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科举考试的对话[转]

(2025-06-22 12:05:12)
标签:

文化

教育

历史

时评

分类: 历史文化
关于科举考试的对话[转]

关于科举考试的对话[转]
    [按]:想起来一篇过去的文章,说的是“封建时代的高考”,也就是科举考试。很多人已经不知道过去的科举考试是这么一回事情了。借两位朋友——老温与老唐的对话,普及一点历史知识。
关于科举考试的对话[转]

老唐:您好!温老师,散步呢?
老温:哎!小唐,你怎么来了?
老唐:我退休了,出来走走。
老温:哎呀,你都退了,时间真快。改称呼,不能再称小唐了,        改老唐。
关于科举考试的对话[转]

老唐:不,不!温老师,您怎么称呼都行,叫小唐很好。
老温:不!改了,老唐!江南才子唐伯虎唐解元的后代。来,我        们一起散步。
老唐:您又开玩笑了,要真是唐伯虎的后代倒好了,多少有一点        点聪明人的遗传因子。不过,我还真想问您,唐伯虎为什        么又叫唐解元?
关于科举考试的对话[转]

老温:唐伯虎科举考试得过解元,所以称唐解元。
老唐:解元是什么级别的考试所得?
老温:那是乡试第一名!
老唐:才乡试啊,当年我还是县里的理科状元呢!
老温:你以为乡试是乡里的考试?还不如你县里。
老唐:不是乡里吗?不,不,温老师,我随便说说的,我真不          懂。那时候文化革命,没有读书,后来又下乡,这些文科        知识我真的不懂。
关于科举考试的对话[转]

老温:我没有笑话你。你对于这些科举的知识不了解,可以理          解,我们的学校一般也都没有说过这些知识。乡就是家          乡,乡试是省里的考试。
老唐:解元是省里的第一名啊!谁都能够报名参加乡试吗?
老温:不,只有秀才们才能够参加。过去的读书人,要先参加县        里的考试,由省里的“学政”(“教育厅长”,副省级的        官员)来主持,及格了就是县学的“学生”,称为生员,        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秀才。
关于科举考试的对话[转]

老唐:容易考吗?怎么叫及格呢?
老温:那是有名额限制的,只有名次最靠前的几个人可以及格。        而每个县里总的生员名额都有限制,那是国家规定的,随        你这个县的大小而不同,而且生员的身份又有多种,有拿        国家补助生活费的,有不拿的,最后还有自己捐钱买的,        这个说起来复杂,我们先不管它。总之,弄个秀才还不算        特别困难的事情,特别是家里钱多的人家。
关于科举考试的对话[转]

老唐:参加乡试的就是这些秀才了?
老温:对。乡试一般每三年才举行一次,由朝廷委派学问好的朝        廷重臣作为钦差大臣到各省主持。你看我们济南大明湖南        岸山东省政府边上有一条“贡院街”,过去的山东贡院就        在那里,全省的考生都在那里考试。考中的就是举人了,        范进中举,就是参加了这样的乡试。第一名就称为“解           元”。
关于科举考试的对话[转]

老唐:解元就是如今的“省高考状元”了。那为什么称为解元           呢?
老温:这些乡试考中的举人,就是取得了到京城去参加全国考试        的资格。要推举上去的,所以称为举人。向皇帝推举,就        是各地向皇帝进贡人才,进贡国家的“宝贝”。在唐代刚        有科举考试的时候,地方要负责把这些宝贝“解(jiè)        送”到朝廷去。解送,就是派人护送。
关于科举考试的对话[转]

老唐:现在我们常常说把犯人解送啊。
老温:宝贝也解送啊。你没有看《水浒传》梁中书给蔡京送生辰        纲,让杨志去押送。地方上的税收银子也要解送到朝廷。        地方要把这些人才“进贡”给皇上,也要解送。所以,这        种乡试在唐代也被称为“解试”(当然,唐代还没有省,        考试在各州举行,唐代的州是高级行政区,与后代的州不        同,明清的省是高级行政区),解试的榜首就称为解元,        元就是首,就是第一。当然,后来就不护送了,但是,解        元、解试这些名称都沿用下来了。
关于科举考试的对话[转]

老唐:哦,知道了。那么,乡试能够考中的标准是什么?考多少        分算及格?
老温:这又是没有考分的问题。刚才说了,乡试的目的是为了取        得到京城参加国家考试的资格,这就有一个名额的限制。        这可不是全国“统一的分数线”,而是事先把名额分配到        各省,按名额录取举人。这个名额称为“解额”。
关于科举考试的对话[转]

老唐:过去科举考试也是把名额分到各省的,这与现在高考录取        名额分到各省不是差不多吗?那如今很多人还以为科举考        试不分名额,谁考得好取谁呢!
老温:哪里会有这样的事情!为了各省解额的多少,历代的那些        大官僚之间也是经常吵得不亦乐乎。有的省读书人多,考        中的名额就这几个,竞争就很激烈。有的省读书人少,可        能就好考一点。
关于科举考试的对话[转]

