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大肿瘤博士癌症去世,最后嘱托让人泪目,要求儿子做好三件事【转】

(2025-10-23 15:34:20)
分类: 新闻时事
北大肿瘤博士癌症去世,最后嘱托让人泪目,要求儿子做好三件事【转】

 北大肿瘤博士癌症去世,最后嘱托让人泪目,
要求儿子做好三件事
       2025年8月的盛夏,35岁的北大肿瘤学博士、北京首钢医院肿瘤科主治医师黄丹丹,在与癌症抗争1年8个月后,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她曾接诊超3000名恶性肿瘤患者,亲手送300位临终病人走完最后一程,却没能留住自己的生命。
       临终前,她只给8岁儿子留下三句嘱托,简单到像写在作业本扉页的话,却藏着一位母亲最后的牵挂,也让无数人为之落泪。

北大肿瘤博士癌症去世,最后嘱托让人泪目,要求儿子做好三件事【转】

黄丹丹
       医者与患者的反差,戳中大众共情
       在很多患者眼里,黄丹丹是“救命稻草”,作为北京首钢医院肿瘤内科的主治医师,她有个响亮的昵称,那就是“火箭丹”。
       从医7年,她接诊过3000多名恶性肿瘤患者,参与安宁疗护时,曾握着临终老人的手,陪他们走过人生最后一段路。
       谁也没想到,这个总在给别人下“治疗方案”的医生,有一天会亲手接过自己的晚期癌症诊断书。
       2024年平安夜,黄丹丹发现腿上冒出红色斑点,起初以为是过敏,直到第二天看到病历上“血小板计数8”的数字,这个数值连正常值(100-300)的零头都不到,她瞬间清醒。
       凭借多年肿瘤科经验,她主动要求做骨髓穿刺,结果出来后,同事欲言又止地建议她转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那一刻,她比谁都清楚,自己大概率患上了干燥综合症可能引发的淋巴瘤,这是她曾在课本上反复讲解的病症。
       转院当晚,高烧、脾肿大、腹部剧痛接踵而至,诊断书最终定格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晚期,伴骨髓转移”。
       据中国抗癌协会数据,这种淋巴瘤被称为淋巴瘤中的“癌王”,晚期患者的生存期往往只有3到6个月。
       而黄丹丹留给世界的最后一条视频,画面晃动、声音微弱,反复念叨的只有一句:“大家……记得体检……别等……像我这样……”
       这个曾无数次给患者传达“病危通知”的医生,最终用自己的经历,给所有人上了一堂关于健康的警示课。
       黄丹丹先后诊治过2500多例恶性肿瘤患者
       从农村到北大的“拼劲”,反衬命运残酷
       黄丹丹的人生,本是一部“逆袭教科书”,她出生在河南农村,小时候看着村里人生病只能靠土方子缓解,便暗下决心要当医生。
       18岁那年,她考上南昌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四年后又以全年级第一的成绩,保送进北大医学部本硕博连读。
       在北大的日子里,她的生活里只有“实验室、自习室、病房”三个坐标。
       这种较真的劲儿,让她博士毕业后顺利留在北京首钢医院,7年就从住院医师晋升为主治医师,还和团队多次在国内肿瘤MDT比赛中夺冠。
       可命运总在不经意间埋下伏笔,2018年,黄丹丹确诊干燥综合症,这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同时,患上淋巴瘤的概率也会比常人高3倍。
       2023年,她发现颈部淋巴结异常增大,体力也大不如前,查完体后却因为科室患者多,把复查单塞进了抽屉。
       可正是这份“硬撑”,让她错过了早期干预的机会,直到2024年底,癌症以最凶猛的姿态袭来。
       黄丹丹成就
       确诊初期,黄丹丹也曾崩溃过,躺在病床上输血小板时,她看着窗外,觉得自己十几年的努力都白费了,曾经能熟练制定化疗方案的手,连握笔都开始发抖。
       直到同病房的病友听说她是肿瘤科医生,围过来问“化疗后口腔溃疡怎么治”“白细胞低吃什么好”,她才重新坐起来,用枕头当桌子,给病友画治疗流程表。
       从那以后,黄丹丹开启了“双重人生”,白天是挣扎在副作用里的患者,晚上是病友的“抗癌军师”。
       她在社交账号上记录自己的治疗细节,比如第一次化疗后,口腔长满真菌,连喝口水都像吞玻璃渣,她就分享“用碳酸氢钠水漱口+补充益生菌”的缓解方法。
       做腰穿时,她会拍下自己如何调整姿势减少疼痛,告诉病友“放松腰部比咬牙硬扛更管用”。
       2025年初,应急化疗让她骨髓里的癌细胞降到3%,她还特意回家陪家人过了春节,以为“难关过去了”。
       可3月的一天,她突然半侧面瘫,嘴歪眼斜,作为医生,她立刻明白,肿瘤脑转移了。
      接下来的日子,9次化疗、20次腰穿成了常态,神经毒性让她双手不停颤抖,走路时会突然腿软摔倒。
       CAR-T疗法的副作用更像“酷刑”,四肢像被火烧一样疼,她只能躺在床上,对自己的未来无能为力。
       而在抗癌的日子里,黄丹丹最牵挂的就是8岁的儿子,为了不让孩子害怕,她编了个“奥特曼打怪兽”的故事“妈妈是奥特曼,化疗药是子弹,肿瘤就是怪兽,等子弹够多,就能把怪兽打跑。”

