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鱼拓画》阅读
(2020-04-17 19:30:27)| 分类: 散文阅读 |
鱼拓画
张炜
一位多年不见的海边好友,从打磨文字的作家变成了画家。他展示一幅幅作品,令我无比惊讶:都画了鱼,大鱼小鱼,那么逼真而古朴,看上去有些异样,与以前看过的绘画完全不同。我见过各种各样鱼的水墨画,还从未看到这样的风格。我向他讨了一幅。
我选中一条一尺多长的黑色大鱼,说:“这好像是一条比目鱼。”他说:“是的,一条比目鱼。”他指点着墙上的画,依次告诉:“赤鳞鱼、鲷鱼、鲳鱼……这是一条红鲷,多大的红鲷啊,四斤二两!”最后一句让我吃惊:他显然在说一条真实的鱼。看着我惊讶的样子,他主动解释道:“我忘了告诉你,这不是一般的画,这是‘鱼拓画’。”
“什么是‘鱼拓画’?”
“就是给鱼做拓片,像拓碑一样,把宣纸放在上面……”
这令我更加惊奇。我马上想到的是要等活蹦乱跳的鱼死去,等它僵硬时,然后再涂墨,按上宣纸。鱼毕竟不是石头和木头,这事儿从头到尾做下来肯定麻烦。不过到底有多麻烦,我怎么也想不清楚。只觉得这种办法高明而巧妙,他能够想得出真不简单,也许只有生活在海边的艺术家才能有这种奇思妙想。
我尽力发挥想象,说:“如果没有猜错,你肯定要把逮到的大鱼搁置一会儿,等它不动了才开始动手。这大约需要多次实践,积累经验,比如墨色浓淡、宣纸按上去轻拍重拍、怎么把握力道等,会有许多技巧。宣纸揭下来还需要动动画笔,最后才能题字落款,成为一幅作品。”
我像一位内行,这样说时,其实内心里已经在琢磨怎样亲手做一幅“鱼拓画”了。因为这种画是在现成的鱼身上“印刷”出来的,算是一种工艺,只要掌握要领就能完成。
谁知朋友马上摇摇头:“死鱼不能拓画。”
“用活鱼?这怎么行?”我的声音变大了。
“让鱼安静一会儿,但不能让它死去。安静的鱼和死去的鱼是不一样的,死鱼,拓出的画也是死的,那就没什么价值了。”
听上去既有道理,又过于玄妙。我甚至认为他有点太较真或太讲究了,换了自己一定不会这样做。因为显而易见的道理:只有死去的鱼才会有木石一样的标本作用,那时操作起来才得心应手。我微笑不语,看着他。
“我让鱼安静下来,让它睡一会儿,在这段时间里抓紧完成。”
“怎么让它睡着?”
“一点酒吧。”
我明白了,它醉眠后,他开始往它身上小心翼翼地涂墨。怎样涂?如预料之中,他语焉不详。大致是按照丰富的经验施墨,而且在宣纸和鱼结合一体的时候,拍按之间,需要高度的技巧。鱼鳞、鱼鳍,特别是鱼的眼睛,都要传神地表达出来。他一再强调“眼睛”。
这使我想到:鱼是有神气的,鱼是有神采的,鱼是有心情的。是的,我不得不确认这样的一种理念,即一切高妙的艺术都是精神的再现、个性的表现。而对于一条海中生灵而言,最能传递这一切的当然只能是眼睛。它要注视,它的悲哀或怜悯都要从目光中流露。它从自己的那个方位投向人间的神情,即便在这样的瞬间也不会泯灭。我想,作为一个艺术家,这种揣测和把握当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一切艺术即心灵劳作的关键所在。
他告诉我,一张好的鱼拓画可以把鱼和鱼之间的不同表现出来,也可以将同一种鱼的不同时刻表达出来。不同的鱼,不同的时刻,都在画纸上凝固了,却是凝固了栩栩如生的那个瞬间。
我长时间沉默。我在想鱼和艺术,想生命的奉献,想短暂和永恒。这样一些关系纠缠在艺术创造之中,从来没有例外。离开了这样的领悟,所谓的艺术就会变得木讷。而那些看起来木讷的用来作拓片的石碑之类,却蕴含了十足的生命力。我们一再地拓、拓,复制,只为了再现生命的神色。
一条大鱼留下自己生前的刻记。它带着水族的秘密来到面前,那一刻刚刚沉睡。它曾经活生生地、惊讶地看着这个新的世界,看着和自己完全不同的生命,大睁双眼……
后来这幅艺术品挂在了我的室内。它看上去和一般的水墨画大为不同:既是一种拓制,又是活的生命的印迹。我端详的时候,总觉得它的一双眼睛在注视我,充满了悲悯。
它真的就在那里了。它是一个悲剧。它演绎着生命和创造的故事。它讲述了大海:波涛万里,压低的铅云,还有其他……
(选自《散文选刊》2018年第10期,有改动)
1.
2.下面是作者在文中表达情感的一组语句,结合加点词,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这样描述和议论的作用。(4分)
(1)它要注视,它的悲哀或怜悯都要从目光中流露。
(2)我端详的时候,总觉得它的一双眼睛在注视我,充满了悲悯。
(3)它是一个悲剧。它演绎着生命和创造的故事
3.作者的朋友说:“死鱼,拓出的画也是死的,那就没什么价值了。”而文中画线句表达了作者对石碑的拓片的另一种看法。他们思考问题的着眼点有什么不同?(4分)
拓片,指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的形状及其上面的文字、图案拓下来的纸片,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能。
4。“鱼拓画”是人的艺术创造,请根据本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积累,说说你对艺术与生命的思考和评价。(6分)
参考答案:
1.
难点:鱼鳞、鱼鳍,特别是鱼的眼睛,都要传神地表达出来。特别是在画纸上凝固那个栩栩如生的瞬间,让鱼的精神再现。(每点2分)
2.(4分)示例:“悲哀”“怜悯”“悲悯”,都是形容用来拓画的“鱼”的,这些“鱼”不知道自己在为艺术进行所谓“生命的奉献”,在它那里只有“悲哀”,作者在描写时运用这些词语,表达了对它们的深切同情。而“悲剧”是作者的议论,人们在欣赏“鱼拓画”时往往看到的是画面的栩栩如生,得到的好像是艺术的享受。对鱼来说,却是一个“悲剧”。作者表达的是一种人文关怀,体现的是作家的“良心”。(意近即可)
3.(4分)示例:作者朋友是从艺术创造的角度思考,而作者是从历史文化传承的角度思考。艺术创造,需要表达出生命的活力。而石碑等的拓片,虽然看起来是固态的,没有生命的,但却蕴涵了丰富的文化、传递了历史的回声,所以,在作者看来是“蕴含了十足的生命力”。
4.(6分)本题采用分层赋分。
第一层:能够综合本文,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做出完整而且有深度的思考分析与评价。(4-6分)
示例:用活鱼拓片作画,这是艺术家的灵感创作,也许会给人们带来审美享受,但从尊重生命的角度进行思考,这却是一个“悲剧”。艺术需要生命,但艺术更需要尊重生命。如果没有生命,无论拓片是怎样的栩栩如生,它们只能是纸片上的或者石头里的。而我们需要的是活生生的生命,我们需要尊重生命,才能热爱生命,热爱自然,这才是人类文明的价值。在提倡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今天,尊重生命更有意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