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2019-02-26 10:29:04)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1、课程改革的需要
小学数学人教课标版教材在编写中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安排了很多关于学生动手实践的内容,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探索、操作实践。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可见,提高数学课堂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本校学生发展的需求
新课程实施以来,动手实践这一数学学习方式越来越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重视,也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在课堂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虽做了很大努力,花费了大量时间,却收效甚微。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安排动手实践活动?安排怎样的活动?怎样组织活动?如何提高动手实践活动的有效性等相关问题成为了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二、本课题研究意义
我把《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研究》作为小课题进行重点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对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探讨解决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在实践中思维,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建构;探讨解决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同时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对优化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首先,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的提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进一步增加学生的体验。学生在实物操作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是最为宝贵的。有效性的提高,促进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体验,它将为后阶段的学习作充分的准备;其次,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便是让学生经历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有效性的提高,有利于知识在学生内心自然生成,且掌握的更熟练;最后,有效性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具备实践的自觉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将对学生的终身有益。因此,我们要努力的把一个个数学学习过程变成学生通过实践自主探究的过程。
四、本课题的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觉得提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
1、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调控与反思的能力。
3、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学生有目的、有序的动手实践活动意识,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4、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个性思维。
5、通过本课题研究,积累典型案例,总结经验,逐步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特色,改变我校当前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活动相对滞后的局面。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途径:
1、通过专家引领、网络研讨、校本研修的方式,提升专业理论,指导工作实践。
2、通过专题研究,明确目标、精心设计课堂中动手实践活动内容,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
3、以课例的研究为载体,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提高课堂中动手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4、以学生喜欢的动手操作为抓手,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加强学生动手实践活动指导,使动手操作活动有序进行,让数学课堂因操作而精彩。
5、通过动手操作后有效的讨论、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以行动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为主,采用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另外,注重实践,根据反馈情况,不断调整思路,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文献法:利用文献法通过对动手实践方面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并指导本课题各个实验阶段的工作。
行动研究法: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定期组织课例研讨跟进活动,在制定计划——行动实施——反思改进——总结提高的发展过程中,将课题研究不断完善、深化。
观察法:对学生在数学操作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观察、了解动手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分析归纳原因,找出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方法。
案例分析法:针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分析,不断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验证和思考设计的可行性。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注意积累资料,形成理性认识,每阶段撰写活动方案、总结、报告等,为本课题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本课题经计划用一年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2018年9月——2018年10月)准备阶段。
(1)确定课题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理念,结合学校实际,初步拟定《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并成立课题组.
(2)理论学习
开展新课程改革相关理论学习,比对新课改相关要求和现代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学习有关理论,筛选教学改进经验,做好理论准备。
(3)制定方案
征求课题组成员意见,制定整体方案讨论稿 ,对方案进行研讨、修改、定稿,提出立项申请。
(4)开题报告
召开课题组成员和参与讨论课题获得的教师会议,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
2、第二阶段:(2018年11月—2019年4月)全面实施研究阶段。
课题组研究人员针对课题研究方案中拟定的研究内容,按计划全面实施研究工作,做好研究记录,定期组织研讨,并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初步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方法。
(1)认真做好搜集、积累和整理资料工作
资料的搜集和积累是课题研究的必备工作,是基础工作,也是研究结论的基石;也是课题总结、课题报告、论文写作的起点和基础。
(2)切实上好每一节实验研究课
课堂教学是教学体系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学形式,是实验研究的最实在、最丰富的实践活动,每一位实验教师都应重视和上好每节有后劲儿的实验课。
实验课要体现教学新思想、新观念、新措施和新方法。实验教学要有创新精神,做别人没有做过的试验,体验前人没有体验过的感受,发现前人没有发现过的东西,总结前人没有总结过的经验,探索前人没有探索的规律。
(3)案例分析
结合每学期课堂教学实际,开展讨论,对自我教学上进行反思,对教材难点进行深入分析,课堂上加以改进,使学生乐学、爱学。
(4)交流小结
每学期都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相互交流。
(5)撰写论文
每学期都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论文,并以此补充,以初步完成专题论文。
3、第三阶段:(2019年5月——2019年6月)研究总结、结题阶段。
系统分析、收集整理研究成果(科研论文、案例设计等),形成资料汇编,完成课题研究成果报告。邀请相关人员对课题成果进行论证,课题如期结题。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效果
1、教学中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动手实践活动。教学中改变动手操作模式,激发学生动手实践兴趣。教学中把握动手操作时机,促进课堂动手实践有效。教学中加强动手操作指导,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2、为学校、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模式和教学范式及实施案例或课例、课件。
3、教学成果、实施案例公开发表,在个人博客建立本课题研究专题网页。
八、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贺丽华
研究小组成员:贺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