       儿子信了,每天放学就趴在病房门口,举着自己画的“子弹”说:“妈妈,今天我又画了新子弹,加油!”
       为了不让孩子被病房的压抑氛围吓到,黄丹丹花了很多心思,她怕儿子看见抽血会哭,就提前用玩具针管示范“深呼吸放松法”。
       化疗后味觉紊乱,吃什么都苦,她就和儿子玩“盲吃游戏”,把苹果、香蕉切成小块,蒙眼猜口味,笑着说“苦味是怪兽在搞鬼,我们把它吃掉”。
       每次孩子来探望,她都把时间拆成“来、抱、走”三段,确保孩子离开时是笑着的,而不是看着她痛苦的样子。
       儿子也用自己的方式回应,他主动收起玩具,回家就写作业,还连拿三次全校编程比赛冠军,捧着奖状说“妈妈,你看,没有你催,我也能做好。”
       “体面”的告别与3句嘱托,藏着中国父母的极致爱
       2025年7月,黄丹丹的身体急转直下,再次接受CAR-T治疗却回天乏力。
       8月15日凌晨,她在丈夫和儿子的陪伴下离世,朋友圈里的讣告只有几行字“黄丹丹,35岁,北大医学部博士,首钢医院主治医师,于2025年8月15日凌晨辞世,追悼会定于8月17日上午。”
       没有华丽辞藻,却透着她一贯的务实。
       临终前,她拉着儿子的手,留下三句嘱托,“以后要吃好、锻炼好、学习好。”
       这三句话简单到不像北大博士说的,却藏着最实在的爱。
       对父母来说,她的三句嘱托是最好的范本。很多父母总喜欢给孩子讲“大道理”,却忘了最实在的爱,藏在“吃好、锻炼好、学习好”里。
       吃好是底线,锻炼好是底气,学习好是能力,这三句话没有华丽辞藻,却能帮孩子在未来的日子里,照顾好自己、扛住风雨、抓住机会。
       就像黄丹丹,她没给儿子留下巨额财富,却用自己的一生,验证了这三句话的重量。
        结语
        黄丹丹走了,35岁的人生像一颗短暂却明亮的流星,从河南农村到北大校园,从肿瘤科诊室到抗癌病房,她用尽全力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她没留下惊天动地的话,却用一生证明,认真生活、珍惜所爱,就是对生命最好的回应。
       愿黄丹丹在另一个世界没有病痛,也愿我们都能记住她的叮嘱,吃好、锻炼好、学习好,好好活着,就是对爱你的人最好的回报。
       信息来源:黄丹丹去世,年仅35岁
       大象新闻 2025-08-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剃头归来
后一篇:乡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