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雨后虹》阅读
| 分类: 散文阅读 |
雨后虹
【注释】徐志摩:嘉兴海宁人,曾用笔名南湖、诗哲等。1921年赴英国留学,深受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本文所叙看“雨后虹”即为发生于留学期间的真实故事。林徽因曾问他怎么知道准会有虹,他得意地笑着说:“完全诗意的信仰!”打阵:方言,指下雷阵雨。
12、默读文本,圈画重要信息,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3分)
13、小舟想以本文为例写一篇研究性小论文。他列了个简要的提纲,并就“铺陈”这一特点找了三个例句。请你先帮小舟判断例句选择是否正确,再选择其中正确。
14、小嘉对文中几处语句从结构、选材、遣词造句等不同角度提出了有价值的质疑。请你也在A、B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写一个质疑式批注。(2分)
15、同样是被暴雨漫透,为什么徐志摩说“我正为要漫透来的”,而祥子却“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请你联系文本和《骆驼祥子》进行比较探究。(5分)
参考答案:
12.(3分)新奇兴奋,渐至无聊雨势收敛,万象安静
13.(4分)例2和例3正确,例1不正确。
示例1:例2句运用铺陈手法,从雨的不同落点来写,生动地写出了雨落地时的情态和声响,
渲染了雨声之大,雨势之“猖獗”,富有表达上的激情美和形式上的音韵美。用语典雅,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雷雨到来的欣喜。
示例2:例3句运用铺陈手法,从“满眼”“满耳”“满身”反复渲染,从视觉、听觉、触
觉多角度描绘,强调作者满身湿透的情景,写出了暴雨之大,富有表达上的激情美和形式上的音韵美。同时也与开头“我正为要漫透来的”相呼应。
14.(2分)本题采用分层评价。
第一层级:能抓住句子特点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等,体现高阶思维。(2分)
示例1:上文已经交代“我”“靠在桥栏上等”,A句删去也不影响文意的表达,但作者特意让这句话独句成段,有何作用?
示例2:A句中的“记得”一词很突兀,是对谁而言?为何要特意强调“有我站着”呢?
示例3:B句中写马和生吃草前面说“躲”,后面又说“崇拜”,是否自相矛盾?
示例4:作者已经写了鸟雀在雷雨前后的表现,B句再写马牛是否多余?
示例5:我认为B句逻辑不通,“老天的变怒”怎么会让人产生“崇拜”之情?
示例6:B句中的“抱怨”和“崇拜”应该是作者移情所至,他为什么不写成马和牛都是抱
怨或者都是崇拜呢?
第二层级:对句子的内容有所涉及,但思维含量不高,提问程式化。(1分)
示例1:A句写我在桥上站着有什么作用?
示例2:B句描写马和牛在吃草是否多余?
第三层级:问题毫无价值,只是用了一个问句,体现不出思考的痕迹。(0分)
示例1:A句,我在干什么?
示例2:B句写了什么?
15.(5分)本题采用分层评价
第一层级:能综合人物形象和文本内容等进行深入剖析,理解正确,且有观点提炼。(5分)
示例:徐志摩和祥子的追求不同,导致他们对雨的体验各异。徐志摩深受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且追求自由,热爱自然,他以审美的诗意的眼光观照自然界的雷雨,怀着
对自然最热诚的信仰,感受到动物们在恐怖自然力量面前的臣服,而这份极致的力量带给他哲理的思考和强烈痛快的情绪体验,使他喜悦、崇拜、感奋、震撼,所以他是主动迎接雷雨的到来。而祥子原本只是想凭自己的力气谋生,但当时他已经历大兵劫车、孙侦探诈骗、虎妞骗诱等,与命运的抗争多次失败,他像风雨中的树叶一样单薄无助,对理想的信念已不再坚定,无力和社会抗争。
第二层级:结合两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但还没有形成整体认识;或思考较为深入,但有一些认识上的偏差。(4一3分)
示例1:徐志摩深受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且追求自由,热爱自然,他以审美
的眼光观照自然界的雷雨,体验到喜悦、崇拜、感奋等情绪,自然不惧风雨。而祥子当时已经历多次希望的破灭,对生活已经没有了多少信心,因此像风雨中的树叶一样无助。(4分)
示例2:徐志摩深受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他热爱自然,能感受到自然之美。
而祥子已遭受多次打击,因此像风雨中的树叶一样无助。(3分)
第三层级:仅从单个角度回答,思维相对肤浅。(2-1分)
示例1:徐志摩热爱自然,觉得雨中的情景很美;雨中拉车虽然很辛苦,但祥子为了生存,
只能在水里拼命。(2分)
示例2:徐志摩喜欢淋雨,祥子拉车很累,在雨中感到寒冷。(1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