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台湖崷季氏家园往事忆[转]

(2025-03-31 19:53:21)
标签:

文化

历史

情感

旅游

分类: 季氏家谱
天台湖崷季氏家园往事忆[转]

天台湖崷季氏家园往事忆[转]
闲云散人
       对于湖崷村而言,1944年的春天有着特别的意义。在那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浙东行署大礼堂在村中落成了。抗战时期,民国浙江省浙东行署设在天台县街头镇,浙东行署的府署就在镇中的蓝洲书院。从1943年9月浙东行署的成立至1945年12月抗战胜利后的撤消,在这两年多时间里,蓝洲书院的月波楼和聚青楼成为了当时浙东行署的办公场所。浙东行署管辖浙东十八个县,在管辖区域内代行省政府的职权。行署主任先后由鲁忠修和杜伟担任。
       浙东行署大礼堂建在街头镇西五里外的湖崷村。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浙东行署的旧迹已留下不多,浙东行署大礼堂依然保存在湖崷中,礼堂建得极有气势,高大而宽敞,面阔三间的正门具有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风格,拱形的门窗,高低起伏的砖柱都传递着那个时代的气息。进深八间的礼堂显得雄伟而庄严,中轴线的终端为主席台,两侧的厢房为当年的办公用房。

天台湖崷季氏家园往事忆[转]

       细细观察,也会发现礼堂内有许多祠堂建筑的痕迹,主席台西侧还完整地留有原祠堂的梁柱,礼堂内还有祠堂的柱础和戏台的石鼓。礼堂是拆了当时的季氏大房祠堂,而建造起来,所以祠堂的许多构件也重新被用在了新建筑上。礼堂两侧墙体为乱石墙,前后为砖墙结构,可见当时建造时,也是十分地仓促而简朴。
       这大概是这座礼堂所留下的建筑上的风貌,但最让人回味的是正门扇形的门楣上的那几个字和那个五角星的图案。五角星位于门楣的正中,由石灰缀成立体的图案,这显然不是浙东行署时期的痕迹,而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所留下的痕迹。在这显眼的五角星两侧,细细辨来,倒还能认出繁体的“礼堂”二字,字体端庄有力,左边的小字为建造的年份,“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三月”,右边的署名为“鲁忠修”。字迹在岁月的风雨间,也模糊了,只留下淡淡的字影,如同人们的记忆。一座礼堂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历史,这段历史跌宕起伏,却发生在浙东这座小山村中,“礼堂”二字,倒也能勾起那远去的往事。浙东十八个县的县长和大批抗战军政将领都来村中集训。村中的老人还记得当年热闹的场景,军政理论教育就在礼堂内举行,军事训练在礼堂前的操场上。

天台湖崷季氏家园往事忆[转]

       湖崷古属天台积石乡卅六都,村庄依山靠水,北边是方山,亭亭孤立,雷马溪在村庄北边绕过,绿水如带,为始丰溪的一条支流。山水环峙的古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季氏家族世代定居于此,在与山水的亲近中,寻找着生活的安宁。古村有“九堂十三景”之说,“九堂”指的是季氏家族世代在村中所建造的九幢民居,“十三景”指的是村庄四周十三个自然景观。九堂分别为嘉树堂、遂思堂、长春堂、培本堂、松茂堂、余庆堂、永思堂、成美堂和永德堂。这些民居星罗棋布在村庄中,它们属于不同年代,也有各自的主人。门楼上的题额、堂前门上的雕花、砖墙上的石窗,恬然自得,清淡文雅。十三景为狮伏焦山、眠犬绕膝、覆舟定居、月山屏前、凤凰驻足、白象西行、五马饮泉、九龟聚会、两龙交舌、九重圣山、斗峰矗立、神龟朝圣和姜尚钓台。村庄周围的山充满灵秀,人们按山脉的走势和形状,想象成一景,并起了一个诗意的名称,这些景色就溶入村民的生活中,推开房门,就能看到远处的景色。

