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本《三国演义》猛将武力排名——张飞=马超
(2018-09-16 18:50:21)
标签:
三国演义武力排名三国武评 |
分类: 三国演义猛将武力排名 |
张飞=马超
一、张、马大战分析:
简析:
有网友提出:刘备的“恐张飞有失,而急鸣金收军”会不会是刘备与张飞兄弟情深,在“长时间单挑不分胜负”的情况下,对张飞关心过度所致?从第二阶段的结果不难看出,“长时间单挑不分胜负”不仅不会造成刘备“恐张飞有失而急鸣金收军”,反而将带着“恐张飞有失,自披挂下关”的刘备变得不再“恐”张飞有失、不再“急”鸣金收军。以后进行这类判断的时候,也都不再考虑观战者与本方武将的亲密程度。
2、第二阶段原文:
张飞回到阵中,略歇马片时,不用头盔,只裹包巾上马,又出阵前搦马超厮杀。超又出,两个再战。玄德恐张飞有失,自披挂下关,直至阵前;看张飞与马超又斗百余合,两个精神倍加。玄德教鸣金收军。二将分开,各回本阵。(65回)
简析:
前面已经通过刘备的心理和行为认定马超第一阶段是占据上风的,应该得出“马超>张飞”的结论,同样再从刘备的心理和行为来看,第二阶段的双方表现则完全旗鼓相当,由此应该得出“马超=张飞”的结论。造成这种不同阶段结论不一致的原因是什么?
有不少网友认为:这是“马超体力受损”造成的。因为马超从天明就开始等,直到午后,还是刘备看见“马超阵上人马皆倦”时,这才让张飞出战。但是原文帮我们排除了这个可能,马超第二阶段打完还“精神倍加”,所以不是体力问题。
究竟是什么原因,要不要对此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我们稍后再谈。
3、第三阶段原文:
是日天色已晚,玄德谓张飞曰:“马超英勇,不可轻敌,且退上关。来日再战。”张飞杀得性起,那里肯休?大叫曰:“誓死不回!”玄德曰:“今日天晚,不可战矣。”飞曰:“多点火把,安排夜战!”马超亦换了马,再出阵前,大叫曰:“张飞!敢夜战么?张飞性起,问玄德换了坐下马,抢出阵来,叫曰:“我捉你不得,誓不上关!”超曰:“我胜你不得,誓不回寨!”两军呐喊,点起千百火把,照耀如同白日。两将又向阵前鏖战。到二十余合,马超拨回马便走。张飞大叫曰:“走那里去!”原来马超见赢不得张飞,心生一计:诈败佯输,赚张飞赶来,暗掣铜锤在手,扭回身觑着张飞便打将来。张飞见马超走,心中也提防;比及铜锤打来时,张飞一闪,从耳朵边过去。张飞便勒回马走时,马超却又赶来。张飞带住马,拈弓搭箭,回射马超;超却闪过。二将各自回阵。(65回)
简析:
第三阶段的最关键的一句话是“马超见赢不得张飞”。有网友将这里的“赢不得”理解成马超只是“一时赢不得”,个人认为不能成立。如果是“一时赢不得”,那就意味着时间再长一些马超便有可能赢张飞,若果真如此,那么马超继续打下去便是,没有任何因素阻碍他们继续单挑,而恰恰是马超自己不愿再努力更长的时间,第三阶段才二十余合便主动中断了正常单挑。不能说马超没有努力,实际上马超努力了“一百余合+一百余合+二十余合”,这已经是《三国演义》中回合数超多的战例之一了,马超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努力终于认识到自己“赢不得”张飞,这显然不是“一时赢不得”,而是一再努力后的无奈和死心。为了能够击败张飞,马超迫不得已的诈败出阴招。
还有网友将这种“赢不得”想象成马超始终占据上风,只不过无法将这种上风转化成胜势。如果是这样,那么张飞就是一直处于下风、苦苦支撑的一方,这显然与原文的描述并不符合,因为第二阶段双方就是完全均势。不妨再看看张飞杀得性起的样子,天色已晚却誓死不回,要求安排夜战;对于马超夜战时的抢先搦战,张飞“抢出阵来”发誓“我捉你不得,誓不上关”;对于马超的诈败明知有风险还要追赶(当然是赶上去继续正常单挑,用箭的话就不用赶了),这些显然不应该是一个处于下风、苦苦支撑、只能维持不败的人应有的行为表现,所以,这个观点是说不通的。
还有网友提出一种观点:即使强于对手,但差距小到一定程度,便“赢不得”对手。姑且不论《三国演义》中是否存在上述情形,至少可以先肯定:上述观点并不适用于马超的“赢不得”。因为上述观点中的“赢不得”描述的是单挑结果,而马超的“赢不得”描述的是人物心理。
