,商品薯率67.9%。人工接种鉴定:植株抗马铃薯X病毒病、马铃薯Y病毒病,轻感晚疫病。块茎品质:干物质19.1%,淀粉12.7%,还原糖0.66%,粗蛋白1.74%,维生素C含量12.2毫克/100克。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中晚熟东北组品种区域试验,块茎亩产2193公斤,比对照克新2号增产43.2%。2006年生产试验,块茎亩产2229公斤,比对照克新2号增产68.9%。
栽培技术要点:1.应用优质脱毒种薯,播前催芽,在15~18条件下暖种,芽长0.5~1.0厘米呈绿色、10厘米土层温度稳定通过10时播种,东北地区一般在4月下旬到5月上中旬播种。2.选择土质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宽垄(80厘米)点播种植,每亩种植密度4500株。3.施足基肥,及时追肥,及时中耕培土,促使早发棵早结薯,适时收获。5.及时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马铃薯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属中晚熟鲜食品种,适宜在内蒙古东部、辽宁、吉林、黑龙江北方一季作区种植。
9、优质、抗病、炸片型马铃薯新品种克新20号
完成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农业科学研究所
该项目选育的克新20号为中晚熟,生育日数95天左右(由出苗到茎叶枯黄),株型直立,株高65厘米左右,分枝中,茎粗壮,绿色。茎横断面三棱形,茎翼波浪形。淡紫色花,块茎圆形,黄皮淡黄肉,表皮略麻,芽眼浅。块茎整齐,结薯较为集中。商品薯率85%以上,耐贮性较强,田间抗晚疫病,较抗病毒性退化,干物质含量22.096%,淀粉含量16.32%,蛋白质1.5%,Vc含量43.21mg/100g鲜薯,还原糖含量为0.10%,炸片品质优良。适宜在黑龙江省各生态区种植,黑龙江省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种植时在中等肥力土壤上,每公顷施有机肥20000千克,二铵150千克,尿素120千克,硫酸钾150千克混均后,与播种开沟作种肥一次施入,适宜90宽垄栽培,栽植密度为每公顷40000株左右。
黑土农技网汇编 2009年3月20日
1、克新12号
品种来源
黑龙江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用Dorita自交种子选育而成,于1992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
特征特性
株型直立,株高68厘米,分枝中等;茎粗壮绿色,茎横切面三棱形,茎翼直状明显;叶绿色,叶缘平展,复叶中等,顶小叶宽圆形;花序集中,花白色,无天然结实;块茎圆形,黄皮淡黄肉,芽眼浅,表皮光滑,生育期118天(从播种第二天至茎叶枯黄),中晚熟;田间抗晚疫病,轻感花叶病毒;结薯集中,大中薯占80%以上;淀粉含量18.3%(最高年份达20.6%),Vc含量15毫克/100g鲜薯,还原糖含量0.323%,质优食味好、耐贮藏。
栽培要点、适应范围与分布地区
选择肥沃土壤,排水良好地块种植。在黑龙江省4月上旬至5月中旬播种;每公顷施有机肥2万公斤,二胺105公斤,尿素60公斤;每公顷种植4.8~5.6万株;在生育期间要加强田间管理。该品种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
2、优质马铃薯克新13号
马铃薯克新13号,于1983年用米拉(Mira)品种为基础材料经过连续自交选育而成,1999年2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为克新13号。
特征特性
克新13号株型直立,苗期健壮幼苗生长势强,株高65~70cm,中晚熟,生育日数95~100天,复叶大小中等,花冠白色,结实性较强,块茎圆形,黄皮淡黄肉,表皮有网纹,块茎大而整齐,大中薯率90%以上,芽眼较浅。对PVY病毒具有田间抗过敏性,抗PLRV病毒,耐PSTV。轻感烟草花叶病毒(TMV),田间抗晚疫病,抗环腐病。耐贮性强,丰产性好,一般每亩产量为2000
kg左右,结薯集中。1998年11月经农业部谷物分析中心测定:淀粉含量13.3%,食味优良,Vc含量为143.9
mg/kg,还原糖含量为0.43%。
产量表现
该品种在1982~1983年在所内参加鉴定试验,平均每亩产量为1 795.3
kg,比对照品种克新2号平均增产39.3%。1985~1986年参加全省区域试验表现为抗病性好、产量高,平均每亩产量为1
952.4kg,比对照品种克新2号平均增产10.5%。1996~1997年参加国家级东北片品种区域试验,10个点次均表现为增产,平均每亩产量为1392.9
kg,比对照品种克新2号增产28.2%。1998年参加全省生产试验,在前期春旱持续低温、后期长期阴雨的情况下,5个点次均表现为增产,平均每亩产量为1
596.1kg,比对照品种克新2号增产23.9%。
适宜地区及栽培要点
该品种适于在黑龙江省较肥沃的土壤上大面积高产栽培,也适于在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安徽等省、自治区种植,适宜栽培密度为3
667~4