天台湖崷季氏家园往事忆[转]

       九堂之中,嘉树堂尤其重要。它是湖崷季氏始迁祖季孟宾亲自建造,也是村中最早的一幢民居。湖崷村就是从这幢宅院开始,渐渐地发展成了一个村庄。后唐天成二年(927)春,季孟宾因厌兵戈之乱,携带家人,从青田迁居天台湖崷,成为天台季氏始祖,其后裔散处天台、宁海、临海、黄岩、温岭、新昌、嵊县等地。季孟宾(901—969),字廷用,号爱山,为后唐吏部侍郎,宣奉大夫。《天台湖崷季氏宗谱》中称他“姿才颖敏,行己端庄,学通古今,才堪经济”。迁居湖崷后,季孟宾在村中建造了一幢住宅,在新宅落成之际,他想起了孔子杏下讲课的场景,若是能在银杏树下,给季氏后代讲述儒家的经书,那一定是非常有意思的事。于是,他亲手在院中种下了一株银杏树。数年之后,银杏树已枝繁叶茂,秋风微起,树叶渐渐变黄。在银杏树下,季孟宾与儿孙一起读着《论语》。暖暖的阳光透过金黄的树叶,洒落在地上,也洒落在书上,书中映着树叶的斑驳,风吹过,晃动的是树叶的影子。一片树叶吹落,恰好落在了打开的书本上。合上书本,就是收藏了一份情愫,再次打开书本,金黄的树叶也就成为了一枚书签。如此的场景,每年的金秋时节,在这株银杏树下都会发生。

天台湖崷季氏家园往事忆[转]

       站在堂前的沿阶上,望着院中的这株银杏树,微风吹过,金色的银杏叶在空中飞舞,悠悠地落在院中,院中鹅卵石铺就蝙蝠图案,黄色的银杏叶就这样随意地落在青色的鹅卵石上。季孟宾想着如此景色的宅院,称嘉树堂最为应景了,于是他写下了嘉树堂三字,不久一块题有“嘉树堂”三字的匾额就挂在了堂前的檐下。
       许多年过去了,堂前的那株银杏树已长得挺拔而高大。渐渐地,树皮布满皱纹,树中心也空了。一只飞鸟从空中看到了树中间的空洞,便将一颗冬青树的种子投入洞中,不久,树洞中就长出了一株冬青树,老树间冒出的新树,让银杏树有了一位伴侣。两株树一起栉风沐雨,最终长成了一株树。深秋时节,银杏树叶的黄色与冬青树的绿叶相叠在一起时,一份诗意就溢满了嘉树堂,这份诗意也落在了许多来访诗人的笔下。明邑人夏鍭就是在一个深秋的午后造访嘉树堂,站在银杏树金黄的树叶下,他吟出了一首诗:“佳木出季门,木徵季门德。同根复同心,有物也有则。元造孕祯祥,鬼神护时植。不随世代更,炎汉到今日。”他感慨两株树既同根也同心,一路经历着岁月间的风风雨雨。
天台湖崷季氏家园往事忆[转]

       不知在哪一年,嘉树堂倒塌了,堂前的银杏树最终枯萎了,嘉树堂的风采也渐渐地远去。所幸的是明正统五年(1440)临海人董孟韬写下的《嘉树堂记》还保存在《天台湖崷季氏宗谱》中,通过他当年笔下的描述,嘉树堂又一次鲜活起来,旧时的风貌历历在目。记中称:“庭南数武,有树曰银杏,其大丈围,阅寒暑不知其几百年矣。根干奇古而虚,其中有木,名冬青者寄生焉。历年既久,结而为一。枝叶婆娑,绿荫覆地。”银杏和冬青两树相缠的形象固定在后人的记忆之中。
      清乾隆年间,湖崷村又有一幢民居以树木为堂名,那就是松茂堂。村中有一丛松树林,季沛臣就在松树林旁,建造了一幢宅院。松树挺直高洁,高风亮节的精神为季沛臣所欣赏。白天,松树为院子遮阳,夏日的庭院一片清凉。月夜间,树影横在窗前,风起时,松涛声吹入枕前。院外是四季的田园风光,麦子收割完,院前大簟上晒的是金黄的小麦。不久,秧田里的水涨满了,蛙声四起。等到秋日来临,松针落地成茵时,田里的稻穗也是金黄一片。松茂堂就如同一株松树,充满生机。