单挑双方最初对未来的战斗结果应该都抱有相同的期望——期望通过正常单挑赢下对手。这种期望可以称之为基础期望,抱有基础期望是单挑双方愿意正常战斗下去的动力所在。但随着单挑的进行,在场面尚处于不分胜负的阶段,单挑一方的基础期望就有可能破灭——认定自己“赢不得”对手,这种基础期望的破灭包含了对未来战斗结果的预测,意味着“永远赢不得”对手。
综上可知:根据马超出现的“赢不得”心理可知,马超武力不超过张飞。
二、不同阶段结论不一致的处理:
之前对于张、马之战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结果不一致的原因还没有回答,其实我们不用回答就可以确定结论。一场大战的结果究竟是以某个阶段为准,还是以最终结果为准,答案再明显不过,无论以何种项目为例(赛跑、拳击、下棋……),其实力的强弱都不是取决于初始阶段的领先或落后,而是取决于最终比赛结果。通过对张、马之战的最终结果“马超见赢不得张飞”的分析,前面已经给出了武力结论:马超不超过张飞。
非要给出一个原因的话,个人倾向于张飞第一阶段之所以下风是自大、轻敌造成的。诸葛亮激张飞的最后一句是“云长且未必可胜”,这样的话不仅没有引起张飞对马超的重视,反而让张飞直接立下了军令状“我只今便去,如胜不得马超,甘当军令”;在刘备要他“且休出战,先当避其锐气”的时候,张飞表现为“恨不得平吞马超”;与马超对阵说的第一句话“认得燕人张翼德么”。这些都体现了张飞的自大,自大则易轻敌。在第一阶段被马超杀成下风后,张飞有个奇怪举动“不用头盔,只裹包巾上马”,头盔和包巾在单挑中的作用能有多大的差异,但是,就连这样的细节张飞都进行了调整,正说明张飞不再轻视马超,后续的结果更加能够反映出二人的武力对比。
三、不同依据结论不一致的处理:
通过以张郃为参照的间接比较,可以得出“马超强于张飞”的结论,这与前面“马超不超过张飞”的结论不一致。如何处理这种不一致?个人认为:不同依据得出的结论,其说服力未必相同,我们应该采纳说服力较高的结论。一般而言,以战例为依据强于以人物评价为依据(事实胜于雄辩);直接比较又强于间接比较(中间环节越少,结论越可靠)。
“马超不超过张飞”的结论是依据马超本人在和张飞大战“一百余合+一百余合+二十余合”后,出现的“赢不得”心理得出的结论,难道以张郃为参照的间接比较还能比张、马大战后,马超本人的判断更可靠。所以,马超肯定是不超过张飞的,对于张飞战张郃、马超战张郃两个战例,我们可以作一些其他解释。
四、张飞和马超武力相当:
前面我们确定了“马超不超过张飞”的结论,那就还剩两种可能性:一是张飞等于马超;二是张飞强于马超。究竟应该采纳哪一个结论?
战前诸葛亮就已经做出了判断,对于马超“须是张、赵二将、方可与敌”,由此可以得出张飞和马超武力相当的结论。判定武力相当的依据通常有三类:一是旗鼓相当的战例;二是棋逢对手的评价;三是以勇武相提并论。这属于第二类依据,且由于评价人是神机妙算、见识过人的诸葛亮,所以这个结论还是比较可靠的。大战之后,诸葛亮又说“亮闻孟起世之虎将,若与翼德死战,必有一伤”,这进一步说明,即使有了这场超长时间的大战,诸葛亮仍然不知道死战到底的话究竟鹿死谁手,仍然无法区分出张飞和马超的细微差异,这更加说明二人真的是棋逢对手。
“赢不得”的可能性不止一种,与对手一直战平是一种“赢不得”,被对手杀成下风当然更是“赢不得”。但是如果连一直战平对手都做不到,却偏偏还要以“赢”为目标说“赢不得”,给自己凭空加上能够一直战平对手的可能,我以为这是在故意误导人。我们当然不能认为作者的这类用词是在故意误导我们,所以个人认为:单挑武将自己做出的“赢不得”认定隐含了“能一直战平”的意思。如果真的连一直战平都做不到的话,更为准确的用词应该是“料敌不过”,而不应该是“见赢不得”。
综上,单挑武将自己做出的“赢不得”认定,意味着“永远赢不得”,隐含了“能一直战平”的意思。所以,个人觉得结论应该是:张飞等于马超。
*、目前已确定的排行榜是:吕布>张飞=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