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是中国人最顶级的浪漫


听雨,是中国人最顶级的浪漫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一帘疏响,万籁澄心。
中国人的听雨之境,自古便落在瓦檐与心弦之间。
我们常叹流光易逝,
而半榻茶烟,几卷旧籍,满耳潇潇,
却能让喧嚣沉入苔痕,让魂灵泊向安宁。
一檐水色,满室清欢,
千般热闹,终不敌一晌听雨。
四时听雨,声声成禅
“窗棂以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是山亦居,水亦居,风月亦居也。”
听雨的韵味,贵在与四时同频。
春晓卧起,见雨脚如丝,织就一川烟柳;
夏午倦读,闻骤雨敲荷,跳珠溅入诗行;
秋夕凭栏,听冷雨叩竹,声声滴碎梧影;
冬夜闭户,拥红泥小炉,任冻雨凝作窗上冰花。
听雨之人,总能在混沌中辨出天地的节奏,
将寻常昼夜,谱成无需乐谱的清音。
茶沸雨寂,静里观心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水》鉴泉:
“水以清轻甘洁为美...
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
听雨不可无茶。
素瓷承玉露,松火试新泉。
待蟹眼初生,雨声恰似隔纱琴音。
取一册明人陈继儒《小窗幽记》,
读至“空山听雨,人生如意事十常八九”(《集灵篇》),
抬眼忽见水汽氤氲了窗上题字,
恍觉眉公笔底清凉,正漫过此刻轩窗。
“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愉快的事。”
今天我们听雨,虽然没有幽谷深林,
但也可借一瓯春茗、半室书香,
在雨帘与墨痕间,与旧年光景默然相认。
檐滴苔生,物我两忘
“一枝偶向崖边出,便过群芳逞艳姿。
惟有青青苔上露,朝来犹自湿人衣。”
听雨者,多爱檐角苔痕。
瓦当承溜处,青茸暗长,记取岁岁霖霪;
石阶凹陷里,水窝轻漩,藏下年年律吕。
春苔如钱,夏苔如绒,秋苔泛金,冬苔覆雪,
皆是时光以雨水为笔,写给大地的信笺
前一篇:人生须自渡
后一篇:安昌桥畔.祖父的茶楼.喧腾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