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欧美的老人,很少常年卧病在床?[转]

(2025-07-18 16:09:53)
标签:

美食

文化

教育

健康

时评

分类: 美食与健康
为什么欧美的老人,很少常年卧病在床?[转]

为什么欧美的老人,很少常年卧病在床? [转]
       在中国,80岁还能自己上下楼、不靠人搀扶的老人,常常会成为邻里的“奇迹”。但在欧美 ,八九十岁的老人拄根拐杖,坐公交、逛超市、去健身房,都是稀松平常的画面。
      更让人咋舌的是,他们中极少数会常年卧床。而在我们这边,“久病卧床”的老人却几乎成了每家每户都要经历的“宿命”。

为什么欧美的老人,很少常年卧病在床?[转]

       这并不只是医疗条件的差距,更不是“命好命坏”的问题。从生活细节中,我们能挖出一些令人意外的“真相”——它们不像传统建议那样宽泛和空洞,而是直接影响到了老年人是否能“站着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
       今天咱们不讲那些“多喝水、多锻炼”这种听了20年都没用上的建议,而是从3个细节入手,看看欧美老年人是怎么在“走得动、吃得下、活得久”这方面,悄悄领先我们的。
       1、“躺平”的不是年轻人,而是中国老人
       先别急着把锅甩给医院。我们得承认,在很多中国家庭,一旦老人出现一点“走路不稳”“胃口不好”“记不清楚”的苗头,家属第一反应不是鼓励他们多动多试,而是“你别动了,我来”。
       “怕摔着、怕累着、怕出事”,于是老人从坐变成躺,从能走变成被推,从偶尔忘事变成彻底“被照顾”。
       而在欧美,这种“过度照顾”的文化并不流行。举个例子,德国的养老院,很多八九十岁的老人还每天安排30分钟园艺时间,甚至要自己洗碗、叠衣服。而这些看似“不人道”的安排,恰恰让他们保持了身体功能的完整性。

为什么欧美的老人,很少常年卧病在床?[转]

       别小看“动与不动”的区别。一项发表于《老年医学期刊》的研究指出,老年人一旦卧床超过7天,肌肉流失速度是年轻人的3倍,尤其是大腿肌群,而这正是维持行走最重要的肌群。
       所以欧美的老人,不是“天生体质好”,而是他们被允许老得有尊严、有行动力。而我们这边,很多人是“被照顾”到了肌肉萎缩,再也站不起来。
       谁说变老就只能躺着?我们只是太早放弃让他们站起来了。

为什么欧美的老人,很少常年卧病在床?[转]

       2、不吃软饭,欧美老人牙口好得惊人
       你有没有注意过,中国老年人的饭桌上,常年是:白粥、软面、蒸蛋、水煮菜。理由很简单——“牙口不好”。
       可在法国,80岁的老太太还在啃硬皮的法棍面包;在意大利,90岁的爷爷还能大口吃牛排。不是他们天生牙齿坚固,而是他们从不把“年纪大”当作“不能咬”的理由。
关键在于,他们从中年开始就重视牙齿健康,不是刷牙刷得多么勤快,而是——该补牙就补牙、该种牙就种牙、牙齿松了马上处理。欧美国家普遍推行老年种植牙计划,而我们很多老人宁愿掉光牙也不愿意种牙,原因不是穷,而是“都这岁数了,吃得动就行”。

为什么欧美的老人,很少常年卧病在床?[转]

       但吃不动的后果是什么?咀嚼功能下降,直接影响营养吸收和大脑供血。有研究发现,牙齿缺失超过6颗的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的概率是正常人的2.5倍。
       更严重的是,由于咀嚼减少,唾液分泌也下降,导致口腔菌群紊乱,引起慢性炎症,进而加速全身衰老。
       欧美老人的牙好,不是天生,而是他们从来不把“老”当作放弃牙齿的理由。
      “老了吃软饭”不是开玩笑,而是真的让你躺得更快。

为什么欧美的老人,很少常年卧病在床?[转]

       3、他不只是“活着”,还在“活着”
       这点最容易被忽略,也最让人感到扎心。
       在欧美,80岁依然在读书、写作、打网球的老人不在少数。不是他们精力特别旺盛,而是他们活得有目标、有价值感。
       而在我们这边,很多人一退休,生活就成了“看电视-吃饭-睡觉”的无限循环。家人也不鼓励他们参与任何“有挑战”的活动,甚至觉得“你就歇着吧,别折腾了”。
       但事实是,大脑的活跃程度和身体健康紧密相关。国外有项针对认知衰退的研究指出,持续参与有目标感的活动(如志愿服务、兴趣学习、社区活动)能显著延缓老年痴呆的发生。
       不是老人不想动,而是我们太早“剥夺”了他们的动机和价值感。
       欧美人在养老体系中,强调“主动老龄化”,而不是“被动养老”。他们鼓励老人继续工作、继续学习,甚至再婚——这些看上去“不安分”的行为,恰恰是他们健康长寿的秘诀。
       人一旦觉得自己“没用了”,身体也就开始“停工”了。

为什么欧美的老人,很少常年卧病在床?[转]

       那么我们要怎么做?三个“反直觉”建议
       既然知道了问题在哪儿,咱们得换个活法。以下这三条建议,听起来可能有点“反人类”,但正是你能站着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的“密码”。
       1、别太孝顺,适度“狠心”
       你越包办,老人越退化。适度让他们做点事,哪怕只是自己穿衣、擦桌子,都是在延缓衰老。
       孝顺不是替他们活,而是帮他们活得更久。
       2、老人牙齿问题,拖不得
       牙齿不是“没了就算了”,而是直接关系到吃得动和活得久。及时种牙、补牙、定期洗牙,是延长健康寿命的重要手段。
       别小看这点——很多卧床老人,最早的信号就是“吃不动了”。

为什么欧美的老人,很少常年卧病在床?[转]

       3、老人不是“等死”,而是“继续活”
       退休不是终点,是第二人生的开始。让他们参与社会,继续学习、出门旅行、参加社区活动,比躺在家里“养生”有用得多。
       一个有目标的老人,才有生命力。
       [结语]:年老不是病,躺着才是。
       欧美老人不是不会老,而是他们老得有质量,有选择,有底气。而我们很多老人,是被“孝顺”困住,被“安全感”困住,被“年纪大了”的标签困住。
年纪大了,不等于只能躺平。

       [参考文献]:
       [1]王雅丽,李波.老年人长期卧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42(05):527-531.
       [2]刘芳,郭晨.牙齿缺失对老年人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04):972-975.
       [3]周莉,刘英.积极老龄化理念下的老年人健康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3,39(10):1354-1358.

       真正的“养老”,不是尽早安排医院床位,而是让他们尽可能久地自己走路、自己吃饭、自己活出存在感。
       别等到他们躺下的那天,才开始后悔“我们是不是太早让他们不动了”。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读诗有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