000株/亩。以禾谷类作物茬口为最好,忌重茬。秋后耕翻整平耙细,深施底肥,NPK为211为宜。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土壤表面10cm深处温度稳定通过7~8
时开始播种,播种深度根据各地土壤干湿情况来决定,在干旱地区或土壤很松散的地区播种可深些,深度为10~12cm;在土壤较潮湿的情况下可稍浅些,深度为6~8cm,一般行距70cm,株距30cm。加强田间管理,及时进行中耕培土,防除杂草及病虫害,对于晚疫病发病严重的地区,要在发病初期用58%的瑞毒霉进行药剂防治,及时收获,确保丰产丰收。
3、马铃薯克新14号(原代号克9503-19)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4598.3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2.45%;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2153.96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5.42%。
特征特性:株高60cm,分枝中等,复叶大小中等,叶色浓绿,淡紫花,块茎圆形,黄皮淡黄肉,芽眼浅。块茎较整齐,耐贮性强,结薯集中,商品薯率85%以上。淀粉含量16.4%,Vc含量23.55毫克/100克鲜薯,还原糖0.206%。块茎蒸食品质优,尤其适于马铃薯炸片加工,炸片级数1,加工产品色泽好,不变形。为中晚熟食品加工类型,从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为95天左右。田间抗晚疫病,抗PVX、对PVY田间过敏。
栽培要点:黑龙江省地区,播前半月室内困种,室温保持15左右,10厘米土层温度稳定通过10播种,一般在4月下旬至5上旬。采取垄作点播,公顷保苗54000-57000株为宜。在施肥方面确保磷肥数量足够,亩施肥量30?,N:P:K=1.5:2:1较为合适;该品种喜在疏松肥沃、排水通气良好的地块上种植。田间应铲趟结合,做到二铲二趟,加强培土,及时收获。
适应区域:黑龙江省各地。
4、克新15号
品种来源: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育成。原代号:克9645-l
特征特性:株高60cm,分枝中等,茎绿色,复叶大小中等,排列疏散,白花,天然结实较少,浆果圆形。块墓较整齐,结薯集中,商品薯率85%以上。块茎圆形,黄皮淡黄肉,芽眼法。
品质指标:淀粉含量20.16%左右,Vc含量22.92毫克/100克鲜薯,还原糖含量0.58%块茎蒸食品质优。为中晚熟淀粉加工类型,从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为100天左右。田间抗晚疫病,抗PVX、PVY,中抗PLRV。
产量分析:2001-2002年区域试验块茎平均公顷产量22168.6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54%;淀粉平均公顷产量4330.32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30.57%。2002年生产试验块茎平均公顷产量19788.9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7%;淀粉平均公顷产量375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20.1%。
适应地区:黑龙江省各地。
栽培要点:黑龙江省地区,播前半月室内困种,室温保持15左右,10厘米土层温度稳定通过10C播种,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采取垄作点播,公顷保苗54000-57000株为宜。在施肥方面确保磷肥数量足够,亩施肥量30公斤,N:P:K=1.5:2:l较为合适;该品种喜在疏松肥沃、排水通气良好的地块上种植。田间应铲趟结合,做到二铲二趟,加强培土,及时收获。
5、克新16号
品种来源: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于1996年用北方红与克BP9601(系4X-2X杂种四倍体)有性杂交育成,系统编号为克97G10-4,2005年春经黑龙江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生物学特性:中晚熟品种,生育日数90d左右(出苗至茎叶枯黄)。株型开展,株高70cm左右,分枝较多。茎叶绿色,叶缘平展,复叶较大,排列疏散。开花正常,花冠淡紫色,花药橙黄色,天然结实强。块茎圆形,麻皮白肉,芽眼浅,耐贮性较强,结薯集中。商品薯率90%以上,块茎大而整齐。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分析,结果平均为:淀粉含量14.41%,Vc含量182.9毫克/100克鲜薯,还原糖0.14%。块茎蒸食品质好,尤其适于炸片。一般公顷产量为37500Kg,高产可达50000Kg。田间中抗晚疫病,较抗病毒病。