天台湖崷季氏家园往事忆[转]

      长春堂建在大清塘东岸,面对池塘。塘北岸有一株高大的樟树,树下有一神龛,供奉着土地老爷。长春堂建于明永乐年间,宅主季谷文取长春的堂名,是受宅院周围四季如春的环境所感动。时任天台知县康彦民造访长春堂时,也感受到了这份春色,在他所写下的《长春堂记》中,传递着一丝盎然的春意。记中称长春堂“面山背流,草木周荫,奇葩异卉,四时迭继,云开雨霁,日丽风清,林鸟和鸣,爽气蒸润,常如春色”。如此的宅院,如仙境般的飘逸。
      湖崷村的“九堂”或建于后唐,或筑于明清,那都是百姓日常生活的居所,随着朝代的变迁,它们带着所有的故事和记忆渐渐地倒下,让人感叹光荫荏苒。但“十三景”的风采没有因为时光而消失,千年的岁月间,它们依然环绕着村庄,点缀着村民的日常生活,湖崷就活在这十三景中。“斗峰矗立”是十三景中最为神奇的一景,湖崷北边有一座山,卓然独立,不与其它山相联,峰高顶平,整座山呈方形,故称方山。远望其状如覆斗,也称斗峰山,斗峰矗立指的就是方山。方山山顶建有一庙,称胡公庙,庙内供奉胡公大帝。胡公大帝就是胡则,他为金华人,北宋端拱二年考取进士,一生做了四十七的官,因为官清廉,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去世后,在他的家乡方岩立庙纪念,胡公被百姓敬若神灵,成为有求必应的菩萨,许多地方都建有胡公庙。

天台湖崷季氏家园往事忆[转]

       方山顶的胡公庙始建于南宋咸淳二年(1266),由季氏八世祖季斯可主持建造。季斯可(1226—1297),又名与可,《天台湖崷季氏宗谱》中称他“颖悟超群,文章浩瀚”。南宋宝祐四年(1256)得中进士,那年他三十一岁。之后,受台谏御史。年轻时,他就听村中的老人说起,先祖季孟宾与胡则曾同朝为官。卸任后,季孟宾邀胡则同游方山,站在方山顶上,眼前是一片开阔的田畴,湖崷村就在沃野之中,嘉树堂前的那株银杏树绿郁葱葱。胡则被方山美景所倾,留恋忘返,他视方山为方正之山,方正乃是文人的秉性。在方山顶上建胡公庙既是纪念清官胡则,也是缅怀他与湖崷季氏的那份情感。于是,季斯可置田地四百余亩,在方山顶建造了一座胡公庙,延僧主持此庙。庙内塑胡公座像,挂有“天一方”匾额,意为“为官一天,造福一方”。清康熙二年(1663),季氏第廿四祖季光国重修胡公庙,并于庙东建五百罗汉堂。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季氏主持重修胡公庙,庙坐北朝南,三开间,大门门楣上挂“胡公庙”木匾,庙内供奉胡公大帝,座像之上挂“高大光明”匾。此匾由清同治三年族人季瑞庵敬献。庙前的戏台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建于斗峰山顶的戏台称斗峰台。每年古历八月十三是胡公庙最为热闹的日子,那天是胡公的寿日,周围村庄百姓来到庙里,进香朝拜,祈求平安。酬神戏从八月十二夜就开演了,连演三天。

天台湖崷季氏家园往事忆[转]

