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个人信用评分——个人信用报告数字解读

分类: 个人征信 |
首先,说明一下,这个央行信用评分产品,即个人信用报告“数字解读”,只在银行版征信报告里有,本人查到的个人信用报告不显示。也是说,在你申请银行贷款时,银行能看到这个“数字解读”分数,你本人看不到。
其样子如下图
“数字解读”将信用报告内容解读为一个数值,是对信用主体未来信贷违约可能性的预测,其取值范围为0到1000,分值越高,违约可能性越低;“相对位置”是信用主体的数字解读值在全部人群中的百分比排序位置,比如,“>60%“代表该数字解读值高于60%的信用主体;“说明”中的“影响因素”是影响信用主体获得更高数字解读值的原因,根据当前信用报告的实际情况给出,最多有两条。
“数字解读”显示为“--”的,仅代表无法根据当前信用报告内容给出数字解读值,并无其他含义。无法给出数字解读值的具体原因见“说明”。
数字解读,在个人信用报告(银行版)第二部分 信息概要 中显示,是一种典型通用型的信用风险评分:以信息主体过去实际信贷数据为基础构建的实证模型,用以预测信息主体发生违约的可能性。
简单而言目标只有一个:将好客户和坏客户通过评分的形式进行区分。
评分满分1000分,一般850分以上属于信用较好客户,600分以下属于信用较差客户,根据还款历史 | 当前负债 | 信贷申请 | 信贷组合 | 信用历史组合而成。
对应评分占比如下:
对应评分明细如下:

还款历史(43%):
占比最高,良好的还款记录是“好”征信的基本保证,逾期对征信的影响几乎是毁灭性的,短期内发生的逾期,会让你直接归类到“坏用户”里。
如果逾期距离现在25+个月后,对征信的负面影响已经很小了。所以,逾期了不要放弃自己,两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当前负债(29%):
占比次高,也很重要。在有负债的情况下,负债率越低越好。但是完全没有负债,得分是非常低的。想办好卡,记得先偿还大部分信用卡账单。
信用历史(8%):
这里考察的是最早信用记录出现的时间,所以,第一张信用卡要早办。
信贷申请(12%):
有公众号说征信查询是中性信息,错!事实上最近6个月内查询次数越多,得分越低。而且这部分占比不低,扣分过多足以让你从优质客户,降为好客户。
所以,极度讨厌银行的贷后管理行为,这里列个黑名单:交行、浦发、农行、招行。
信贷组合(8%):
有公众号说账户数是中性信息,错!事实上账户数4-5个分数是最高的,6+也是个次高的分数。
关于“数字解读”的用途,自然是用于银行内部贷款审批和授信管理,贷款这块就不展开说了。对于授信管理,一般原则如下:
结合上图,在实际运用中主要有这几类场景(不同银行可能略有区别):
1.数字解读评分过低,被归为“坏”用户,拒绝授信。
2.数字解读OK,行为评分(银行自己的评分)OK,正常授信。
3.数字解读优秀,行为评分优秀,超额授信。
4.数字解读优秀,还可以帮助你在不能提额的情况下实现提额、从提额30%变成40%,图片里写得很清楚了。
最后补充一点:“数字解读”的生成是有条件的:
1.有信贷记录
2.信用历史长度不短于3个月
3.最近24个月内有更新
目前,大部分个人信用报告所有人都有自己的“数字解读”,占比如下:
最近查询过自己信用报告的朋友,虽然符合生成条件,但可能没有看到 “数字解读”,不要着急,原因应该是:你看的不是银行版。
补充:个人信用报告的种类
个人征信报告其实是有三种版本,针对不同的用户和目的。
第一,个人版。就是我们本人查到的自己的征信报告。
第二,银行版。银行版需要留意两点:
1.那是银行通过后台去查找的,个人办理业务时(例如贷款)就授权银行直接查。
2.
第三,社会版。可能有人没听过,它的用处之一是消费者设立其他金融投资账户时的必要手续。这份报告就有点大包围了,不只是金融类的信息,包括社保,欠税和行政处分等等。
银行版和社会版都是凭征信中心分配的账号直接登录征信系统查的,不会通过消费者本人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