栽培要点及适应范围:该品种喜肥水,应选择土质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在施肥方面确保磷、钾肥数量充足,公顷施肥量以600Kg为宜,N:P:K=4:3:4较为适宜,增施有机肥,适宜浅翻深松宽垄(90厘米)栽培,要求点播,栽培密度为每公顷55000株。做到二铲三耥。
6、克新17号
品种来源:克新17号是黑龙江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用F81109做母本,B5141-6做父本杂交育成,1997年配置杂交组合,1998~2000年在本所内育种试验地进行无性系选择鉴定,已完成育种程序,系统编号克200001-49。2005年经黑龙江省品种委员会审定为克新17号。
特征特性:克新17号为中晚熟品种,生育日数90天左右(由出苗到茎叶枯黄)。株型直立,株高60厘米左右,分枝较少。茎绿色,复叶中等大小,花白色,开花正常。花粉可孕。块茎长筒形,整齐,白皮白肉,芽眼浅。耐贮性强,结薯集中。商品薯率85%以上,该品系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分析,干物质含量23.37%左右,Vc含量20.43毫克/100克鲜薯,还原糖0.213%。一般块茎公顷产量24000公斤左右,田间中抗晚疫病,抗PVX
、中抗PVY、感PLRV。
主要栽培要点及适应范围:适宜在黑龙江省各生态区种植,种植时在中等肥力土壤上,每公顷施有机肥20000千克,二铵150千克、尿素120千克、硫酸钾150千克混均后,与播种开沟作种肥一次施入,适宜90?宽垄栽培,栽植密度为每公顷40000株左右。
7、克新18号
黑龙江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选育的马铃薯新品种。该品种属中晚熟品种生育日数90天左右可收获(从出苗到茎叶枯黄期),株型直立,株高65厘米左右,株丛繁茂、茎粗壮、分枝多、茎绿色带淡紫褐色斑纹,叶绿色,花冠深紫红色、开花期长,结实性差,可天然结实。单株结薯6-8个,薯块大而整齐,结薯集中,大薯率90%以上丰产性好。薯块圆形至扁圆形,薯皮黄色、光滑,薯肉淡黄色,芽眼较浅。块茎休眠期长,耐贮藏,食用品质优良,干物质含量21%左右,淀粉含量15.26%,还原糖含量0.33%。该品种抗旱、高抗晚疫病和花叶病,轻感卷叶病病毒。
8、马铃薯品种克新19号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
品种来源:克新2号×KPS92-1后代系统选育而成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中晚熟品种,出苗后生育期95天,常温条件下块茎休眠期60天。植株直立,生长势中等,株高53厘米,分枝中等,茎粗壮,绿色、有淡褐色斑纹,叶深绿色,复叶肥大,花冠淡紫色,能天然结实,匍匐茎中等,结薯较集中,块茎椭圆形,薯皮光滑,白皮、白肉,芽眼中等深,商品薯率67.9%。人工接种鉴定:植株抗马铃薯X病毒病、马铃薯Y病毒病,轻感晚疫病。块茎品质:干物质19.1%,淀粉12.7%,还原糖0.66%,粗蛋白1.74%,维生素C含量12.2毫克/100克。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中晚熟东北组品种区域试验,块茎亩产2193公斤,比对照克新2号增产43.2%。2006年生产试验,块茎亩产2229公斤,比对照克新2号增产68.9%。
栽培技术要点:1.应用优质脱毒种薯,播前催芽,在15~18条件下暖种,芽长0.5~1.0厘米呈绿色、10厘米土层温度稳定通过10时播种,东北地区一般在4月下旬到5月上中旬播种。2.选择土质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宽垄(80厘米)点播种植,每亩种植密度4500株。3.施足基肥,及时追肥,及时中耕培土,促使早发棵早结薯,适时收获。5.及时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马铃薯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属中晚熟鲜食品种,适宜在内蒙古东部、辽宁、吉林、黑龙江北方一季作区种植。
9、优质、抗病、炸片型马铃薯新品种克新20号
完成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农业科学研究所
该项目选育的克新20号为中晚熟,生育日数95天左右(由出苗到茎叶枯黄),株型直立,株高65厘米左右,分枝中,茎粗壮,绿色。茎横断面三棱形,茎翼波浪形。淡紫色花,块茎圆形,黄皮淡黄肉,表皮略麻,芽眼浅。块茎整齐,结薯较为集中。商品薯率85%以上,耐贮性较强,田间抗晚疫病,较抗病毒性退化,干物质含量22.096%,淀粉含量16.32%,蛋白质1.5%,Vc含量43.21mg/100g鲜薯,还原糖含量为0.10%,炸片品质优良。适宜在黑龙江省各生态区种植,黑龙江省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种植时在中等肥力土壤上,每公顷施有机肥20000千克,二铵150千克,尿素120千克,硫酸钾150千克混均后,与播种开沟作种肥一次施入,适宜90宽垄栽培,栽植密度为每公顷40000株左右。
黑土农技网汇编 2009年3月2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