      方山之顶有胡公庙,湖崷村中也有一庙,称本境庙,庙内的神灵庇佑着百姓的安康。本境庙内供奉的是平水大王,也就是大禹,所以也称平水庙。本境庙始建于北宋初年,坐北朝南,三开间。当时,雷马溪溪水南侵,村庄水灾频发。于是,村民在溪岸建本境庙,以镇洪水。庙建成,溪水北转,村无水患。庙内石柱上刻有多副对联,内容为对大禹治水一事的赞美,庙内有一副联为“三过其门勤荒度;八年于外奏平成”。大门外两侧柱子上另有一副对联,让人回味无穷,“六府三事先治;九州四海攸同。” 六府指的是人类养生之本的水、火、金、木、土、谷,三事指的是治民政事的正德、利用、厚生。六府三事与大禹有关,由于他治水成功,使得上天降下的生物能够成长。庙前有一株圆柏,已有一千多年了,树枝苍劲。当年本境庙建成时,季氏先祖就在庙前种下了这株圆柏。圆柏的树枝有一种特别的香气,如取其树梢熏烧,香气弥漫,故村民也称它为檀香树。

天台湖崷季氏家园往事忆[转]

      至季氏第十三世已是元朝,村中季氏分为上宅派、中宅派和下宅派三派。上宅派始祖为季景珷,居村西边。中宅派始祖为季景珉,居村中。下宅派始祖为季景圭,居村东边。派之下又分房分份,村中有多口塘都以份的所居地为塘名,如七份塘和八份塘。村中原有季氏宗祠一座,各房小祠堂三座。季氏宗祠位于村庄的东边,可惜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毁于一场火灾,现只留宗祠遗址。宗祠前的那堵照墙倒是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墙上“延陵世胄”四字的题额似乎在述说着季氏家族悠久的历史。“延陵”为春秋时期古邑名,在今江苏常州一带,季氏祖先季札因让国避居于此,后季氏世居此地,“世胄”意为世家子弟。照墙上的题额在提醒着族人季氏先祖的来源,先祖居住的地方,就是自己根的所在地,先祖的成就时时都在激励着后人。如此的照墙立于祠堂大门之前,充满了建造宗祠时前辈的期望。

天台湖崷季氏家园往事忆[转]

       季氏宗祠东边是三房祠堂,三房祠堂坐北朝南,祠堂大门后原建有戏台,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村大会堂,拆了大门和戏台,现只存正堂。正堂三开间,主梁上有龙与祥云彩绘图案,前廊的石柱上有抱柱联,字就刻在石柱上,内容为“绩显三台世德高;庆流四竟家声远”。大房祠堂在抗战时期拆了,建成了大礼堂。另一座小祠堂称奓园,在村庄的西边,现已不存,只留遗址。现村中还存有一座张氏宗祠,清道光年间,张胡奉从八角亭迁居湖崷,娶本村季荣光之女,居村庄西边,张氏迁入只有二百年不到的时间,现已是村中除了季氏之外的一个大姓。
      季氏宗祠前有一幢较为气派的民居,村民称它为新屋。新屋坐东朝西,门内为一小天井,天井之后为一完整的四合院。民居中间不设大门,而是在两侧各开一门,门楼颇为精致,门楣上各有一块石板的题额,周围嵌有花卉的砖雕。右边门楣上的题额为“户多爽气”,左边为“门有祥光”,两句吉祥的话语充满了宅主心中的期望。“爽气”既指明朗开豁的自然景象,也指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院内木门的雕花板上,我们能看到饲养白鹅和依栏赏荷的图案。生活在这样的气氛之中,祥瑞之光就自然而然降临宅院了。四合院的正堂为二层三开间,木雕的门窗和砖墙上的石窗颇为精致,可惜的是院内许多建筑都已倒塌,这幢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民居,距今也只有一百多年的时间。

天台湖崷季氏家园往事忆[转]