老唐:那就会有“高考移民”了。
老温:对了,那时候就有“高考移民”。那时候的考试是按生员        的籍贯进行的。比如,你籍贯是江苏,虽然你人在山东          好几年了,但是,还是要回江苏参加考试,除非你申请改        变籍贯,称为“改籍”,但是,改籍的官方手续非常麻          烦。于是,也有人串通了当地官员,非法私下改籍。那查        出来不得了,称为“冒籍”,那是违法的。历史上也有人        为此掉脑袋的。
关于科举考试的对话[转]

老唐:为高考移民都掉脑袋?真也是“够拼”的。
老温:各省的举人到了京城,参加国家考试,先是在“礼部”         (略相当于教育部)考试,称为会试(那也是三年一            次)。不出意外,会试及格的就可以参加殿试,第一名称        为会元。这里也不是平等地按“考试分数”取,要分地          方。一开始没有分地方。那时候考试也是把名字糊起来,        为了避免认出考生的笔迹,还专门派工作人员把考生的试        卷誊写出来,考官们阅卷看到的是工作人员抄写的卷子。        但是,最后一揭晓,考试成绩最好的、考中的,说不定全        是某一个地方的,比如,全是你们江苏人或者浙江人,那        不麻烦了?北方人不干了。
关于科举考试的对话[转]

老唐:那怎么办呢?
      老温:后来,就想了一个办法。把南方人的卷子和北方人        的卷子分开,事先定好,南方人的“南卷”取多少名,北        方人的“北卷”取多少名。有的时候,还把中间那几个省        像四川等另立,称为“中卷”。不过中卷取得名额比较          少。这样分开录取,矛盾就小了一些。
关于科举考试的对话[转]

老唐:那就是进士也是分地区录取的?
老温:分南北方录取吧。最后,把这些会试合格的人都弄到皇帝        那里去,让皇帝亲自考试,那就是所谓“殿试”了。殿试        是让皇帝亲自分分等级,把“最好的”挑出来,第一名称        状元。参加殿试合格的一般都称为进士。解元、会元、状        元,如果一个人都拿到了,就是所谓连中三元。
关于科举考试的对话[转]

老唐:照状元的这个意思,那如今那些省市县的高考状元其实都        不能算状元。
老温:大家都这样叫了也没有办法,大家都称状元不是高兴的人        更多些嘛。
老唐:听您这样一讲,我也弄懂了一些。现在像我这样不懂的人        不少,我看许多年轻的教师或研究生在网上写评论的时候        还常常批评现在的高考,说把名额分到各省就是不平等,        甚至还不如过去的科举考试平等。看来他们说得不对了。
老温:那是他们不懂,乱说的。其实,过去不平等的事情多着          呢。拿考秀才来说,“干部子弟”也就是大官们的子弟是        不用考的,他们可以直接进中央和地方的学校(中央的称        太学,也就是国子监;地方的各县有县学,各府有府学)        里去做生员,称为荫生。荫就是树阴,大树底下好乘凉,        干部子弟得到父辈的荫蔽,就能够直接进学。有钱人也可        以向朝廷捐出多少钱,直接进学做生员,这称为捐生。
关于科举考试的对话[转]

老唐:那可真是不平等了。
老温:那时候更不平等的事情多呢!清代的时候,满人和汉人是        分开来考的。满人很少,名额很多,很容易考上。汉人就        没有办法跟满人比。乾隆年间,有人在考“策论”(略相        当于如今考公务员的“申论”)的时候说,如今天下太          平,满汉都是皇帝的子民,应当平等对待满人和汉人,结        果犯了大忌,掉了脑袋。
关于科举考试的对话[转]

老唐:确实,不应当美化过去的科举考试。
老温:他们倒不一定故意美化,他们不懂就是了。我们在最近的        三四十年来,也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进步不光的物        质上的。在制度建设、民主进程等方面,虽然还有不少问        题,但是毕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我们应当看到这些进          步。
      要知道,即使是五十多年前,文化大革命以前,大干部的        子弟进清华、北大、中国科大、哈军工,也就是一个电话        的事情。而许多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因为所谓家庭        出身的问题,失去了进大学学习的机会。那时候的不平等        跟现在简直没法相比了。
      跟过去一比,就可以知道,如今的教育还是平等多了。饭        要一口一口吃,改革就是一点一点的进行。不能够搞“大        革命”,要一点一点地改良。就像龟兔赛跑一样,乌龟不        断地跑,不间断,不气馁,积少成多,就能够胜利。小          唐,哦,老唐,你说对吧?
关于科举考试的对话[转]

老唐:听温老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学习了。
老温:我们是闲聊天啊。不早了,该回家了。
老唐:谢谢温老师,再见!
老温:不用客气,以后我们就经常会在一起散步了,再见!
关于科举考试的对话[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丙申中秋
后一篇:无花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