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课后习题为梯,让“语文要素”落地生花——以《天窗》为例

(2020-03-27 09:18:57)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教学论文

温儒敏主编在《部编版语文教科书的七个创新点》一文中明确指出:最新版的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改变了以往的编写方式,采用了“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在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的基础上,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的训练,必然成为我们一线教师思索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以四下《天窗》一课课后习题为例,浅谈落实语文要素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天窗》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是作家茅盾写的关于童年生活的文章。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先写天窗的来历,再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最后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本单元以“田园生活”为人文主题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要素与课标中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对应。借助关键词句读懂课文内容,对于本学段的学生来说已有一定的基础。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三下第四单元“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四上第六单元“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都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课安排了三道习题,第一道:默读课文,说一说天窗在哪儿,为什么要开天窗。默读课文是中高年级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学生默读能力的获得与提高,在于长期的语文实践。此道题既是对学生默读能力的训练,又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的把握。可谓简约而不简单。教学中,可以把此题作为第一课时中的初步感知课文环节:同学们,天窗是什么样子的?它在哪呢?为什么要开天窗呢?请你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学生既找到了关键句提取信息,又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

第二道题:在什么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找出相关语句和同学交流,再有感情地读一读。此道题的设计指向本课的阅读核心目标,既有学生需要理解的课文重点,又有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像这样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就是理解课文的关键句。提示学生该“抓”什么样的句子。“找相关语句”是提示学生抓关键句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同学交流”则提示学生学习形式的选择,“再有感情地读一读”是对学生提升感悟能力的指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此题可作为第二课时教学的主线,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学习。在集体交流中,每组派代表发言。老师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小结学法:找关键句,圈画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谈体会,最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出自己体会到情感。此环节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语言实践“场”中,感受到小小的天窗使孩子们迸发出无穷的想象,让孩子们进入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体会到小小的天窗给孩子们及儿时的作者带来的快乐与慰藉,既突出人文主题,又让“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语文要素得以落实。

第三题包含两小题: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第一小题: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点,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扫荡”给了你怎样的感觉?为什么通过天窗感受到的风雨雷电的威力,比在露天真实感受到的要大十倍百倍?)此题是在前两大题基础上的一个提升,前两题旨在让学生“抓住”关键句,即什么样的句子才是关键句。而本题是引导学生在“体会”上下功夫,给你一个关键句,你该如何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呢,所以本题重在训练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多元感悟。这种梯度的设计是十分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的。教学中,可结合具体情境,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这个句子说一说自己读完这句话想到了什么情景,顺势提问“扫荡”给了你怎样的感觉?再引导学生联系乡下孩子被关在地洞似的黑屋里的感受来谈体会。最后引导学生小结体会句子的方法:抓关键词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感受。本环节“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不再是一个抽象的要求,而是赋予具体的思维方法,让语文的学习有方法可循,分步化解了本单元语文要素落实的难点。

第二小题: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结合课文,说说孩子们是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本道题在第一小题的基础上呈螺旋式递进。这句话本身是很有哲理的,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如何“体会”的难点。教学中可以作为升华情感,拓展提升环节。先让学生对课文第五、七自然段进行梳理,可利用表格形式找出看见的和想象的进行分类。再让学生任选其中一句谈谈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第5、7自然段仿写。此环节教学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在理解中运用,以运用促进理解,内化语言,提升感悟,互促互补。

此三道题,涵盖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将单元语文要素训练穿插其中,有坡度,有梯度,有具体的学习方法指导。既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主要依托,又是教师把握教学重难点的航标。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后习题在教学中的重要导向,以此为梯,让“语文要素”落地生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