       当年季应爵在建造这幢民居时,他希望能为子孙后代提供安居乐业的居所。季应爵不但乐于读书,也善于治家。《天台湖崷季氏宗谱》中称:“其处己也有度,其治家也有道,故于创业守成,兼而有之。承先启后,合而致之。斯亦上继祖父之休,下遗子孙之美。”其孙季广胄民国时期显赫一时,曾任省党部调查员、仙居县党部秘书。有关他的事迹,村中多有传说,是一位有个性的士绅。
    村中保存下来的民居还有里堂屋,里堂屋的结构与新屋相同,大门之后为一小天井,天井之后为一四合院。里堂屋建于清朝,坐北朝南,二层三开间。大门门楣上有一块石匾,上刻“石蕴山辉”四字,大门左右设有侧门,门楣上原也有题额,只是现字已不可辨了,大门前建有一堵照墙。院中曾出过进士,所以大门前曾立有二对旗杆石。里堂屋只是民间的俗称,它也称问月楼。《天台湖崷季氏宗谱》中收录有谢天爵写的《问月楼》诗一首,“吟风志共陶宏景,问月心同李谪仙。”诗句道出了宅主的志向和意趣。

天台湖崷季氏家园往事忆[转]

       季氏家族,在耕读传家的理念中度过一代又一代,读书不但是为出仕,也为是明理。在季孟宾迁居湖崷后,季氏第四世,季镕任平江府知府,季錞为江西参政,季氏八世祖季斯可任台谏御史,这都是宋代季氏的荣耀。元代季德惠声誉上闻,朝廷屡征不应,隐居村中,自号菊径道人。明代季克安任宿州通判,清代季隆钺得中进士,声誉乡里。
      书院是读书的场所,文脉的传承得益于书院。据《天台湖崷季氏宗谱》记载,宋代,季斯可辞退故里之后,创办雷马、成州两座书院。雷马书院在湖崷村北边的雷马山,成州书院在湖崷村的东南边。两座书院都远离村庄,建于山岙,清幽的环境是读书的佳处。雷马书院建在雷马溪的岸边,清澈的山溪旁,季斯可听泉读书,过着悠闲的生活,他自号隐怪老人。雷马溪的溪石间有数丛菖蒲,菖蒲或长于岩缝,或附于岩石。无水则旱,涨水则淹,这都不影响它们的生长。溪坑中的菖蒲四季青翠,充满活力。看着菖蒲,他不禁感叹“人生贵适志,虽富贵何为哉”。清静雅致的菖蒲恰好是文人的秉性气质。
      季斯可创建的这两座书院现都已不存。至清乾隆年间,湖崷村又出现了一座书院,那就是斗南书院。书院坐落在村庄的北边,因位于斗峰山南边,故称斗南书院。书院由季雷峰创办,《民国天台县志稿》中有季雷峰的略传,传中称他“晚筑别墅于斗山之南,以课其子”。他有五个儿子,为课子读书,他建造了十多间屋子,作为书院。季雷峰取“继志楼”为书院房屋的楼名,意为继承先德的志向。书院建成之时,他在书院前种植了一株桂花树,期望着折桂登科的来临。

天台湖崷季氏家园往事忆[转]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举人施际清造访斗南书院,在书院桂花树下,他写下了《斗南书院记》。记中称季雷峰“性嗜学,善属文,口吟手批,至老不厌”。对于学问,季雷峰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学者为文,须得春夏气,英华灿发,生气勃然,如万卉向荣,天机烂漫,则作者赏心,观者悦目。若枯寂如秋冬,则意兴索然矣。”看来,好的文章充满活力和生机,同样有着较高的品质。透过《斗南书院记》的描述,我们还能感书院当年的风采,书院“庭宇修洁,明窗净几”。前院内种有花卉,书院外有一池塘,塘内种着荷花。每年夏日,荷花盛开,塘边赏花读书,别有一番风味。斗南书院现只存遗址,当年的池塘依然池水清清,人们称这口塘为书房塘。
       方山脚下的湖崷村为季氏家园。千年古村,世代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宁静生活,有关村庄的许多故事都隐藏在这份悠然自得的生活中了。   
    (注:湖崷的“崷”应为上山下酉,因电脑无此字,只得打成崷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