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牙楤木人工栽培技术
2006-12-28 (牡丹江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一、栽培技术
1 苗木繁殖技术
种子处理:9月中旬采集成熟的浆果,将种子与浆果分离,然后用1:5种沙混拌均匀,入冬前在室外埋藏处理,为了防止杂菌感染,种沙可喷洒300倍液多菌灵或其他杀菌剂。翌春播种前10天左右将种子取出,放在背风向阳的地方(地面清扫干净后消毒),专人负责,经常翻动,保持种沙湿度50%-55%,有少量发芽种子时即可播种。播种前于4月下旬或5月上旬作床,床面宽1m,高10-15cm,长20m,步道宽50cm,要求打碎土块,床内无杂物。播种时间一般在5月上中旬,亩播种量0.75kg左右,播后镇压一次,达到种子与土壤密切接触,覆土厚度0.8-1.0cm,要求均匀一致,最后再镇压一次。播种结束后用苇帘或稻草覆盖,浇水,经常观察,种沙保持湿润不干,约7-15天幼苗出土时即撤除覆盖物。
田间管理:苗期管理的关键是控制杂草和防止干旱和涝害,除草方法是人工和化学药剂,目前常用的是精禾草克,因龙牙楤木幼苗较纤细,使用浓度要按说明书严格掌握。化学药剂杀不死的杂草要及时人工拔除,达到床面无杂草。
2 造林技术
造林地选择:龙牙楤木适生于土壤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阔叶林中,因而人工造林应考虑到这一生态习性,所以应选择半阳坡、阴坡中下腹的适宜地块,不要选在阳向徒坡干旱地块。
带状造林:首先要根据造林地的地理位置和小气候特点,着重选择适于龙牙楤木生长的小气候地段,土壤肥力、湿润而又排水良好的半阴坡次生林,割宽1m的造林带,行距1.5m,50cm×50cm×20cm穴状整地,株距1.5m和1.0m两种。每穴定植一株。龙牙楤木的初植密度直接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和单位面积产量,龙牙楤木的冠幅庞大,过密植株互相挤压,过疏单位面积产量低。由于林地地被物较厚,树根草根盘结,直接影响了龙牙楤木植株根蘖苗的发生,经造林调查统计,二年生时平均根蘖苗发生数为2.2株,最多3株,由于林内光照影响,植株生长比较纤细,幼芽较细嫩。即使全光后穴状整地造林,虽然幼苗生长较林地粗壮,但根蘖苗的发生数量也基本与林地带状造林相同。如按初植密度1.5m×1.5m,亩定植296株,二年生时亩保留株数仅600株左右;初植密度1.0m×1.0m,亩定植666株,二年生时亩保留株数为1300株左右。
裸地造林:为了充分利用龙牙楤木根蘖苗的萌发特性,我们进行了裸地造林试验,即用一年生的播种苗裸地定植,由于光照、通风良好,当年定植的苗木生长健壮、高生长大于林地造林10.6%,地茎粗增加一倍。然而,大面积的纯林极易带来病虫鼠害的发生蔓延,直至毁灭性的灾害。
混交:综合林地造林和裸地造林的优缺点,我们提出了裸地造林,带状、块状混交的经营模式。即利用“天保”工程良好契机,选择湿润、肥沃、排水良好的退耕还林地块,秋季翻耙一次,春季明穴造林,造林密度1.5m×1.0m或1.0m×1.0m,面积视地块大小酌定,但最大纯林面积不应超过30亩。利用周围的林地为自然隔离带。裸地造林,带状或块状混交的主要优点:一是有利于根蘖苗的发生,三年内单位面积株数可得以迅速增加,提高单位面积嫩芽产量;二是混交林改善林地条件,提高林分的稳定性,调节树种间的关系;三是对病虫鼠害起到物理防治作用。
造林地不宜选择风口或易遭晚霜危害的地块,否则霜害会带来较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抚育管理
控制杂草:龙牙楤木幼苗根系发达,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必须要剪去过长的根系保留15cm左右即可。定植当年,地下部难以及时供给主茎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加之龙牙楤木茎髓心很大,秋季木质化不良,极易造成生理干旱现象,大部分主茎枯死,而由根蘖苗代之。因此,当年定植后要特别注意控制杂草和干旱,否则,杂草会抑制根蘖苗的发生和正常生长,造成植株已枯死不必再管理的误解。所以,定植后年内要及时进行2-3次除草扶育,第二年抚育1-2次,植株基本郁闭成林。
短截促萌:龙牙楤木幼期分枝能力很差,多呈单一主干。其主要原因是顶芽有很强的向上力,抑制了侧芽萌发。为了尽快增加单位面积株数,培育多头树冠,采取短截的方法可达到良好的效果。其方法是:对栽植第二年的植株距地面15cm高处截干,3年以上的植株春季采芽后剪去主干的1/3左右即可。
3
成果应用范围:可广泛应用于退耕还林、疏林地改造及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领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