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饭量决定人的寿命?真相来了!不懂的朋友一定要看看



人的饭量决定人的寿命?真相来了!不懂的朋友一定要看看
科学研究发现,遗传基因对寿命的影响是排在第一位的。其次是自身后天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习惯、作息习惯以及心理健康等等。
饭量与寿命的确相关,但相关性究竟有多大呢?这里存在着不少的认知误区。
一、饭量与寿命并非正相关
说到饭量,就必须要谈到“吃饱”这个问题。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里,只有在最近的这十几年里,国人才慢慢开始吃饱饭。从基因的角度来讲,“吃不饱饭”是一直刻在人类历史几十万年演化历史中的。
从远古时期的智人,一直到古人,可以说也只有现代人才算是吃饱饭的。
虽然现代人吃饱饭了,但我们的基因却永远都“不嫌饱”。
英国演化理论学者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说,基因是自私的,无时无刻不在拼命汲取能量,存储能量,这也是为什么当人类吃饱饭后,我们开始止不住地发胖。
那是因为对于基因来说,饥饿的时刻远比发胖的时刻要多得多,从演化的角度讲,肥胖的人,其存活能力要高于那些瘦子。
但基因的这一模型,显然不适用于现代人类社会。
随着医疗的不断进步,我们知道,基因在存储能量的时候,会带来其他许多并发症。例如三高,以及患癌症的风险等等。
因此,饭量高≠寿命长。
对于美食,我们总是忍不住地多吃,这也正是因为“自私的基因”在作祟。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顿只吃八分饱。但在生活中,我们一个常见的时刻是,遇到美食,我们总是忘记八分饱,而是吃到胃痛、胃胀才不得不停下来。
以我女儿为例,她尤其喜欢吃香肠,遇到有香肠的晚饭,女儿能够吃两碗米饭,但对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来说,两碗米饭可能其摄入的卡路里,早已经超过了她胃能够摄入的正常范围。
那是什么导致我女儿停不下来呢?
1.胃部承受能力与大脑神经存在延迟
当我们吃饭的时候,之所以要强调细嚼慢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延迟。
当我们在进食的时候,胃部从饥饿状态到一个饱和状态,这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一个实际的过程往往是,我们的大脑告诉我们很饿很饿,于是我们拼命吃拼命吃。
可当我们的大脑告诉我们已经吃饱的时候,实际上这时候胃早已经不堪其重了。这里就存在着一个延迟:
即大脑的神经信号接收,传达到胃部,需要一定的时间。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遇到美食刚吃完的时候,感觉非常舒适。但不一会,就会感到胃部非常撑的原因之一。
胃部的反馈信号,传递到大脑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也是吃饭需要细嚼慢咽的原因。
二、饭量大的人,寿命一定高吗?
关于饭量与寿命是否具备相关性,在科学上没有明确的结论。
由于每个人的饭量都受到体质、基因以及当天的卡路里消耗量,因此饭量可以说是因人而异,千人千面。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每顿吃很饱的人,给胃部负担更重的人,患相关疾病的几率会高得多。
例如胃癌、食道癌等等。
与此同时,如果过于地把暴饮暴食称之为一种优良传统的话,那么也有可能导致发胖,从而引发三高、心脑血管等疾病。
尤其是在加工食品日益流行的今天,各种油炸食品、半成品以及一些含糖饮料等等,这些都会导致肥胖的发生。
因此,一个人的饭量好坏与寿命没有相关性。这是由遗传基因、体质消耗决定的。
拿我爷爷举例,我爷爷七十多岁还能够每顿吃一大碗,饭量比成年男子的饭量都高,但这依然无法阻挡爷爷最后突发心肌梗塞去世。
饭量是由自身决定的,但控制每顿吃多少,却是由我们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